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探析

2020-11-30郝芮冰

法制博览 2020年15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

郝芮冰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工业文明在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给人类文明制造出新的环境危机。工业社会为了迅速积累资本,盲目掠夺自然资源,给自然环境造成无法修复的损伤,导致生态危机。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要求我们学会与自然相处,尊重和保护自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历久弥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指导,直至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仍旧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内涵

(一)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为了发展,而盲目压榨和索取自然资源。马克思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就不能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友好型的,马克思认为,自然能够提供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人类以自然资源为生,因此,必须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如果人类背弃自然,自然也将会背弃人类,人类最终失去自然资源的滋养,而面临生存危机。

(二)人类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导向,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做到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不断地增强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在提升利用自然规律创造财富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自然环境的规律,但无论技术如何强大,只有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类依靠自然资源而生存。但人类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资源获取者,人类具有能动性,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一方面,人类不断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也在试图和自然环境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实践活动能够直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不加以克制过度开发自然,必然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打破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因此,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宜的方式与自然建立协同发展的关系。

二、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枯竭

自然资源并不是源源不竭的,资源无限论是资源掠夺者的借口,盲目开发导致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无法向工业发展提供所需资源,也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发展陷入困境。人类社会生产力每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都伴随着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的消耗,是自然为人类的每一次进步作出了资源奉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掠夺自然的工具也更加科技化,由此破坏自然环境压榨自然资源的程度越深,人类遭遇的反噬就可能越大。

(二)技术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生产活动最高效的工具,也在成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最有力的工具。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等等,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技术并未有善恶之分,而在于使用技术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也在不断意识到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善于通过科技的力量推动环境保护,从而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贡献。

(三)粗放的经济模式导致破坏自然

在生产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经济增长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刻度,盲目追求利益增长,忽视了自然地承受限度。粗放的经济模式,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先,大肆开发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现如今,时代在进步,粗放的经济模式已成为过去式,但对环境的伤害还需要不断地修护,以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那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受到阻碍。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杜绝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类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并非是要人类放弃发展,完全向自然妥协,不再谋求发展之路,而是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因此,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转变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

(三)合理使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善恶是非之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手段,是人类取得进步的有力工具。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并不认为科学技术生来即恶,而是受到了心怀叵测之人的过度利用,做出伤害自然环境的行为,导致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增强。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而科学技术的诞生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不排斥使用科学技术,而是倡导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使用科学技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引,为绿色科技的研发进步提供助力,强化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因为过度开采资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加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盲目开采。实现让科技服务于人类,成为保护自然的有力工具。

(四)建设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休戚相关,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依托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在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其与社会联系起来,任何脱离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都属于脱离实践,无法长久。根据社会总体发展现状和自然环境的发展程度,要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生态哲学指导思想,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仍具有时代价值,为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点明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也指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正确指引,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