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特质与实践路径

2020-11-30

创造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命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历了不断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发展蓬勃起来,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而鲜明的理论特质,闪耀着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光辉。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特质

(一)科学性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促使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系列实践诸如:由晚清洋务派带领开展的洋务运动,由维新派带领开展的戊戌变法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相关实践。之后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指导思想,自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经过历史实践、现实检验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自毛泽东时期一直到新时代,不同时期的时代问题和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时代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十八大以来,这一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在不断地用实践检验证明其科学性。

(二)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2]该论断充分证明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创造主体、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方面。首先在创造主体方面,以什么样的研究导向为出发点决定了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民主体和个人本位的对立必然导致不同的研究取向”,[3]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经验的创造者与检验者、始终把尊重人民的中心主体地位摆在首位,把人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哲学社会科学所提出的问题来源于人民群众,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土壤;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由群众所共享,其成果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与理论共同作用下的智慧结晶。其次在价值取向方面,从国家领导来说,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态度,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新时代,党和政府所开展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工作,都坚持为人民的价值取向,始终树立人民的政治立场。哲学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始终坚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深入人民群众真实的生产生活、从人民群众面临的社会难题中寻找切入点,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初目标和最终归宿,坚持执政为民,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最后,在实践路径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并在不断的人民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创造主体、价值取向、实践路径充分证明着它的人民性。

(三)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从当前国家和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为出发点,从改革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做出系统性、科学性的总结,针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提炼出有针对性、有规律性的新实践。”[4]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性的指导思想、指导体系的存在,它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推演出来的,而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鲜明的问题导向,对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充分体现其实践性。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注重总结中国各项实践经验,用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着它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注重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使之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经验指导下,中国的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经济方面,实现人均GDP位居全球第二,经济总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政治方面,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朝着更加制度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改革发展的难题得到了解决与发展。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最宏大的社会变革,其实践创新也在相应的发生着改变,面对这一新的发展难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用中国话语、中国体系解释中国、解释世界,用中国的智慧来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丰富发展,突出其特有的实践特色。

(四)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7]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实践的经验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体系框架,充分挖掘当下时代所产生的新的材料、敢于并善于提出新问题,立足当下时代要求,回应时代所需,提出系列新观点,构建系列新理论,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是由特定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其发展历史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历史,是一部回答时代课题的历史。大革命后,在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的催生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第一次飞跃;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思想在社会主义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一次飞跃和发展,都是在时代课题的问题中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解决回应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当代中国经历着历史上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多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在思想方面,当前的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激荡与碰撞中共同存在与发展,如何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国梦;在国家治理方面,当下我国的改革进入较为困难的特殊攻坚阶段,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我国的经济转变方式;在民生方面,如何更好地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在生态方面,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历史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时代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都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作出回应。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聚焦新的时代命题,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理念和战略,构建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教育、民生等方面回应时代课题,作出科学系统的解答。

(五)民族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孕育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在此基础上不断成长为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如儒家思想的理论精华一直保留延续至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吸收过去,面向未来的基础上,仍然坚持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形成至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社会科学能够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为国家乃至世界提供有有中国特色、中国结晶的建设方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人民群众、不同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其自身的科学性发展,把原有理论体系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结合,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传统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进行整合,吸收其中的积极成果,创造着璀璨的中华文明。着力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方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把中国矛盾、中国问题用中国智慧、中国结晶向世界提供解决方案,传递中国声音,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质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完善丰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依然是当前的一件大事,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性发展,最根本的实践路径是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时代特色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才能在实践中永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特色,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向前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特色所在,这是中国特色的根本标志,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要的必须要旗帜鲜明的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它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条件”。[5]当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断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有时代特征、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成功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改革开放的到来,给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能够产生如此突出的成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的直接体现。一方面,从指导思想来说,实践的发展创新需要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又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又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还需要立足我国当下的实际国情与国际背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最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当然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发展所在。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研究问题相结合,总结新结论,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果都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历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推动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旦偏离人民,其实就是脱离实际。历史和事实不断地证明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发展坚实的后盾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着思想的结晶和实践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发展的问题,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性质以及党和政府的宗旨性质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格文明素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必须是人民群众。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从群众利益出发,代表人民群众树立自信,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怀感知群众的生活诉求,关注群众的生活需求,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了解当下急需解决的时代问题和人民问题。着力以群众为中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从群众实践中总结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是代表人民群众思想的理论,是指导人民群众实践的理论,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

(三)坚持时代特色与问题意识相统一

一个时代,一个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问题是时代的标志。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问题,而不同的时代问题是时代理论创新的起点,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特色,挖掘时代问题,立足现实指导并回答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代特色是对问题意识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每一次飞跃的产生发展都与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其中所蕴含的理论问题本质上都是来源于对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的反思与批判,都在在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精准定位,结合时代特色所坚持问题性导向深刻的体现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特点,所谓问题导向、时代特色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理论创新与指导的前提性条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代特色也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科学的试金石之一,检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指导性,是否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的发展,首先得看它是否从时代发展的问题本质出发,从当下最需解决的问题出发。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问题本身和时代要求来深刻把握理论定位。

(四)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2]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这就决定并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新时代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其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发展中,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经历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更加需要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为中心,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不断挖掘新问题,构建新材料,加强对新时代社会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高对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分析研究,提炼概括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实践,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所在。因此,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无论是回顾过去、立足当下还是放眼未来,都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融合与驱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2]回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无不体现着它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实践路径。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立足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关怀人类与服务人民需要的研究导向、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实践经验总结、坚持把握当代与面向未来的整体思路、坚持挖掘历史、借鉴国外的资源整合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