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草书艺术研究
2020-11-30□徐梅
□ 徐 梅
一、解缙生平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卒谥文毅。江西吉水人。明洪武戊辰(1388)科进士,历任中书庶吉士、侍读学士、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广西布政司参议等职,后因私见太子、“无人臣礼”的罪名入狱,酒醉后被锦衣卫埋入雪中而死。传有著作多种,如《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但都于后世堙殁散佚。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称其诗无全稿,真伪相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以讹传讹造成的①。目前传世比较可信的著作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
1.解氏家族概况
解缙一家系江西吉水解氏一族,据解缙《吉水解氏族谱序》②中说,解氏本出于山西平阳府解州,自唐代乾符五年(878)才迁居于吉水,并自此定居。解缙祖上世代簪缨,且性情刚直不阿,解缙四世祖解梦斗③就曾因为上书直言进谏而得罪当时权臣贾似道,后被革职还乡,宋亡后也拒绝再入仕为官,安心在家督促子孙攻读,其人品之正直可见一斑④。解缙祖父解子元为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至正十二年(1352)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解子元召集乡民殊死抵抗,保护家乡,最终守节而死,被朝廷追封为荣禄大夫,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解子元育有两子,解开和解閤,其中解开为解缙之父。
解开出身国子生,曾在元末担任参知政事,世称“筠涧先生”,为一代大儒,享有盛誉,与弟解閤被称为“吉水二解”。解开初配妻刘氏,继配黄氏,皆无子,再配高氏,即为解缙之母。解缙母高妙莹,字淑婉,与解开同为吉水人,为解开表妹。高妙莹的父亲名叫高若凤,字在翁,为元至治元年(1321)进士,人称灞雪先生,曾任南昌推官,官至朝列大夫。金开兴元年(1232),蒙古围攻汴京,金哀宗出逃蔡州,史称“壬辰之乱”。在这次战乱中,高若凤曾参与讨贼,后死于军中,妻周氏同死于兵燹,儿高文海剿灭山寇,兵败后被山寇所杀,高氏一门俱死于忠义。高妙莹少时聪慧,精通女工,善读书史,通晓音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一生著述颇丰,有《酒食议》《女德评》《高文海死节事》等。值得注意的是,高妙莹精通小楷,书风严正森密,这对于解缙而言,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启蒙教育。
[明]解缙 自书诗草书卷 34.3×472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解缙的家庭虽非钟鸣鼎食之家,但历代都不乏博学大儒,而人品上也多为慷慨忠义之士,这种家风势必会对解缙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父母层面而言,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解开的博学广知才造就了日后解缙的博涉百家,特别是解缙的母亲高妙莹,在解缙尚为婴儿之时就曾画地为字来教授解缙,即使是元末兵荒马乱之际,高妙莹也没有因为生活的颠沛流离而放松对解缙的教育,她曾手写《孝经》《论语》等古今圣贤言行作为课本教导解缙⑤,《解氏族谱》赞她“妇德堪型,母仪永峙”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解缙被人称作“神童”,其实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了解开、高妙莹的影响,解缙日后在书法等诸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天赋也就不足为奇了。
2.解缙学书经历
除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解缙自幼也表现了出了极强的天赋以及对诗书的浓厚兴趣。洪武三年(1370),高妙莹为年仅两岁的解缙举行试周仪式,即民间所谓“抓周”。据《旧谱》记载:
母高夫人以古藏书籍文房之属,及儿童饮食戏玩之物,悉列于前,时俗谓之试周。公即首取五经、李杜等书,古琴象笔等件,逐一视弄,久之若不肯释手。然其余宝玩,悉以与人。惟取酒杯酌递父兄前,即徐徐自饮之。
年幼的解缙先取五经、李杜等书,再取古琴毛笔,爱不释手,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解缙这样的举动正是天赋的表现。解缙五岁开始读书,《明阁学记》称他“生而英悟奇绝”,称解缙“五岁读书,七岁读诗,十岁日记数千言”⑦,《旧谱》更是称解缙“四五岁时,开口即成诗”⑧,解缙的天赋自年幼时已经展露无疑。
至弱冠之年,解缙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洪武二十年(1387),萧徽柔请19岁的解缙为其手书一帙传后人,《吉水倚傅萧氏族谱序》中说:
处仁十世孙徽柔,字时徽,少与予善,请为手书一帙以遗其后之人。又与之登所居之近御史山,拜茂辉之塚,穹碑漫漶,石兽欹危,而岁时献祭其下者足相接也,松楸望之郁然也,盖如此谱非空言之比。⑨
手书的内容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十几岁的青少年便能被委托以如此重任,萧徽柔对解缙的赏识,解缙本人的能力与学识,尤其是书法和撰文的水平可见一斑。次年,解缙向时任中书舍人的詹希原请教书法,《行状》记载说:
其为庶吉士,日造中秘书,因得翻阅所藏古今天下之书,由是意会心融,而其中宏博深窈弗可涯涘。时中书舍人詹孟举以书名世,亟称公书有法,而用笔精妙,出人意表,遂相与讲求古人书法,悉得其要领。当时有得其片纸只字,皆珍藏什袭,不啻重宝。
解缙对詹希原仰慕有加,他的书法虽然自幼即受母亲影响,但真正发蒙却离不开詹希原的教导,这也是目前可见的资料中有关解缙学习书法最早的记录。
后人对解缙的书法,特别是草书,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但在当时,解缙的书法还是颇受皇帝爱重的。永乐三年(1405)九月二十六日,因建孝陵碑需要自阳山取石,37岁的解缙奉皇帝命与胡广、金幼孜前往阳山观石头,归来后解缙又奉命亲笔手书孝陵碑,再次受赏金银、鞍马、筵宴等⑩。解缙为官方撰写的碑文,必然是规矩严整的楷书,可若不是解缙书法及作文有相当高的水平,也不可能会接到这样的任务。
永乐四年(1406)六月十八日,解缙作《评书》以论学书之法。次年十一月八日,解缙作书法赠送给康中正。《为康中正书》末有记载说:
[明]解缙《自书诗草书卷》局部
[明]解缙《自书诗草书卷》局部
中正求书,匆匆无暇。有此佳纸,而笔不称意。为写真行草数字,用笔傲让,连属大概,如此其备则求之古人可也。永乐丁亥十一月初八日缙绅书。
解缙为康中正所作的是楷、行、草三种书体,这里所说的“连属大概”应该就是针对解缙所作草书而言。连笔是解缙作草书所惯用的一种形式,通过笔画的连接不仅可以让作品的气息更加畅通,实际上草书笔画的连接与萦绕还是书法家借以抒发自己心性的一种途径。
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几望,46岁的解缙作《书学详说》解缙一生对书法除了必需的仕途需要之外,应当也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即使是在狱中也没有因此而荒疏,反而是撰写了《书学传授谱》。《吉水解缙书学传授谱》文末曾记:
右此文后有春雨二字,用朱界行表白纸写,或正或行,最为神妙。盖先生下锦衣狱,春雨必为指挥使纪纲书之,而流落他家。今为南京刑部尚书杨宁所得,余又得先生游丝字二幅于陕西秦府,因并识之,天顺三年春月王佐识。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是解缙对于书法怀有极大的热情,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忘委托纪纲将书学心得传抄记录下来;第二就是解缙的草书确有笔画连缀萦绕不绝的特征,“游丝”二字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解缙草书艺术特征
解缙的书法在明代初期享有盛誉,特别是在永乐初年,他与王琏、胡广等人都是明成祖朱棣身边影响力较大的书法家,但当时公认的观点却还是“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
关于解缙的书法来源,《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曾引用何乔远《名山藏》中所言,认为解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解缙本人亦十分重视书法的师学与传承,他在《春雨杂述》中就专有《书学传授》一篇,详细叙述了从蔡邕至宋克、宋璲的师承关系脉络,并在《评书》篇强调:“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而关于他自己的书法师承,他也有所提及:
吾中间亦稍闻笔法于詹希原,惜乎工夫未及,草草度时,诚切自愧赧耳。
根据解缙本人自述可以得知,詹希原本名詹希元,字孟举,号逸庵、丙寅讷叟,新安人。洪武时期初为铸印副使,后官至中书舍人。其实,不管是危素还是詹希原,其实对于解缙书法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前文也曾提到,解缙不过是曾向詹希原请教过古法而已,而解缙本人的书法渊源,再向上推应该归到康里巎巎这一脉上来。解缙自己也曾在《书学传授》中梳理了这段间接的师承关系:
康里平章子山得其奇伟,……临川危太朴、饶介皆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于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克仲温。
从这段描述就可以看出,危素得康里巎巎传授,而后再传詹希原,解缙曾向詹希原请教古法,因此算得上是危素的再传弟子,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将解缙归入康里巎巎那一脉。
与楷书相比,解缙的草书有着更加鲜明的特点,因此更能体现书家相对更真实的性情。《自书诗草书卷》书于永乐八年(1410),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解缙草书的代表作之一。
永乐五年(1407),解缙“坐廷试不公”,“谪广西布政司参议,继改交趾,命催饷化州”。此幅书法共录诗七首,分别为《广西感旧》《过三合驿》《交趾市桥》《谢友人惠黄柑》《苍梧即事》《藤县即事》《归乡偶作》,从所录诗文的题目来看,这些诗文应该都是解缙回乡的途中所写。全篇最后作者自题:“永乐庚寅五月二十三日夜,京城寓舍书与祯期。缙绅识。”祯期是解缙的侄子,这幅书法最初正是解缙写完后赠予侄子祯期的。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述职之际正值皇帝北征,《吉安府志》载:“八年,上北征,公入奏事,见东宫而归。”解缙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皇帝不在京中之时去谒见皇太子,次年六月,解缙获罪,汉王朱高煦诬蔑解缙“瞰上远出,觐储君径归,无人臣礼”“泄上易储语”,于是解缙获罪入狱,这其中固然有受污蔑的冤屈,但同时也反映出解缙政治上极其幼稚的一面。从《自书诗草书卷》的题款时间来看,就应该是作于解缙入狱之前,回京述职前后。王穉登在卷后题有一段长跋:
解学士书法纵放,诗亦琳琅,往往有苍鹘脱鞲之气。此卷盖其左迁及归田时作,故尤悲愤感叹、扼腕不平,所谓借此以泄其磈礌者耶。李将军罢村卧蓝田,无所事事,乃误石为虎射之,饮金没羽,视之石也,再射则矢跃亡。迹具事大类戏剧。古来豪士被屈往往托之游戏,坐消岁月至处仲歌,老骥伏枥,击唾壶尽,缺观者,无谓祖先生多儿女子态也。壬午仲月十二日,王穉登漫书。
王穉登的跋文肯定了解缙这幅书法所传达出的“悲愤感叹”和“扼腕不平”之气,并通过李广射虎石的典故来说明,非此情此景不能作此书的事实。
除了《藤县即事》之外,解缙所书其余六首诗都可见于《文毅集》,仅有个别字有些许出入。整幅作品看起来较为放松随意,颇多萦回缠绕的韵致,但解缙本人却说:“此余近日所作数诗,皆率尔而成,今又率尔书之。虽然未尝敢弃古自为也,中间复笔、覆笔、返笔之妙,付有识者自辨之。”从解缙的“率尔书之”其实不难感受到他对于此幅作品还是颇为满意自得的。由于这幅书法所书内容全系解缙自作之诗,因此在传情达意方面更有说服力,而书写起来相对也会更少思绪的挂碍。基于以上几点,以下就将以《自书诗草书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用笔、结构、章法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解缙草书的基本特征。
1.用笔
从用笔角度来看,《自书诗草书卷》起首五行仍属于行书范畴,虽然用笔较为激荡有力,但整体气局仍偏于和缓,而后自第二首《广西感旧》开始,运笔速度开始加快,逐渐趋于行草,再往后自“叶繁芗雾翠为枝”一句开始,运笔速度更加迅疾,旋即转行草为狂草。
具体到单字而言,《自书诗草书卷》用笔多为出锋触纸,入笔多侧锋,而后笔锋稍作调整,自然转为中锋。这种用笔规律在这幅作品中比比皆是,起首起一个“去”字,横画起笔,侧锋触纸,可以明显看到出锋的笔尖,而后形成一个自然而然的斜切面,此后调整笔锋,换为中锋后稍一运笔,旋即向左上方一挑,再次出锋接一笔侧锋竖画,顺势而下,两笔看似毫无关联的横画与竖画,乍看之下无外乎是呈“十”字交叉,但这其中蕴含了侧锋起笔,中锋运笔,出锋触纸,以及笔画之间牵丝连线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明]解缙《自书诗草书卷》局部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明]解缙《自书诗草书卷》局部
越向后推移,笔画的变化就越加丰富。“常时锡贡来京国”一句中的“锡”“贡”二字基本接近行草书的写法,而后的“来”字直接转为草书写法,起笔接“贡”字收笔点画回勾,向上一提,依靠毛笔的翻转笔锋,可以明显感觉到“来”字中间一笔长竖画与起笔相接之处线条的粗细变化,进而放笔顺势而下,再向左上方弧线勾出一笔,最后通过线条的萦回缠绕来代替笔画的省略。从气势上来看,“来”字一气呵成,用笔果断利落,没有丝毫的犹豫,墨色浓淡枯润自然变化,这样大开大阖的写法与怀素的写法较为接近。特别是这句中的“国”字,将解缙《自书诗草书卷》中的“国”字与怀素《自叙帖》的“国”字相比较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用笔还是外形,乍看之下两者几乎像是出自同一书家之手。其实都是通过毛笔笔锋在运行过程中的翻转与不断调整,让线条呈现出如锥画沙般的美感来。而仔细对比这两个“国”字仍不难发现其中细微之处的不同,相比之下怀素的用笔更加纵逸,而单字之间虽然气息连贯,但其实每个字还都相对独立,即使出现了牵丝连线的情况,也是根据章法来刻意安排,而解缙的用笔明显比怀素略“紧”,线条粗细变化更明显,这说明解缙运笔的速度明显比怀素要慢一点,线条不似怀素那样流利畅达,且点画之间、单字之间的呼应与联系也更加紧密,这是怀素与解缙草书的明显不同之处。
2.结构
从单字结构来看,《自书诗草书卷》字形结构还是偏于方正的,甚至个别字还较为方扁。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变形夸张的单字处理,如“尚忆金盘进御时”一句的“御”字,原本写得端方平正,但最后一笔竖画顺势而下,向下延展了两个字左右的长度,并且与中锋用笔相适应,出现了一个铦利的垂脚,并且垂脚还有一个向左下方偏移的态势,这在视觉上就使得“御”字看起来更加颀长挺拔,与左边一行的“谢友人”三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通过这一笔下拉的长竖画,也打破了左侧一行单字结构方扁的规律,使得整体看上去更加生动,更富有变化。
由于“御”字一笔竖画的变形,使得紧接的“时”字也不得不顺应“御”字调整单字结构,按规律的方正字形,起笔由于要与“御”字左下倾斜的垂脚相呼应,“日”部的起笔一顿入纸即向右下方倾斜,而“寸”字的横画也自然而然地要向右上方倾斜,再加上这是本行最末一个字的缘故,驻笔需向内扣,因此整个“时”字就相对更加欹侧,产生了左低右高的视觉效果。虽然说单字的字形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自书诗草书卷》也根据不同情况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丰富的整体气局,使得作品看起来更加生动飘逸。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平生壮观》中的说法,这幅《自书诗草书卷》“前字寸余,后字半尺余”,在结体上实际上前后字的差异也是巨大的。如“火山蛟室夜光浮”一句,“火”字尚中规中矩,“山”字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欹侧,下接“蛟”字字形开始拉长,而后“室”“夜”“光”“浮”四个字字形进一步拉长,并且单字的重心产生了严重偏离,单字的结构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纯靠线条的萦绕来塑造,仅仅是“夜”字的“亻”部,看似是两笔而成,却有来来回回多达四次的往复,笔画的循环往复,自然也影响了单字的重心及间架结构。如果严格来看,解缙通过线条萦绕所形成的闭合小圆圈,如“室”“夜”二字,仍有过于硕大之嫌,其结体远不及唐人讲究,但解缙的书法却可以充分感受到为了气势的连贯即使不断循环笔画也在所不惜的气势,这是解缙的优点,同时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3.章法
《平生壮观》对于解缙《自书诗草书卷》的章法有一句非常生动的形容:“前六七字一行,后一字一行,放纵异常。”从整体来审视这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可以发现是一个由紧转松的渐变过程,起首几行虽然间或穿插有下拉的长竖画打破平稳结构,但整体来看仍属于行距较为疏朗的一种布局,行轴心线的摆动较为剧烈。自中段开始,随着用笔的放纵以及字形结构的改变,章法布局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原本以行为单位的布局被逐渐打破,横纵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弱化和模糊,特别是由于大量使用萦回缠绕线条的缘故,让单字的结构从方正变为向四周延伸拓展,使得原本就不甚开阔的行距更加阻塞,特别是“千家竹屋临沙嘴,万斛网船下石头。伏枕梦回霄汉近,佩声犹在凤凰楼”这几句,行轴心线的摆动已经不足为奇,单字所占据的面积越来越大,单字的腾挪更加剧烈,几乎将行与列混在一处成为一个整体。
同样是善用萦回用笔来打破章法布局,与张旭相比,解缙的草书实际上对于传统古法的突破并不彻底。张旭的草书是对“二王”草书体系彻底的颠覆,有时为了抒发书家心性,字几乎不可识读,且张旭草书“行”的意识仍较为突出,而解缙的草书固然有萦回缠绕的复杂结构,但单字仍较易识别,传统古法对他书法的影响仍是深远且深刻的。
三、解缙草书艺术成就
前文从用笔、结构、章法三个方面介绍了解缙《自书诗草书卷》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比指出解缙草书与怀素、张旭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怀素草书,二者有颇多相似之处。事实上,解缙本人对于怀素和颜真卿草书多有推崇之意,他在《春雨杂述》中曾单设一则《草书评》来阐述对于颜真卿、怀素草书的看法:
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沈著,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谓鲁公不如怀素,是东坡所谓“尝梦见王右军脚汗气”耶!
从这段叙述其实可以看出,解缙固然推崇怀素的草书——不然也不会在用笔和字形等诸多方面有所借鉴,但他其实更欣赏颜真卿的草书,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自书诗草书卷》中会有些许张旭意味,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国”,解缙的运笔速度其实较之怀素还是更加缓慢的。
解缙重师承、重笔法,这些理论在他的《春雨杂述》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其实解缙草书的成就并不仅仅集中在笔法、结构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为明初的草书创作提供了一个范式。黄惇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引用了陆深的观点,认为解缙“才名盖世,其翰墨奔放,而意向特谨严”,这与王世贞评价解缙草书“纵荡无法,又多恶笔,杨慎目为镇宅符”截然不同,事实上,他们两方的观点都是就解缙草书的一种风貌而言的,解缙的草书固然有如《自书诗草书卷》这般书写精妙的作品,但同时也有如《草书文语立轴》这样文不可识,文胜于质,全然追求视觉刺激的极端化作品,评价一个书家不应当只对一种书风进行品评。
纵观中国书画史,举凡少有天赋的书画家,其作品大多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风格特征,优秀的与拙劣的并存,而并非勤奋多于天赋的艺术家那样,艺术风格较为均衡,解缙少年成名,自然应属于天赋型的书家。在解缙身上,同样也体现出了明初书家的两面性,不仅作品的水平存在严重的差异,就连书风特征也有明显的两面性,他们这些书家依靠端雅婉丽的台阁体小楷而跻身仕途,而在表现个人天性时又不自觉地流露出狂狷不羁的草书特征,他们书法的多面性与当时社会的环境、书家自身的天性有着密切关系。就这一角度而言,研究成果中将解缙同“二沈”等人同归为宫廷书家似乎也并无不妥。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解缙的草书,更多地仍是从书家自身心性出发而成的书风,虽有古人法度,但仍离不开书家自身的素质,而将草书的特征简单归为是为了与宫廷布置悬挂合拍,显然是忽略了书家自身能动的主观天性。
[明]王稺登《跋解缙〈自书诗草书卷〉》
注释:
①[清]永瑢、纪昀等《武英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四册,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95页。
②郑梅《解缙年谱》,南昌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③[元]解梦斗(1235-?),字昭子,号庄山,通五经,善词赋,曾为大学上舍生。
④郑梅《解缙年谱》附录,南昌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⑤刘文源《论才子解缙》,《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年11月。
⑥郑梅《解缙年谱》,南昌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⑦郑梅《解缙年谱》,南昌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⑧郑梅《解缙年谱》,南昌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⑨郑梅《解缙年谱》,南昌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⑩郑梅《解缙年谱》,南昌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