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二酉与舍利生生塔

2020-11-30刘丽萍

文物季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晋祠舍利乾隆

□ 刘丽萍

杨二酉(1705-1780),山西太原晋祠人,字学山,号又屯,别号西园、柳南、悔翁。杨二酉出身富家,杨家族谱记载为抗辽名将杨业之后。其祖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自宁夏徙居太原府太原县南张村(今晋祠南张村),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又迁居晋祠南堡。杨二酉居官清正,不畏豪强,有“倔强人似铁”之誉。“诖误夺职”后,对故乡晋祠有许多文化建树,可谓是流芳千古。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杨二酉病逝于晋祠故宅,终年76岁。

杨二酉勤于职守、直谏敢言,乾隆初年,供职京师,是一位才学出众,并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曾颇受乾隆皇帝青睐的股肱之臣。他的仕途生涯仅18年,入职前三年默默无闻。乾隆登基给他带来机遇,更准确地说,是他秀隽的书法和颇有见地的文章,被乾隆看中,为其仕途打开了通道。

一、杨二酉一生政绩

杨二酉最大的政绩是在1739年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期间所为。杨氏在台两年,重视台岛教育。为平息闽籍、粤籍迁台百姓因“学额”所限造成的长期矛盾,他改革台湾户籍制度,增加学子入学、考试名额,化解了矛盾,理顺了民怨,促进了岛内团结。当年的台湾,地处僻址,经济落后,杨二酉创办书院,亲自授课,倾注了毕生心血。对于台湾的治安,他善抚蕃黎,实行保甲,严缉游匪,约束兵丁,鼓励农垦,弹劾台湾总兵章隆,修筑台湾府城营墙等,地方政权日益巩固。他的善政得到了岛内官绅百姓的赞誉,齐称其为“杨夫子”,至今仍遗《学宪杨公兴行海东书院碑记》于世。史上有人评论说,清代270年间,太原一邑,由庶常授翰林院编修,惟晋祠杨二酉一人;以御史巡察台湾兼理学政者更是只此一人。

杨二酉为官期间,悉心观察朝野上下,常到各属部门检查,发现问题,即行上疏,官员稍有错怠,便具奏。所任期间究竟上过多少奏章,革除多少错弊,无法知晓。但大多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首肯。比较著名的均见载于史,诸如“停采买”“减关税”“除耗羡”,论浙江兵饷银色、陕甘茶法流弊……大多涉及国计民生、贪官流弊,反映了他一片忧国爱民之心。其中的“论浙江兵饷银色疏”,就是请皇帝查处江浙总督,满族贵胄贪污兵饷的问题,而正是这一奏疏使杨二酉受到权臣、大吏的诬陷。

一生为监察官员的他,因其恪躬职守,耿介如石,被污臣贪宦视作洪水猛兽,尤其是遭到被他弹劾和检举的个别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的攻讦,终至被乾隆皇帝疏远,以“诖误”之罪免职,年届45岁之时归里赋闲。

杨二酉被罢官的前五六年,很少出门,每日只是闭门思过,进行反思。一来感激皇上对他的宽大处理,二来生怕不怀好意的人再给他生出事来。因此在这几年中,他也杜绝外人来访,不与外人接触。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原都察院左都御史,当时的军机大臣、刑部尚书刘统勋,奉旨查处山西布政使蒋洲、冀宁道杨文龙侵帑案。结案后,刘统勋游览了晋祠,当晚就住在晋祠同乐亭。第二天,刘统勋登门看望了杨二酉,并在杨二酉家设席畅饮叙旧,感情融洽,气氛热烈。杨二酉对这位当年的老上司能专程登门看望他,十分感激。刘统勋语重心长地劝勉杨二酉要“豁达大度,寄情家乡山水”。杨二西对这位老上司的话自然是心领神会,虽已达耳顺之年,但凭他的学识,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从事一些有益于家乡人民的工作。从此他走出家门,开始与一些社会人士交往,并开始注重参与本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二、晋祠舍利生生塔的重建与其建筑风格

杨二酉十分重视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晋祠的文化建设更是不遗余力,从政期间,曾协助父亲重建舍利生生塔。

晋祠奉圣寺浮屠院有一座隋开皇年间创建的舍利塔,宋宝元三年重修,但到了清代已毁塌大半。乾隆十二年(1747年),杨二酉的父亲杨廷璿倡议化募重建。当时杨二酉在京做官,杨廷璿凭借儿子在京城的良好声誉到京城化募,杨二酉亲自撰写了一篇《募缘疏》,把重建的舍利塔命名为“舍利生生塔”。

为什么增加了“生生”二字,在《募缘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旧址上开始修塔时才挖了一丈多深,便露出了一块石碣,下面有一石匣,里面放着银函,银函里放着一个金瓶,瓶的里外有很多宝珠,五彩具备,大者如豆,小者如黍,都光芒四射。把石碣擦干净一看,才知道这些珠子是“舍利”。杨廷璿翻阅了《高僧传》,传中只说隋开皇年间敕晋阳仅一粒舍利。石碣上也只有宋宝元三年重建字样,并没有说又增加了舍利。从隋至今数百年间,宝珠突然由一粒变成了千百粒,如果不是“舍利”有灵,怎么会生生不息呢,因此重建之塔便命名为“舍利生生塔”。杨廷璿拿着这份诱人的《募缘疏》在京城募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慎郡王允禧的大力支持。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建的舍利生生塔落成后,慎郡王允禧曾亲为作记,杨二酉也作了一篇《重建舍利生生塔记》。

舍利生生塔与十方奉圣禅寺紧邻,在寺之北侧浮屠院内。所谓“浮屠”就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塔”,浮屠院即是塔院。

舍利生生塔是中国清代砖塔中的佳作,塔身高37.7米,直刺苍穹,建在一个高1米的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塔基用大石条砌筑,八角形须弥座,需登九级台阶才能进入第一层。

平面八角七层高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内部结构为空简形,阶梯为壁内折上式。除第二层为26级比第一层减少两级外,其余皆依次递减一级。七层楼阁式建筑,每层收分,向内缩小,十分明显。每层均有出跳的砖砌斗栱檐椽,上筑平座,并以低矮的琉璃饰件代替栏杆。这样处理是为使塔的重心下降,既抗风又抗震。

第一层辟券门为入口,南向。从第二层起四个正面均筑券门,四个斜面均筑券形假门。塔顶为锥体收刹,构成刹座,每面均砌以颜色不同的升降蟠屈琉璃大龙一条。黄色琉璃葫芦形塔刹安放在八条大龙组成的锥形刹座之上。塔的檐角均挂有风铃,每层八枚。微风稍作,叮咚悦耳,置身其间,尘念顿消。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

第一层塔内北壁嵌有清代里人杨廷璿所题的“舍利生生塔”五个大字石刻。塔外从第二层起,四个正面每门门额上均嵌有砖刻大字匾额一块,字为楷书,十分工整。六层共计24块,据《晋祠志》记载,这些匾均为杨二酉所书。

塔身二层以上按先南北、后东西的顺序将各层匾的内容录于下:第二层:“迓迎生气”“慧日腾光”“平对灵山”“宝地映彩”;第三层:“法幢高树”“人天瞻仰”“福地重隆”“隐迹舒光”;第四层:“熙连绕砌”“超越三有”“檀特支轩”“等视一切”;第五层:“皇图巩固”“佛慈广布”“帝道遐昌”“法轮常转”;第六层:“崇桂籍”“振云路”“耸文峰”“焕桐封”;第七层:“观澜”“指南”“望翠”“射斗”。

杨二酉归隐后,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舍利生生塔撰写了一块“形明动化”木匾,悬于第一层塔门门额上,蓝底金字,字为行书。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杨二酉又题“浮图院”三个大字,镌刻在一块汉白玉石上,镶嵌于浮图院东月门门额上。当时杨二酉已年近古稀之年。

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会出现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是晋祠外八景之一。现在已成了晋祠的一大旅游景点。

三、结束语

杨二酉寄情于晋祠山水之间,他对晋祠有过不少建树,举凡唐叔虞祠的重修,“晋祠铭”碑的摹刻,文昌宫的扩建,舍利生生塔、柏月山房的重建,苗裔堂的翻修,增祀七贤祠,创咏内外八景诗,撰镌同乐亭、文昌宫、七贤祠、两柏赋碑碣等都得力于杨公。今日,凡游览晋祠者,均可见到殿阁、亭台之间,多有杨二酉的题匾,题诗和词文刻石,已成为晋祠山水、古迹的精彩点缀与绝妙注释。

猜你喜欢

晋祠舍利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晋祠周柏
三朝高僧传中的舍利描写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
何谓[舍利]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