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堌阳镇乐器村掠影
2020-11-30孟建军
本刊记者/孟建军
等待开启的音乐小镇
堌阳镇标志性的雕塑
在兰考县堌阳镇G106国道和日兰高速交汇处,有一个音乐小镇。小镇总占地面积321公顷。不久前我去兰考采访,河南中州民族乐器总经理代胜民带着我去音乐小镇参观。九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公路两侧铺满了当地农民晾晒的金黄的苞米。那天是周日赶集的日子,路口停放着各种农用车,车上装着各种水果、红薯,也有摊贩在路边摆放着旧书、工艺品售卖。在路的北面能看见一大片墨绿色的方形建筑。代胜民告诉我,那就是音乐小镇,“这片音乐小镇已经建好两年多了,至今还没有一户乐器厂家入驻。”我问为何?他说一言难尽。
在堌阳镇路口,有一个体量很大的雕塑,雕塑的主体是几个从不同角度都可观看的稍显抽象的红色琵琶,琵琶四周有几朵梧桐花作为雕塑的一部分,看上去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作品可能是想突出兰考堌阳镇作为乐器之乡和桐木之乡的特色吧。代胜民介绍说,这座雕塑之前安放在别处,后来有关领导认为这座标志性雕塑安放在堌阳镇更为恰当,于是才将其移到了这里。
之后我们驱车往堌阳镇里开,去参观一下那里的乐器厂。快进镇里时,路边出现了一座镶嵌着蓝色反光玻璃的高大建筑,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中国民族乐器博览中心”。整个建筑伫立在乡间路边显得有些突兀。据说里面空空如也,还没有什么乐器陈设。看来,这里许多建筑设施都初具规模,只是还没有乐器企业参与其中或展示具体实物,原因何在?让这些恢弘的建筑空置在那里,无疑也是一种浪费。
我们先去了桐韵乐器,见到了在广州乐器展上见过的袁玉泽经理。袁经理介绍道:
我是2012年进入古筝制作行业,之前他当过学校老师,后到县委宣传部工作。2015年建厂,工厂仅有五年的历史。他说,原来经常陪领导到各个乐器厂家参观、考察,跟许多厂家都很熟悉,后来觉得从事乐器制作很有前途,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工作,下海做乐器了。
坐落在堌阳镇中国民族乐器博览中心
最初袁玉则租了20亩地办厂,先收别人的白茬琴加工,后来他买了这个地方建厂,工厂才算稳定下来。“过去这里都是田地。后来建起了乐器园区。”袁玉则介绍说:疫情期间我们都停产了,从初一晚上封城,我们一家三十晚上一起在这里聚会,结果初一就全被堵在厂里了,各村的路都封了,只留出应急通道,去哪里都买不了东西。“初六,领导召集我们开会,要求复工复产。县长、副书记都过来了,转了一圈让我们创造条件复工。我们是三月份复工。当时医用酒精不好卖,口罩也买不到。”袁玉则说,我们这里是农村,人流量相对小,因此我们并不紧张。
袁玉则
兰考像桐韵乐器这种规模的厂家有20几家。古琴、古筝混合制作的厂不多,主项都是做古筝。桐韵乐器去年有七八十个工人,今年只剩下30几个,主要因为疫情原因,产量缩减,不得不精简员工。
袁玉则说:我们乐器全产业链从内到外,从生产到销售,是一个很健康的产业链。这几年乐器生产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代胜民跟袁玉则都表示,兰考乐器制作产业大面积兴起是在2000年以后,大概跟扬州乐器产业兴起的时间差不多。
袁玉则认为,兰考这几年乐器制作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从业者年龄结构年轻化。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从事这个工作。谈到销售,袁玉则说,古筝是珠三角、长三角用的最多,内蒙、青海、西藏、甘肃一带,古筝销售欠佳,可能是因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
在我们聊天中,进来一位个头不高、体格健壮的中年男子,经介绍,他是兰考军谊民族乐器厂总经理赵尚功。赵尚功原是登封县世界上最大的武术学校——塔沟武校武术教练,后来弃武从商。2015年,赵尚功建起了他的军谊民族乐器厂。目前他的工厂里有三四十号工人,以做古筝为主,品牌为“军谊”。赵尚功说:我们工厂受疫情影响很厉害,现在恢复了百分之七八十。“古筝主要针对国内国内市场,以中高档为主。去年一年销售一万台左右,今年因为疫情等原因,销量减少。”
代胜民深有感触地说:因为疫情,堌阳镇大多数工厂减产三分之一。
赵尚功
徐场村街景
之后,代胜民带着我去徐场村参观。在一个路口,见到一座灰砖垒砌的像房子一样的别致的建筑上镶嵌着几个大字:徐场,中国民族乐器村
汽车开进村子之后,在停车场东侧,一个倒着的琵琶造型的建筑上也写着几个醒目的字:徐场,中国民族乐器村。一面墙上贴着介绍的文字: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以堌阳镇为最集中。堌阳镇民族乐器企业187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其中生产古筝古琴的企业113家,配件企业71家,从业人员15000,带动贫困户316户1532人。
徐场村距离兰考县城23公里,现有105户628人。现在有82家家庭式作坊,从业人员达900多人。乐器产品从单一生产古筝,到现在成产古琴、琵琶等多个品种,年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7万台把,琴弦、琴包等配件产品6万套,年产值达到1.2亿元。
徐场村的艺术氛围很浓厚,整个村庄街道干净整洁,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进村之后,只见许多家的门口都插着一面旗帜,像酒家的幌子,如“雅风琴坊”“香音乐器”“中豫乐器”“木梓韵琴坊”“星光琴弦”等等,墙上的路标也都与乐器有关,如“琴心路”,一处外墙上还绘着琵琶、古琴的图案,就连一些人家院子的影壁上也书写着大大的“琴”字。从大门向院子里望去,能见到每户人家都在作者古筝或是打包装箱。“木梓韵琴坊”狭长的院子里,几个年轻的工人带着口罩,正在用线绳捆扎古筝面板。
一些人家的门口外挂着醒目的招工招牌,上面写着招工:古筝熟练木工 、招长期熟练古琴批灰工熟手和联系电话。
徐场村乐器一条街一角
走进宋都琴坊,不大的工作间四处立着许多上过漆的古琴,一个女人正在用电钻打雁足孔,男主人将雁足插进去,用手使劲拍打,放在桌子上感觉稳当了,齐活。他伸手将古琴挂在了墙上。
村里有个“徐工坊”,工坊的主人叫徐会波。他说,他们即做古筝又做古琴。他的工坊里有二十个工人,作坊里还有两架小箜篌。他说北京有一个人来他这里几次,打算让他照着某厂小箜篌的样子做箜篌。
徐会波
孔海广
孙海广家的门口挂着七弦琴院的幌子。孔海广称:最早跟别人合伙一起干,从2003年开始自己开作坊斫琴。早年他曾师从北京斫琴名家孙庆堂等人学过古琴制作,学成之后他回到村里办起了琴厂。他告诉我,他的斫琴材料所用的桐木是当地收的老房坨料,杉木是从贵州、福建山里购买的。孔海广曾给国内一些知名琴家加工制作古琴。“我用传统方法斫制古琴,灰胎采用鹿角霜,油漆采用大漆,一张琴经过三年才能完成。”孔海广说:目前手里存有千余张琴,木工一年能出三百张琴,成品大漆琴能出一百来张。代胜民插话道:孔海广以斫制中高档古琴为主,量虽然不大,但精良的品质使他在当地制琴人中颇有名气。据了解,孔海广最便宜的琴都上万,最贵的琴一二十万。孔海广从墙上一排不同型制的古琴里摘下一张让我看,这张琴的底板从侧面一看,隐约布满了自然开裂的断纹,非常漂亮。他说这种断纹是大漆自然开裂,区别于其他仿旧古琴人为做出的断纹。他的表情上写满了拥有这门独门绝技的得意。孔海广称,他的工作室斫制的古琴一年可销售百余张。广州、杭州、北京等地的一些经销商代理、销售他的古琴。他介绍说,兰考制作的“纯阳琴”较多,有的厂家制作的古琴,最便宜 100多元就出售,当然这种琴不是传统大漆的工艺。其实这种做法对古琴的声誉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据了解,孔海广不是这个村唯一做古琴的人,村里还有几家做古琴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就没有去一一寻访。
代胜民带我去了“雅音”琴坊,负责人叫徐二舵,今年49岁。徐二舵介绍道:2008年,我用自家的地盖起几个车间,办起了古筝厂,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以前他给别人打工,搞过建筑。我问他懂音乐吗?他嘿嘿笑着说,不咋懂。问他除了古筝,做不做古琴?他说:一样乐器还做不好呢,还做啥古琴?
他介绍目前厂里的情况:今年因为疫情,状况不算好。一些工人因为回家收秋,都放假了,厂里只有很少几个女工。徐二舵告诉我,他的工厂规模不大,只有八九个工人,大多是本村的人,一年的古筝产量也就三四千台。说起网络销售,他说别人从他这里调货在网上卖,而他自己并不懂得搞网络销售。他感叹道:弄啥都不容易。
后记
通过走访兰考堌阳镇和徐场乐器村,对民族乐器村有了大致的了解。想当年,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了治理风沙,带领群众大力种植泡桐树,他绝没想到这些泡桐化作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大量优质泡桐木材运往各地,成为全国各地民族乐器厂制作高质量乐器的保证。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兰考县堌阳镇农民代士永首先创办了中原民族乐器厂(后改为中州乐器),开创了兰考农民制作乐器的新纪元。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民族乐器制作工厂、作坊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州大地。如今,徐场村制作古琴、古筝以及各种乐器配件的达200余家,乐器制作,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制作乐器,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访一些工厂负责人,他们对兰考未来的乐器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认识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也需要反思:如何不墨守陈规,如何突破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如何提高品牌的宣传力度?如何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在提升乐器质量、声学品质的基础上,如何让乐器产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使之拥有更多的受众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值得他们认真思考。
时代在发展,民族乐器的发展也要与时代同步。在后疫情时代,兰考的乐器制作行业已步入正轨,我们期待兰考的乐器产业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再度奏响嘹亮的乐音……
徐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