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产出模式(OBE)下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0-11-30李冰峰
摘 要:本文以OBE的教育理念,对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从明确目标、课程设计、效果评价、持续改进四个层面,对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通过OBE理念下的实践活动课与传统的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对比,研究围绕专业核心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关键词:学习产出模式;OBE;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教育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培养人才能够与社会需求对接,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需求,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本文以某应用型普通高校外语专业为例,以OBE理念为引领,对学生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展开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与社会紧密对接的外语类专业大学生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传统的实践活动与OBE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一)传统的实践活动的特点
1.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传统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外实践活动。校內实践主要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活动;或者是围绕所学专业,开展的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等。校内活动一般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由教师指导,学生自行组织实施,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所学知识,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强化第一课堂的学习效果。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与社会对接,开展的志愿服务类的活动等。校我实践活动一般由企业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学生自愿参加,以参观、走访等形式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且有些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参与学生缺乏自主性
传统的实践活动,多数是在指定的活动目标和任务下,要求某一部分学生必须参加。一般情况下,举办的多数活动要求低年级参加。而到了高年级之后,由于传统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足矣引起多数学生的兴趣,参加的学生很少。
3.与第一课堂知识衔接较少
传统的实践活动,多数是由非专业的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开展的系列活动;与专业衔接到的活动,仅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做指导。活动内容上,不足矣起到对第一课堂知识的补充、完善和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较少,因此,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4.活动相对封闭,与社会衔接不够
多数实践活动在校内开展,活动形式虽丰富多彩,但活动内涵上,与社会衔接不够。学生参加活动,体验的也是模拟环境,增长的能力有限,与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的匹配度还有很大差距。
5.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
学生在校期间自愿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缺少约束,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也缺乏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参加与不参加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评价与约束,对活动开展的效果无法保证;调动各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也需要有效的评价标准做保障。
(二)基于OBE理念的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以目标为导向,分类开展实践活动
基于OBE理念的实践活动,将以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对照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方面,开展实践活动。以学生需要达成的能力目标为导向,将实践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开设,并按照每一项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明确各门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类开展实践活动课程。
2.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同时,要对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包括活动开展前、开展过程以及开展后,学生应完成的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和锻炼的能力。注重所有设计环节均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设计,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
3.以第一课堂为引领,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开展过程要以第一课堂为引领,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配合第一课堂完成学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吸收助力。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从中提高综合素质和专核心能力。未来能够更好的使用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程,为本专业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实践活动课程不能缺少必要的评价标准。对参加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考核标准要与社会需求对接,根据岗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为指导,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课程,辅助第一课堂专业知识吸收,培养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便于学生达成选修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为就业打下基础。
二、基于OBE理念下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
(一)制定明确的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都有明确的定义,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2.结合企业需求变化设置课程核心能力
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为指导,设置课程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以及岗位需求的能力,最终达成本专业的核心能力。
3.确保课程能力指标清晰可达成
能力指标是学生表现成果的清晰呈现,要便于学生顺利完成,且清晰可达成。学生通过达成课程目标,从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以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能力指标要具有阶段性、过程化、可测评等特點。
(二)设计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在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过程中,本文以某高校开展的《国际青年文化艺术节》为例。将原有的校园文化节,以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开设。
(1)在活动描述上要体现课程目的、学生参与的历程以及通过实践活动课程获得的成果。
(2)活动目标分解成清晰可达成的。例如:掌握各国服饰的穿着场合;能够制作1—2种各国特色美食;熟练运用各国基本礼仪等。
(3)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活动及专业知识、活动及职业素养、学习创新、责任担当、沟通合作,且分别占有不同比例。
(4)活动课设计过程可以模块课形式体现。将文化节开展的系列活动,根据达成的能力指标不同,分解成活动模块课程。例如:各国服饰体验活动模块、各国歌舞表演及赏析模块、各国美食制作及品尝模块等。
(三)精心组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
在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领和指导者,让学生自发组织参加各模块活动。从前期筹备活动,到活动实施,再到最后的评价、总结,教师确定教学策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项目讨论等方式实施教学;同时明确师生职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教师引领学生逐步完成模块任务,并实施课程过程化量化考核,实现活动课培养目标。
(四)量化教学效果评价,促进可持续改进
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指标,要易于绝大多数学生实现,可量化的衡量标准。比如,通过活动可以学会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应的技术,可以实际操作或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取得资格证书等。或者可以用“掌握一首外文歌曲”“一种外国美食制作”等,来评价、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也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课程目标,完善教学设计和评价标准。最终构建完善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OBE理念下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要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构建,以配合第一课堂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能够“持续改进”;要摒弃以往单一的学生活动模式,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创建课程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科学、评价标准量化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课程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形成由岗位需求出发,通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等方式,最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的专业符合度。整体思路如下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J].重庆与世界,2018(4).
[3]周洪波,周平,黄贤立.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14).
[4]李冰峰.基于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究[J].散文百家,2020(1).
[5]张妍,卢宝周,孙杰.成果导向视角下文科类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1).
[6]张艳,安岩,王红梅.基于“学习产出”教育模式的地方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