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严谨专业,全面动态呈现抗疫图景

2020-11-30姜丽钧

传媒 2020年5期
关键词:方舱封城个体

姜丽钧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澎湃新闻是国内媒体中关注最早、进入核心现场最早、上线专题频道最早的主流媒体之一,也是报道体量最大、报道类型最齐全的主流媒体之一。

从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澎湃新闻始终坚持严谨专业、客观平实、关注个体、服务公众、全面呈现的原则,从动态和现场、专业和解析、延伸和拓展三个方面组织报道,全景式呈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历史图景。

在整个抗击疫情的报道中,澎湃新闻充分发挥整体转型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线上和线下联动,前方和后方协同,原创报道和开放平台相互补充。自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2月29日,累计刊发各类报道超过12000篇,全网总点击量超过100亿。

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进入核心现场

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走进核心现场,开展深度调查,是澎湃新闻面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基本原则。在此次抗疫报道中,最前线都能看到澎湃新闻记者的身影。

了解到“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后,澎湃新闻记者12月30日连夜前往武汉,深入医院隔离区域及其他重要地点进行探访,于2019年12月31日全网首发了《武汉现不明原因肺炎,澎湃探访收治医院》等探访医院隔离病房、华南海鲜市场的报道。

1月21日,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澎湃记者自武汉发出《直击全城戒备下的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离汉旅客需测体温》。1月23日武汉封城,澎湃多路记者出击进行视频直播,并于“封城”三个多小时后刊发《直击武汉“封城”:武昌汉口两站旅客退票,市民排队加油购物》等特写,是最早全面呈现武汉“封城”之后现场状态的媒体之一。

1月23日,澎湃新闻又采访了最早期病例之一的家属,刊发了《武汉康复患者家属谈抗病经历:做好防护不被传染,也别传染人》的文章,该家属建议大家出门“最主要的”就是做好防护措施,要戴口罩。

还是1月23日晚上,也就是农历除夕的前一天,澎湃新闻记者深入位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直击隔离病房拍胸片,医生护士均须防辐射》等一组图文短视频报道,记录了最前线的医护人员和患者。

在2月下旬,澎湃新闻记者又“逆行”进入“红区”——最危险最前线的现场——重症ICU病房,记录医护人员插管抢救重症患者的竭尽全力,直面新冠病毒的勇敢坚毅。2月25日推出了近9分钟的视频报道《在武汉丨重症ICU的生死直击》,以“配音+自述+配乐”的纪录片表现手法,真实展现了一线抗疫的艰辛与危险。

关注个体,真实记录疫情下的存在

疫情報道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标签和口号的集合,澎湃新闻在其中一直注重以平民视角切入,关注大时代下的个体,以悲悯和善意记录人在巨大逆境中的存在。

首先是疫情中的普通人。澎湃新闻率先关注到确诊统计数字以外的人群和他们身处的困境,在1月28日刊发了《一个“重症肺炎”患者的最后12天》,以家属口述的方式,记录了湖北黄冈蕲春县一位不明肺炎患者的最后生命历程。虽然客观上已经很难追溯她的死与新冠肺炎有无关系,但通过报道引发了公众对重症死亡患者,以及因试剂盒短缺造成确诊困难的现实问题更多的关注。

澎湃新闻还编辑刊发了武汉市中心医院主任蔡毅悼念因感染新冠肺炎逝世的院区门口小卖部老板林军的文章,因为对普通老百姓情真意挚的回忆,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获得点赞最多的网友评论称:“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都会害怕、懦弱、自私和偏狭,但我们也会有坚强、勇敢、善良的一面。”

2月下旬,澎湃新闻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推出特别策划《@武汉——抗疫故事接龙》,通过武汉高校学子的体验与观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隐喻武汉居民以人性的力量携手构建一张对抗疫情的无形之网,力图呈现一个清明上河图式的抗疫系列报道。

其次,澎湃新闻的大量报道围绕抗疫主力军医护人员展开,如“战疫者”系列报道的主人公多数是医护人员。《被“新冠”击中的医护们:1716例感染缘何发生》《战疫者|武汉肺科医院ICU主任:连轴转720小时》等报道也都是通过个体的案例,关注疫情早期防控中遇到的困难。

武汉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是第一位因抗疫牺牲的医院院长,澎湃新闻第一时间采访刘智明的同事、朋友、亲人等,记录了刘智明生前的点滴故事。《纪念刘智明医生》是澎湃新闻关于医护个体报道的典型案例,通过细节丰富颗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立体人物形象。

除了展现个体故事之外,澎湃新闻也一直在特定的区域和范围内呈现一些“综合个体”,还原疫情之下群体性的生存状态。《武汉的除夕静悄悄:“封城”中的众生相》讲述了出租车司机、医生、患者、外地回乡的大学生、困在武汉的外地人,在共同的疫情之下各自特殊的疫情故事,正是不同个体的悲欢喜忧,交织成2020年武汉除夕夜幕下的万家灯火。

对“综合个体”的呈现有助于还原网上发酵的舆情热点。如《“封城”二十日里的武汉百步亭:一线社区工作者口述》,针对曾在风口浪尖的“百步亭社区”,其所面临的争议和被放大的传言,通过一线基层工作者的口吻予以回应和解释,同时也呈现出基层社区一线抗疫者的不易,理性化解舆论场上的对立情绪。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澎湃新闻及时关注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发热门诊”正在发生的变化,记者在深夜蹲点武汉肺科医院发热门诊10小时,于2月10日刊发了《特写|“应收尽收”总攻下的发热门诊:深夜,终于难得安静》。

对于方舱医院内的医患群体,澎湃新闻也给予了很多关注,如《特写|患者眼中的方舱医院:共同维护“小社会”,生机在蔓延》《口述|我们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方舱里的诗歌朗诵会:我们等待胜利曙光》等。澎湃新闻关于方舱医院“读书哥”的报道和社交平台发布被原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点赞,次日又经福山转发,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猜你喜欢

方舱封城个体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冰城“方舱”开建!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逗·乐
封城令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武汉封城大事记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