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沅江市生态廊道规划
2020-11-30张磊
张 磊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1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规划
1.1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国土空间规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多规合一”,而是在更新的规划理念指导下,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为基本前提的规划思想体系。生态规划为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宏观层面上保护、控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是协调各类规划的有效工具,应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
1.2 生态廊道体系规划
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等都是分散分布的,呈一个个孤立的斑块;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受到干扰和破坏,动物迁徙路径受到人为建设活动的影响,植物传花授粉阻力加大,长此以往,种群退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功能减弱,最终将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201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18年12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廊道规划及建设工作。
生态廊道的建设,可以将孤立分布的自然保护地进行有效的串联。通过水系廊道、道路廊道以及动物迁徙廊道的建设,有效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普惠性的生态产品。
2 沅江市生态廊道体系规划
2.1 国土空间现状
沅江境内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以平原为主,河网纵横,全境呈“三分水面三分洲,三分垸田一分丘”。
绿化造林的生态效益未充分发挥,道路、水系两侧的绿化宽度较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防浪、噪声隔离等生态效益一般。绿化造林呈点状分布,部分呈带状分布的林地,也因现状建设用地的影响,而时断时续。动物栖息、觅食、迁徙活动与城市建设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
2.2 规划目标
生态廊道串联绿色空间,形成生态绿网,宛如“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镶嵌在洞庭湖畔,见图1。
生态廊道(Parkway)将各级公共绿地和城乡居民点有机联系起来,让城乡居民拥有“回归自然”的情怀,在城镇之中找到一片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尽情放松娱乐的地方;把自然的美景引入城镇,形成洞庭湖乡的自然风貌。
沅江市生态廊道是动物迁徙的通道,是植物开花授粉的途径,是微生物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山水林田湖草”的有机综合体。
2.3 空间结构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叠加水系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动物迁徙廊道,通过分析和优化,形成“两心、一节点、连廊成网”的空间结构,见图2。两心为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和漉湖湿地保护区,一节点为沅江市中心城区绿化空间,连廊成网为市域范围内各级水系及各级道路生态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
2.4 生态廊道建设
2.4.1水系生态廊道建设
选择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采用主导功能树种和彩叶树种随机混交或块状混交的方式造林,呈现以绿色为基调、彩叶树种为小斑块、叶色随季节变化的护岸林,并与原有两岸植被相连,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2.4.2道路生态廊道建设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及群落的动态演替规律,营造以乔木为骨架和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层群落。采用花(叶)色树种或常绿树种和灌木为主,种植5行~10行,形成3个~5个层次的绿化景观带。道路若经过人文景观区域,可结合文化景观,营造特色景观路;道路两侧以湖泊、湿地为主,可种植水湿生植物,凸显湖区特色。
2.4.3动物迁徙廊道
根据不同候鸟对栖息生境的需要,在常年干涸滩地种植高大乔木、边缘缓滩浅水区种植湿生草本植被、水域内种植挺水或沉水植被。在水面较大的湖泊保留部分大小不一供鸟类栖息和迁徙的生境岛。
3 生态廊道规划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
3.1 生态廊道规划可有效串联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农田等自然资源要素
生态廊道规划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领域的专项规划其规划的对象较法定的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宽泛,是对国土空间范围内各自然资源要素的统筹规划。
生态廊道规划在统筹规划各自然资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各要素的生态廊道,并连廊成网,构建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可有效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发挥廊道的生态效益。
3.2 生态廊道规划可与交通、农业、水利、市政工程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
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以生态廊道建设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相比于其他专项规划,生态廊道规划更加注重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国土空间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廊道规划可有效弥补其他专项规划的不足。
3.3 生态廊道规划更加注重人、动物和植物的需求
城乡规划注重用地的布局和三维物理空间的控制,而生态廊道规划以土壤、气象、水文、地质等分析为基础,以创建生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为目的,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出发,充分考虑人、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国土空间层面,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条件。
3.4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廊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资源保护更加科学
以国土大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城乡建设用地、自然保护地、基本农田等各项要素,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合理得出生态廊道建设的范围及用地调整的相关建议,可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现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
3.5 生态廊道规划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
以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动物迁徙廊道为基础的生态廊道,构建起以河流防护林、道路防护林以及动物栖息地、迁徙通道为基础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4 生态廊道规划思考
4.1 生态廊道规划让沅江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有序,形成完整系统
《沅江市生态廊道规划》规划期限为5年,规划目标及空间结构,从总体上对沅江的生态廊道建设做了全局性的安排,让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动物栖息地的建设等各类林业造林项目在生态效益的发挥上形成合力,让各类造林项目形成连廊成网的完整系统。
根据实际情况,将建设任务通过规划,分配和落实到每一年,保证生态廊道的建设科学有序。
4.2 生态廊道规划优化沅江的山水格局,湖城相融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沅江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提到,沅江位于湖区,但是在城中却看不到水,老百姓接触不到水。
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构建生态廊道的空间格局的过程中,尤其是水系生态廊道的规划中,规划提出在水系廊道范围内增设亲水步道。优化沅江现有的山水格局,提供人们亲近水的空间,满足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真正实现“湖”和“城”相融合。
4.3 生态廊道规划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点和风景名胜区,构建多样的慢行系统空间
沅江市域范围内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点和风景名胜区,但是均是分散分布的。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构建慢行系统空间,串联市域范围内各种不同类型的景点,打造不同特色的游览路线。生态廊道建设在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可提升沅江旅游资源的品质,发挥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
4.4 生态廊道规划基于沅江现状,提出规划实施措施,让规划落地
沅江作为县级市,对于生态廊道建设的财政支持有限,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沅江现状,提出相应的规划实施措施,比如,对生态廊道范围内的适宜造林的空地或荒地,沅江市政府可将空地或荒地租借给私人,让私人种植绿化树种,作为苗圃基地。近期,将生态廊道范围内的空地、荒地全部进行绿化,无黄土裸露;远期,苗圃基地可作为生态廊道建设的苗源供应地。
通过针对沅江现状提出的一系列“接地气”规划实施措施,让规划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图面层面,而让规划能真正指导沅江生态廊道建设,让沅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生态惠民。
5 结语
生态廊道建设构建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串联起国土范围内各种空间要素。生态廊道建设既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工作,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廊道建设为出发点,以国土层面的生态建设为落脚点,统筹各种空间要素,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