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与路径创新
2020-11-30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6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一直以来是国家和高校亟须重视的领域,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随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引方向前进。之因此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是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发生了一定的松懈,教育的过程只注重形式,而缺乏内容;教育的方法只注重灌输,而缺少对教育客体发展规律的重视;教育的路径仅限于课堂、网络、社团活动,实效性和针对性匮乏。面对这些已有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必须担负起这一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青年,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净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环境和理论环境。
一、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青年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社会经济组成、社会组织形式、人们就业方式、利益来往都日趋多样化和丰富化。而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不免会遇到一些背离价值观、扭曲现实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问题和挑战,高校必须通过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从源头开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当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来回应问题时,不仅能够保障国家和社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青年,还能够积极应对国内外的舆论压力,实现用理论和实践来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因此,高校对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高度重视。
2.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要条件
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是赢得话语权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海内外敌对势力也越来越意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慢慢地渗透到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以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击破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归属感。而面对这种巨大的挑战,高校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比敌对势力更快地占领高校舆论阵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能够做到积极自觉地抵制一切不良诱惑。如果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搞好了,那么就可以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参照最先开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其他高校,可以看出其成效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度非常之高。
3.解决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产生,直接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学生信,才能实现教育的融会贯通。现阶段社会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状况,比如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各个领域人情办事,握权干部贪污腐败等,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努力不重要,立足靠关系”的错误想法,现实或者网上看到爱国主义的宣传和爱国者的举动加以嘲讽;逐步开始崇拜那些能找人办事,看人拿钱的人;“笑贫不笑娼”的风气逐渐旺盛,从而对社会甚至共产主义信仰发生改变,出现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中,都出现了一些大学生信仰风水、看手相、迷星座的风气,而这些大学生中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产生跟自身的知识结构没有多少关系[1]。我们要培养健全的人才,不仅仅强调他所拥有的知识高度,也不仅仅强调他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而更加重点强调的是他所具有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信仰危机这一问题,是当今社会矛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既然高校和社会中存在这些问题,那就不能视若无睹,高校必须肩负起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使大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基因,体现出高校的育人特色和育人理念,这是解决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
1.坚持主体与客体相统一规律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科学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和普遍意义上的规律。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是高校大学生,而落实意识形态教育的是教师。在这一对关系里,教师要极为重视教育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来认识到学生需要什么,社会关注什么,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个体满足的时代青年。坚持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从方法论意义上要求实施教育主体对受教育客体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从受教育客体出发,想其所需,为其所要;坚持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从教育理论意义上要求教育实施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存在的要求,要将教育的主体与受教育的客体有机结合起来,主体去适应客体的发展,客体去履行主体的要求,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坚持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从实践意义上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积极引导受教育客体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正。
2.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革新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重视革新规律,是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革命和创新。不断地否定与否定之否定,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来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进行有必要的调整和变换,将高校的意识形态的养成与社会的物质力量发展有效地黏合在一起,在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在意识形态教育的革新规律中,要求重视和合理地利用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不得违背主流价值观去革新,不能为革新而革新,一味求变,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首先,重视革新规律必须从国家宏观政策出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得违背国家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输送建设和发展人才。其次,重视革新规律必须从学校的自身建设出发,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宗旨和理念,拥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氛围。最后,重视革新规律必须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出发,学生认知能力的强弱和接受能力高低都是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要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革新规律,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革新的需求是为何。
3.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规律
以往对于意识形态的教育过于刻意化,总限于知识问答、题目背诵、思修考试的背题和教师重点知识的圈画中。教育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不知不觉中,教育对象成了教育存在过程中的目的,而这种存在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规律。和不同专业的人聚在一起,对对方专业的了解也是不知不觉中的;看长辈老师处理事情的方式,轮到自己独当一面时也会游刃有余……在这些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没有老师刻意的教,也没有学生刻意的学,都是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习得的。如果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能掌握住这一教育规律,那么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会付诸到自己的实践中。当一种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无意地沁入人们内心,人们就会对这种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产生莫名的需求感和有用感,这就是润物无声的作用。这一教育规律特别忌讳灌输式教育方法,因为学生对于这一教育方法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当高校开始刻意地去灌输某种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时,学生一旦觉得意识形态教育是一种“洗脑”的过程,他们将会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意义便没有了。因此,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格外注重这一规律。
三、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1.打造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先行者是教师,教师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的心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的认同性和感染性,就必须建立和打造一支能够担任这一思想任务和教育任务的教师和学生队伍。这里的学生,可以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担任。这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能力,还使得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同龄人之间的说教和传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抵触情绪。而且这支队伍必须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宁可没有队伍,也不能胡乱将就。现在高校基本都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但是其质量和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3]。意识形态的教育,是我们高校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无论是思政课的抬头效率,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都体现了我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2.利用大学生心理活动塑造意识形态教育体系
任何教育实施的关键都要看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规律。要利用好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使他们愿意去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决定因素。如前所述,当大学生开始抵触所学内容时,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将会为零。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去感受大学生的心理想法,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塑造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将会更加符合受教育客体的发展需求。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是个性化。因此针对这种观念,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要注意观察好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大学生的内心出发,去塑造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将会事半功倍。利用大学生心理活动去塑造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即塑造一个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意识形态体系,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规律,让大学生感觉到自己需要这么一套意识形态体系去完善自己的思想。当高校利用好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去塑造意识形态教育体系,那么所塑造形成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将会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内心[4]。
3.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先决条件。校园文化表现了学校的思想和学生的意识,要合理利用和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联结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主旨,利用学校的特色文化和特色学科,打造一个有理想、有内涵、有价值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营造好校园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得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到自己也身临其境,让大学生感觉到自己也是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要成员和主心骨。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呈现在校园宣传栏中,张贴在教学楼道和寝室楼内,举办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让大学生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武装自己,相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一定的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
四、结语
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一定要注重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将规律合理运用到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让意识形态教育变得教有所用,育有所信,信有所行。再者,教育的路径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新鲜感是吸引大学生兴趣的有力保障,教育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和践行是意识形态教育成效性的显著体现。关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落实、发展可谓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