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及心境状态的影响

2020-11-30薛金娥闫巧玲李敏南赵海红

海南医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效能依从性

薛金娥,闫巧玲,李敏南,赵海红

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护理部,陕西 西安 710048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每年新发病例高达200 万例,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2]。大部分IS 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病情进展得到有效抑制,然而70.0%~80.0%患者遗留肢体障碍,导致独立生活能力丧失[3],一定程度上可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对患者锻炼依从性、神经功能恢复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引发家庭矛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4]。常规护理干预往往注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与治疗方案执行,未充分尊重与关爱患者。而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支持,由低及高将患者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7],有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护理质量。然而关于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对老年IS患者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首次采用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以探讨其对老年IS患者应对方式及心境状态的干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 年6 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老年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于2016 年6 月至2017 年12 月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4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 年11 月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的47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主要照看者、文化水平、合并症、月平均收入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IS;(2)年龄>60 岁;(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2)肥厚性心肌病、心绞痛、心肌炎或各类心脏病者;(3)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4)脑外伤、脑炎、脑脓肿等脑实质疾病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该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通过发放纸质宣教材料、口语化内容表述等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IS相关知识,患者住院期间为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根据患者个人喜好,指导其摄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做好预防便秘、跌倒及坠床的工作;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其负性情绪产生原因,予以针对性疏导。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3.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包括:(1)生理需求:IS作为一种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速及预后转归不佳疾病,患者因对突发疾病缺乏心理准备,加之对疾病缺乏认知,负性情绪较为严重,进而对IS 治疗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借助音乐替代疗法、介绍榜样实例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并指导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教会其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方法等。同时在IS康复、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痛苦,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老年患者患IS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加之住院后陌生感、对治疗及护理方法不了解、对疾病认知不清晰等,极易产生不安全感。因此,IS 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积极为患者提供温馨清洁、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为患者解释IS 发病原因、病情进展、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大致费用、医院及病区环境等必要信息,并通过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和蔼亲切的护理态度,满足患者安全需求,必要时可邀请成功案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信心。(3)爱与归属需求:老年IS患者害怕与自己亲人、朋友、同事等主要社会关系相分离,来自家人、同事、朋友及医护人员及病友的爱,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具备同情心、爱心,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痛苦,同情其处境,满足患者爱的需求;若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表现,护理人员应及时引导患者合理宣泄、有效倾诉,并通过语言、点头等表示认同,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和谐的医患关系及患患关系,如组织病友交流会,营造相互关心、共同克服病魔氛围,并指导患者家属、朋友、同事多探望、陪伴患者,与患者沟通,调动患者对康复后生活的向往,并予以支持、鼓励,使患者获得精神与情感层面支持,满足患者爱与归属需要。(4)尊重与自尊需求:多数老年IS患者在患病及治疗过程中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社会功能受阻,甚至出现外部形象改变,促使老年IS患者获得人格尊严尤为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秉承真诚、尊重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如操作过程中,注意环境隐蔽性,屏风遮挡、关闭门窗,切忌在无关人员面前暴露患者;及时为患者整理着装,保证其整洁外表,使其获得自尊;护理人员使患者主动参与护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主动解释各项操作目的,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帮助患者树立自信,满足尊重需要。(5)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老年IS患者在疾病治疗、治愈的过程,就是患者自我实现最好的表征。因此,护理人员需运用多种方式,在不同场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减轻患者负面情绪体验,同时,通过健康宣教资料、成功案例讲解等方式使其认识到身体康复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前提与保证,战胜疾病是自我价值体验的方式;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患者将战胜疾病与实现人生目标相结合,如引导患者想象疾病康复后最想做的事情,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勇敢面对、自我突破,在IS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行为训练,保证各项行为得到循序渐进式开展,除此之外,还需全方位注重患者认知水平、心理素养、言语技能等康复训练,最大限度促进各项神经功能改善。两组均干预2周。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自我效能感:采用自我效能量表从疾病基本知识、不良饮食危害性认知、治疗知识、自我管理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5 个维度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每个维度1~4 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2)心境状态:以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rofile of Mood State-Short Form,POMS-SF)[8]从紧张-焦虑(TA)、愤怒-敌意(AH)、精力(VA)、迷惑-混乱(CB)、抑郁-沮丧(DD)、疲乏(FI)6个维度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境状态,其中VA为正性心境,与心境状态呈正相关;其余5个维度为负性心境,与心境状态呈负相关。(3)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9]对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进行测评,其中积极应对分值范围0~36 分,积极评分越高,表明越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应对分值范围0~24分,消极评分越高,表明越倾向于消极的应对方式。(4)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采用我院自制《老年IS患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其中主动配合医嘱完成治疗及护理过程,未产生抵触情绪为全部依从;需在医护人员督促下基本完成治疗及护理过程,并产生较少负面情绪,经疏导后有所改善为基本依从;难以配合治疗及护理过程,伴有严重抵触情绪为不依从。将全部依从、基本依从计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从意识水平、视野、凝视、共济失调、面瘫、构音障碍、语言等方面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计0~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6)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BI)指数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最高分100分,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7)干预满意度:干预2 周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本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35)评估两组干预满意度,分为19~37 分(非常不满意);38~56 分(不满意);57~75 分(一般满意);76~94 分(满意);95 分(非常满意)。干预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自我效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周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各项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境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心境状态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VA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AH、TA、DD、CB及F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V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H、TA、DD、CB及F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时间干预前干预2周后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7 47 47 47并发症预防知识1.29±0.28 1.35±0.34 0.934 0.353 2.59±0.72a 1.64±0.49a 7.478<0.01自我管理知识1.03±0.39 1.10±0.45 0.806 0.422 2.42±0.68a 1.57±0.44a 7.195<0.01治疗知识1.18±0.25 1.20±0.27 0.373 0.710 2.27±0.82a 1.43±0.38a 6.448<0.01不良饮食危害性认知1.26±0.15 1.30±0.19 1.133 0.260 2.50±0.59a 1.62±0.37a 8.663<0.01疾病基本知识0.98±0.27 1.00±0.30 0.340 0.735 2.28±0.56a 1.39±0.38a 9.106<0.01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境状态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境状态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时间干预前干预2周后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7 47 47 47 AH 3.58±1.33 3.72±1.14 12.289<0.001 1.97±0.52a 2.63±0.74a 5.003<0.01 VA 12.35±2.18 11.86±2.41 0.548 0.585 20.79±2.49a 17.33±2.25a 7.068<0.01 TA 4.18±1.05 3.97±1.20 1.034 0.304 2.30±0.85a 3.25±0.92a 5.200<0.01 DD 3.18±0.45 3.13±0.40 0.569 0.571 1.53±0.38a 2.62±0.46a 12.546<0.01 FI 4.07±0.98 3.99±1.02 0.388 0.699 2.01±0.49 2.86±0.61 7.448<0.01 CB 4.41±1.33 4.69±1.20 1.072 0.287 2.88±1.02a 3.75±0.97a 4.237<0.0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周后,两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消极应对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7 47干预前15.96±3.85 16.14±4.13 0.219 0.828干预2周后28.59±5.07a 22.74±7.33a 4.500<0.001干预前19.75±3.52 20.11±3.38 0.506 0.614干预2周后10.24±4.50a 14.89±4.06a 5.260<0.001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2.4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P=0.037<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表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7 47干预前23.18±4.29 23.79±4.15 0.700 0.485干预2周后11.18±2.46a 16.30±3.28a 8.561 0.000干预前45.98±6.31 46.77±5.92 0.626 0.533干预2周后73.28±8.47a 67.52±7.68a 3.454<0.001 NIHSS BI

2.6 两组患者的干预满意度比较 干预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满意度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的干预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老年IS 患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缺乏科学疾病认知及全面教育指导,导致其对疾病产生屈服、回避心理,严重影响其治疗依从性[10-11]。因此,如何提高老年IS患者治疗依从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其关键。

杜彤帅等[12]研究表明,受文化程度、身体功能障碍、家庭人均月收入等诸多因素影响,IS患者发病3个月后自我效能总体处于中下等水平。同时,文献指出,自我效能感在IS 疾病转归、康复中均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促进IS 后遗症恢复,提高10 年存活率[13]。基于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2周后疾病基本知识、不良饮食危害性认知、治疗知识、自我管理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5 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应用于老年IS患者,能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感。老年IS患者发病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加上住院后对医院、病房、主治医师、护理人员的陌生感、对治疗及护理方法的不了解及对疾病认知不清晰等,易产生不安全感,影响自我效能[14]。对此,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注重患者安全需求,通过温馨清洁、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及和蔼亲切的护理态度,以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与排斥感。同时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IS 相关疾病知识,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认知需求,引导患者重新构建IS疾病认知,从而提高其治疗及护理配合度,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另外,数据统计,60.0%IS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易发生心情低落、思维迟缓、认知障碍,严重影响预后康复[15-1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2 周后VA 评分高于对照组,AH、TA、DD、CB及FI评分低于对照组。可见老年IS患者采用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可明显改善心境状态。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重视生理需求、爱与归属需求,一方面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聆听患者内心感受,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并通过音乐替代疗法、介绍榜样实例、自我放松方法等从心理上降低警觉水平,进而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坚定其康复信念;另一方面,主动寻求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帮助,发挥家人、同事等情感支持作用,获取精神与情感双层面支持,满足患者爱与归属需要,利于进一步减轻患者精神压力,调动其积极性。

另外,KITAGO等[17]研究认为,大多数老年IS患者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已成为阻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张敏等[18]报道还指出,面对疾病与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有助于提高其面对危机、困难能力。本研究数据发现,观察组干预2周后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3.62%)高于对照组(78.72%)。说明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能改变老年IS 患者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多数老年I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社会功能受阻,甚至出现外部形象改变,极易引发自卑、悲观等不良情绪,消极应对康复训练[19]。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重视尊重与自尊需求,邀请患者主动参与护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不仅有助于调动患者主动性及参与性,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能促使自我丧失转变为自我认可,积极面对疾病,主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同时注重患者我价值实现需求,多次告知其战胜疾病是自我价值体现的主要方式,有助于帮助患者认识自我价值,并通过语言、身体接触等形式帮助患者消除心理接受障碍,强化其自我实现需要,采取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尽早回归正常社会角色。进一步研究显示,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应用于老年IS患者,能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原因考虑为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不仅重视早期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循序渐进式减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还全方位开展认知水平、心理素养、言语技能等康复训练,利于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心理干预始终贯穿于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实施过程中,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实时发现患者新的需求,并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对改善认知曲解状况、提高干预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首次应用于老年IS 患者,能有效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改善心境状态,转变应对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干预满意度。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效能依从性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