APP下载

少被提及的英雄:俄罗斯影片《勒热夫战役》评析

2020-11-30窦琳嘉

轻兵器 2020年11期
关键词:轻机枪重机枪夫斯

窦琳嘉

影片故事概要

1942年底的苏德战场上,苏军向位于整个战线中部德军防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发起进攻。担任攻击的苏军步兵由连长叶甫盖尼指挥。这个连队的成员非常复杂,战前,连长是矿场的高级工程师,对政治毫无兴趣以至于没有入党;佐林是连队指导员,尽职尽责却缺乏实战经验;老兵巴尔科夫作战经验丰富,但在很多事情上不拘小节;士兵马奇辛以前是列宁格勒的院士,因为不赞同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而隐姓埋名,跑到一个集体农庄担任会计;士兵卡尔采夫以前是个惯偷,却伪装工人出身参了军,虽然小毛病不少但头脑灵活,甚至被连长视为能够接替指挥棒的人;17岁的索莫夫是来自莫斯科的学生,通过虚报年龄才得以参军。

严重缺乏火力支援和加强兵器的叶甫根尼连,完全靠着官兵们的勇敢和不畏牺牲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双方在阵地内进行极为残酷的肉搏战。德军逐渐落在下风,被迫撤出奥夫斯扬尼科沃村。而叶甫根尼连也在战斗中损失超过一半兵力,不得不临时提拔一些军士代替伤亡的军官们。

对于这场进攻战,叶甫根尼早就颇有微词。他受命攻击的奥夫斯扬尼科沃村位于乌索沃村和帕诺沃村之间,这3个村子都被德军占据着。叶甫根尼认为,应该至少同时攻下2个村子,实际上连队虽然攻占了奥夫斯扬尼科沃村,却陷入德军仍然占据着的乌索沃村和帕诺沃村的夹击之中,处境非常不妙。叶甫根尼看着伤亡惨重的部队,一再向营长请求增调45mm反坦克炮。营长同样兵力紧张,无法进行增援,最后只是抽出2挺重机枪支援叶甫根尼连。就在叶甫根尼连忙着巩固奥夫斯扬尼科沃村的防御时,索莫夫通过和卡尔采夫的交谈得知他以前惯偷的身份。

此时,友军开始对乌索沃村发动攻击,虽然得到了奥夫斯扬尼科沃村苏联守军的重机枪火力支援却未能成功。而德军对奥夫斯扬尼科沃村的炮轰则意味着其即将发动反击。在此之前,德军侦察机对该村进行空中侦察并且空投劝苏军投降的传单。佐林指导员发现后赶紧下令将所有的传单都收集起来,禁止任何人看其中的内容。这时,上级突然派负责监督部队作战的内务部特别处雷科夫少尉带着列兵弗拉修克来部队,检查官兵们的思想状态。

雷科夫少尉自小是个孤儿,由苏维埃政府抚养长大,痛恨一切违反官方规定的行为,且在对付此类行为时毫不手软。他进入奥夫斯扬尼科沃村后,首先责怪连队干部只是将阵地内的传单收集起来,未组织人员将阵地外野地上的也收集起来——这些空旷的地带都处在乌索沃村和帕诺沃村德军的火力控制之下。面对雷科夫的逼令,连长叶甫根尼据理力争,最后以雷科夫如果坚持命令就无法保证其在这里的安全相威胁,才使雷科夫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恼怒的雷科夫以挨个检查连队官兵是否私藏德军传单作为报复。在检查卡尔采夫时,雷科夫面对拒不服从的卡尔采夫扬言要将他当场枪决。由于连长和指导员规劝,卡尔采夫才算过关。而在废弃的教堂里,雷科夫盛气凌人的盘问使得索莫夫胆怯不已,不得不指认巴尔科夫私藏了德军传单。逮住连队“小辫子”的雷科夫来了劲,要把巴尔科夫按规定当场枪决。这一决定遭到连长和指导员的坚决反对,理由是巴尔科夫作战勇敢,亲手消灭了法西斯士兵,而且其只是用传单作为引火物,并没有投敌的想法。经过向上级申诉,双方达成一个折中的处理方法,将巴尔科夫押回后方审讯后再作决定。

雷科夫带着弗拉修克在押解巴尔科夫的路上遭到德军火力打击,雷科夫腿部中弹无法行走,他们3人只好藏身于2个弹坑内等待天黑再说。在整个白天,营长不断拒绝副营长派兵支援叶甫根尼连的建议。事后,营长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固守每一个阵地,以此表明苏军誓死抵抗的决心和意志,并同时完成牵制德军兵力的任务。

天黑之后,一向不愿意夜间作战的德军却发起夜间偷袭。他们在冰雪覆盖的野地上静悄悄地向奥夫斯扬尼科沃村接近,却未发现弹坑内装死的雷科夫3人,而且还有一个机枪组布署在弹坑旁边。

在奥夫斯扬尼科沃村,索莫夫和马奇辛开始聊天,他们发泄对苏维埃政权一些政策的不满。索莫夫认为,村子里的人都被当成“通敌者”让自己人杀害了。而士官巴索夫却告诉索莫夫,村里的人都被德军杀死在教堂的地窖里。面对全村被杀害的200多具尸体,苏军官兵们都愤怒了。

这时,偷袭的德军已经接近村子。雷科夫3人决定从后方突袭德军。巴尔科夫用匕首将德军机枪手杀死,然后使用其机枪从后面向德军猛烈扫射。雷科夫则用缴获的信号枪为战友报警,并大喊消灭这些法西斯。虽然这一路德军陷入前后夹击而被大部歼灭,但另一路德军却成功冲入废弃教堂并将其夺占。连长率剩下的人员不得不退入村内阵地防守。这时,巴尔科夫与雷科夫、弗拉修克一起撤退,但不幸与德军遭遇,巴尔科夫中弹牺牲。面对德军枪口,弗拉修克拿出藏着的传单要求饶他一命,而且还出卖雷科夫的身份。德军要他枪杀雷科夫后才能放过他。承受巨大压力的弗拉修克面对毫不畏死的雷科夫,选择了自杀,而雷科夫被德军枪杀。

此时,因撤退不及躲在地窖里的索莫夫,无意中听到德军指挥官不打算强攻奥夫斯扬尼科沃村,而是要以迫击炮猛轰后再攻击的命令。这位怯懦的年轻人在逃出地窖时用刀杀死一名德军并顺利返回己方阵地。面对这一情况,叶甫根尼陷入两难选择,如果撤出村子躲避炮火,他就会因没有上级命令擅自撤退而被送上军事法庭,若坚守阵地则意味着剩下的32名官兵只能死路一条。最后,他不顾指导员等人的反对下令撤退,他与卡尔采夫、巴索夫留下来掩护,并证实索莫夫的情报是否准确。指导员带人撤走后,德军果然对村子进行猛烈炮轰,然后发起进攻。巴索夫在德军炮火下牺牲,连长和卡爾采夫进行抵抗后撤出村子。

回到己方阵地后,营长以没有命令放弃阵地为由,让叶甫根尼立即率队夺回奥夫斯扬尼科沃村。叶甫根尼则称部下已经精疲力尽。随即营长将他单独叫进指挥所,并告诉他苏军已在另一个方向上发动大规模进攻(这里是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反攻作战),所以必须在这里将德军的兵力牵制住。明白了自己肩上重任的叶甫根尼立即表示服从命令。他率领自己的部下以及新补充的兵员,一起趁着夜色向奥夫斯扬尼科沃村冲去……

勒热夫战役背景

《勒热夫战役》影片反映的是一场并不太为人熟知的战役,该战役并未取得像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那样明显的胜利。很显然,苏德两军在这里陷入了反复拉锯争夺的僵持状态。

《勒热夫战役》影片中作战行动以代号“火星”的第二次勒热夫—瑟切夫卡战役为背景。这次战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苏军在南线斯大林格勒方向进行大规模反攻而制定的。

斯大林格勒反攻于1942年11月19日开始后,德军面临巨大的威胁,因而极有可能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部队前往支援。为了不使德军达到这一目的,苏军准备向勒热夫地区发动进攻。据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记载(这次战役在篇幅巨大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并未记载,可见苏联官方并不愿意提及这一战役),第二次勒热夫—瑟切夫卡战役的准备工作是于斯大林格勒反攻开始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0日开始进行的。执行任务的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接到的命令是,于1943年1月1日前粉碎勒热夫、瑟切夫卡、奥列尼诺、别雷地域的德军集团,并将战线向前大大推移。

进攻发起后,加里宁方面军顺利突破德军防线,并向瑟切夫卡方向推进,但西方面军却未突破德军防御。在斯大林的命令下,朱可夫到西方面军里进行就近指挥。他发现德军已经掌握了苏军的意图并调来大量部队,因此这一作战应该放弃。与此同时,加里宁方面军的态势也开始恶化,其所属的1个机械化军被切断,后来在后方部队支援下才得以突围。至于夺取勒热夫地区的目标更是无法实现,只能起到牵制德军兵力的作用。在这一作战中,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而德軍也是一样。影片正是以这一次并不成功的战役为背景,反映了苏德战场上残酷的无法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激烈厮杀。

影片中的轻武器

《勒热夫战役》影片保持了近年来俄罗斯军事题材影片制作非常专业的特点,影片中出现的各类武器装备都非常贴近当时的现实。

在一般的认识中,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军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是以在军迷中享誉很高的98K步枪、MP38/40冲锋枪、MG34/42通用机枪装备起来的。这一认识总体上没有错,但在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持续时间很长的总体战情况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保证自产的武器装备能够完全满足军队的需求。因此,受限于这一条件的很多军队不得不使用制式装备的代用品。至于代用品的来源无非是动用自己的旧式装备库存、获得外部援助,以及使用战场上的缴获品等几种途径。当然,代用品多被用于次要用途,如装备后方守备部队和次等部队等。不过,也有一部分性能优良的代用品装备一线作战部队。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曾使用很多这类装备,如苏制枪械特别是PPSh41冲锋枪和各种苏制火炮、坦克等。影片中出现了德军使用一种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轻机枪抗击苏军进攻的画面,在叶甫根尼连攻击奥夫斯扬尼科沃村时,德军在战壕中使用捷克式轻机枪对苏军进行猛烈扫射,而且在影片最后德军反击时也有该枪出现。

捷克式轻机枪是捷克国营兵工厂在1926年开始生产的一种非常出色的轻机枪,最初的型号为ZB26。由于该型号及其改进型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生产的,后来在中国就被统称为捷克式轻机枪。ZB26曾经被中国军队采用为制式武器而大量进口,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解放战争期间,其仍得到广泛应用,即使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曾使用过不少。

ZB26的改进型在欧洲战场的使用更为广泛。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并且将捷克非常出色的军事工业体系纳入自己的战争机器。性能优异的ZB26轻机枪也成为德军的补充装备,还被赋予MG26(t)轻机枪的正式编号,其中的“t”是捷克的意思。据说,这种轻机枪主要供德军的党卫军部队使用。德军还因为该枪较差的火力持续性而对其进行改进,放弃弹匣供弹转而采用弹链供弹方式,极大提高了持续射击能力。不过,这种改装型号并未得到大规模使用。

ZB26的捷克改进型, 主要有ZB27、ZB30和ZB33等型号。相对于ZB26,ZB27的改进很有限,只是闭锁机构进行了改进,外形差别极小。ZB30在ZB26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内部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两者的很多零部件不能互换,几乎是一种全新的武器。从外形上而言,ZB30的消焰器比ZB26的大一些,活塞筒更粗壮一些,这种改进与其采用的毛瑟重尖弹有关。从上述识别特征来看,影片中德军在战壕中使用的是ZB30轻机枪。

影片中苏军攻占德军阵地后,德军的很多装备都成了苏军的战利品。影片中,一名苏军士兵携带一挺缴获的轻机枪经过正在交谈的卡尔采夫身边。这挺轻机枪从外形上来看与ZB26很相似,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实际上,该枪也是捷克ZB26的改进型之一,是南斯拉夫改进生产的ZB33J轻机枪。

ZB33J是捷克ZB33的改进型号,ZB33轻机枪是布拉格兵工厂为参加英国轻机枪选型而研制的改进型,最主要的特征是将口径由原来的7.92mm改为英制7.7mm,以适应英国军队的枪弹,并且将原来的20发直形弹匣改为30发弧形弹匣。其另一特征是将原来枪管上的散热槽取消,活塞筒的形状和长度也进行了调整。这种轻机枪就是英国著名的布伦轻机枪。布伦轻机枪在我国的抗战时期曾经作为英国援助我国的军事装备,不过为了适应中国军队的制式枪弹又改回7.92mm口径,这就是在加拿大生产的勃然式轻机枪。该枪实际上是改口径的布伦MKⅡ轻机枪,在我国被称为加拿大机枪。

南斯拉夫的ZB33J相比原型ZB26在外观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该枪的枪口消焰器加长,看起来更像是枪管加长了一截。枪管后部增加两段滚花并相应地去掉该处的散热槽。该枪的活塞筒形状也进行了改进,将活塞筒前端的散热槽取消,改为光滑的外形。之所以这种轻机枪也出现在德军手中,想来应该是德军在入侵苏联前侵略南斯拉夫时虏获的装备,其使用德军7.92mm枪弹,因此也被德军拿来用于补充自己的武器库。影片最后德军反击时行进间射击的就是ZB33J轻机枪。

影片中,德军使用一挺布置在地堡内的重机枪,曾经以猛烈的火力大量杀伤进攻的苏军。而在苏军攻占德军阵地后,该枪又成为苏军的战利品,并且在叶甫根尼手中打死大量德军。这种火力猛烈的重机枪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ZB53重机枪。这种重机枪与ZB26轻机枪有着很深的渊源。除同为捷克国营兵工厂的产品外,其很多设计都直接取自ZB26。研制该枪的初衷是捷克斯洛伐克军方提出要用一种轻便的气冷式重机枪替代笨重的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所以国营兵工厂就在ZB26的基础上设计出气冷式重机枪。这种重机枪于1935年研制成功后进行长达2年的改进,并在1937年正式定型为ZB 37重机枪,出口型命名为ZB53。ZB53重机枪发射7.92mm毛瑟步枪弹,采用弹链供弹,持续射击5分钟后可以采用与ZB26类似的方式快速更换枪管,以保持连续射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该枪也与ZB26一起来到中国。当时,中国军队采购了850挺左右的ZB53重机枪,一起装备给装备捷克式轻机枪的精锐部队使用,曾经在战场上给予日军很大打击。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ZB53重机枪与捷克式轻机枪一起被德军采用,还被赋予MG37(t)重机枪的编号。由此,该型重机枪出现在苏德战场上。但该枪很快就因为德国强制捷克国营兵工厂改产德式枪械而停产,生产数量据说只有6411挺。不过,该枪却被英国当作车载机枪而大量生产,这就是英国的贝莎(Besa,亦称为伯萨)车载机枪。该枪的产量高达6万挺以上,仅二战期间就生产了59322挺。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生产的贝莎机枪并未改用英式口径,主要考虑到战时时间紧迫,仍然使用原来的7.92mm弹。如此一来,英国也不得不大量采購这种口径的枪弹,也可从战场上缴获德军的枪弹加以使用。

战争初期,出现严重损失的苏联军队也曾长时间处于缺乏各类装备的窘境,不得不使用很多缴获的德军装备以及自己的库存旧式装备。《勒热夫战役》影片中叶甫根尼连在夺取德军阵地后,就曾经得到过2个机枪组的支援,其使用的重机枪就是一种库存旧装备。从外形上看,这种水冷式重机枪与沙俄时代设计的M1910重机枪很相似,但其冷却水筒上却缺少后者特有的凹槽,实际上该枪是M1905/10重机枪。

M1905/10重机枪是沙俄重机枪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型号,但名气远不及M1910重机枪。日俄战争中俄军使用进口的马克沁重机枪给日军巨大的杀伤,从而奠定了其对于重机枪的重视。沙俄第一种自行生产的马克沁重机枪是M1905,该枪与马克沁重机枪差别很小,只是为了更好地由步兵拖行而采用索科洛夫轮式枪架,其冷却水筒采用全铜材料。该枪加满冷却水后质量65.8kg,增加的质量主要是轮式枪架和新设计的防盾。这种防盾对于机枪手来说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因此在此后的苏制重机枪中得到应用。

M1905重机枪生产了很短时间就推出改进型M1905/10重机枪,主要是将冷却水筒改为钢制,只有水筒前端采用铜制材料。从影片的画面看,叶甫根尼连配属的重机枪水筒前端明显是黄铜材料,而水筒筒身油漆剥落的地方不是黄铜而是黑色金属材料。从这些特征来判断,影片中的重机枪是M1905/10重机枪。

M1905/10重机枪与后来的M1910式重机枪最明显的外部差异就是冷却水筒,后者的水筒上面有凹槽。至于这个凹槽的作用,除能增大散热面积外,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严寒的冬天有可能将冷却水完全冻住而胀破冷却水筒,增设凹槽就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性。

M1910重机枪一直使用到二战期间,到1943年才开始被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取代。很显然,在苏德战场上M1905/10重机枪也是作为制式装备的代用品。

影片中双方的战术表现

总体来看,《勒热夫战役》影片制作精良,道具也非常到位,但却不重视表现双方军队的战术运用。这可能与原著主要探讨在当时僵硬的苏联体制下各种矛盾的存在,并且在战争中用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有关。

从苏军方面来说,其战术运用的缺陷很明显。首先,苏军叶甫根尼连在发动对奥夫斯扬尼科沃村的进攻时形成了单纯的步兵冲击,严重缺乏火力支援和掩护。叶甫根尼连的装备并不齐整,画面中看不到有连属的轻机枪和小口径迫击炮,更无上级加强的重机枪和中口径迫击炮。这一点在1943年以前是正常现象,当时苏军因为生产能力不足和战场的巨大损失而缺乏装备,特别是在次要地段上更是如此。因此,叶甫根尼连不得不在无直接支援火力的情况下进行冲击。而且,该连在冲击之前也没有得到上级炮火的支援。这种情况下,单纯以步兵的步枪、冲锋枪在行进间根本无法压制对面德军的火力。

如果无法压制防御方的火力,那么攻击方的行动将会失败。好在德军的防御准备也不充分,叶甫根尼连依靠猛烈的冲击和重大损失总算冲上了德军阵地。在残酷的肉搏战中,身材魁梧的苏军士兵并不输于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终于将德军赶出村子。

其次,叶甫根尼连在夺下村子之后换班警戒措施不到位,险些遭到德军偷袭而全军覆没。叶甫根尼连虽然损失很大,但仍然服从命令坚守奥夫斯扬尼科沃村。这时,苏军士兵已经战斗和为防御准备了一整天,疲惫不堪。虽然德军发动夜袭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叶甫根尼还是下达了夜间加强对村子和废弃教堂警戒的命令。不过,苏军的警戒措施明显不够完善。在废弃教堂里只有少数苏军进行防守,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安排换班警戒,在德军接近时都已睡着。负责防守废教堂和村子的指挥员应该区分不同时段派出轮流执勤的警戒哨,并且在阵地上也要留人警戒。结果,在全体人员都睡着的情况下,德军成功接近废弃教堂和村子。要不是雷科夫和巴尔科夫及时报警并从后方牵制打击德军,叶甫根尼连难逃厄运。

最后,作为村外独立据点的废弃教堂与村子缺乏相互支援的能力。教堂位于奥夫斯扬尼科沃村外不远的地方,苏军和德军都将其视为与村子相互依托的重要据点,不约而同地在那里布署了兵力。但这个独立据点与主阵地村子之间的联系过于薄弱,没有交通壕相互连接,而且在火力上也看不到可以实施相互支援的能力。这就造成教堂是一个孤立无援的据点,无论哪一方进行防守都难以长时间坚持。

不过,影片中苏军也有战术动作到位之处。如夺下村子后,叶甫根尼立即命令部下将原来德军布署的铁丝网全部转移到村子另一面,以阻止德军可能的进攻。这实际上是一种改造工事的动作,因为原来德军防御时其工事构筑都是面向苏军攻击的方向。而叶甫根尼连夺取阵地后,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其中不仅包括将铁丝网在内的障碍物调转方向,而且还要构筑面向德军的工事,特别是各类火力点和堑壕,以作为抵抗德军攻击的依托。德军发动夜袭时,只夺下了废弃教堂,其攻击村子的部队受到前后火力夹击和铁丝网的阻拦而全部被射杀,这就体现了火力加障碍物的巨大作用。

此外,叶甫根尼在友军发动对乌索沃村的攻击时,曾下令重机枪组即使在超出有效射程的情况下也要开火。这是一种积极主动进行协同的战术动作。即使这一火力不能有效威胁乌索沃村的德军防御部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吸引德军注意力的作用,应该说是叶甫根尼主动性的一种体现。但在笔者看来,如果当时叶甫根尼能够采取派出若干个战斗小组向乌索沃村进行佯攻或真正攻击,都可以更好地起到牵制乌索沃村德军的作用。德军发现从奥夫斯扬尼科沃村向自己接近的苏军后,必然被迫从苏军主攻方向上分出部分兵力和火力来对付苏军,这将改善主攻方向上苏军的处境。虽然此举不一定能导致进攻乌索沃村的行动成功,但定会减少主攻方向上友军的损失。

德军一方首先也存在防御警戒不足的问题。苏军开始攻击奥夫斯扬尼科沃村时,德军部队尚未进入阵地。苏军开始冲击并遭到德军炮火轰击之后,德军防御部队的大部分人员才匆忙从村子里进入村子外围的防御工事。德军耐不住俄罗斯的严寒而大部分人员都在房间里取暖,以至于遭到攻击时有些手忙脚乱。这种匆忙组织起来的防御严重缺乏稳定性,也是仅在苏军单纯的步兵冲击下德军就失去阵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军对奥夫斯扬尼科沃村发动夜袭确实达到了出敌不意的效果。就当时的战场态势而言,苏军以付出严重损失为代价而学习如何与德国人打仗,并提高己方官兵的技战素质、积累必要的作战经验,而德军仍然占有总体战斗力的很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更多地采用夜战的方式来降低德军的优势,因此有了影片中德国人夜里不打仗的说法。德军则正相反,通常是利用白天的有利条件来发挥自身在装备和技战方面的优势,进行夜间作战更多地是被动应付苏军的攻击。这次德军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夜袭战术,确实大大出乎苏军意料之外。如果不是偶然出现的雷科夫和巴尔科夫报警,这一战术必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至于德軍最后发动反击并进入村子时的战术队形则出现了较大问题。他们沿着村子里的一条通路推进,结果都落入叶甫根尼亲自操作的ZB53重机枪的火力打击范围,全部被猛烈的火力射杀。如果他们分散开从几条通路一起推进,不仅能够大大减少伤亡,而且还能够快速对叶甫根尼的重机枪火力点进行迂回攻击。当然,影片中为了显示苏联红军的英勇,让德军犯点错误是正常的。而且,德军也认为经过迫击炮的猛烈轰击后不会遇到什么抵抗,所以放松了警惕,以至于采取这种不着边际的“轧路机”战术。

影片之外

《勒热夫战役》影片上映半年后的2020年6月30日,勒热夫战役纪念碑在俄罗斯勒热夫附近落成,以此纪念在这一地区数次激烈战斗中伤亡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苏联红军将士。在崇尚英雄的俄罗斯,这一被斯大林格勒会战光辉所掩盖的战役中极少被提及的英雄们终于得到大众的关注。在这些战役战斗中,英勇作战的将士们同样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曾经写过一首诗《我死在勒热夫城下》:“在勒热夫城下,我死于一次猛烈的空袭,就在五连的左翼,在那无名的沼泽地……直到我活到世界末日,我没有任何事迹可以流芳后世,我的肩章上没有横杠,胸前也没有勋章。”诗中的主人公在勒热夫战役中阵亡,但却无人记得他的事迹,生前也没有提升为军官和获得军功奖赏。也许,这就是对勒热夫战役中牺牲和负伤的苏联红军将士最好的记述。

猜你喜欢

轻机枪重机枪夫斯
布罗卜丁奈格之行
美军在雪地实弹射击M249轻机枪
水冷机枪的奥秘
天琴座
构成派雕塑家佩夫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