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契丹(辽)部分研究
2020-11-30李浩楠
李浩楠
内容提要:明代杨慎所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的辽朝、五代十国、宋朝、金朝、西夏部分,均有涉及契丹辽朝史事者,叙事客观,朗朗上口,是明代一部优秀的契丹辽史知识普及读物。
学术界在契丹史及辽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上,相对而言,更加重视金人、元人、清人对契丹史及辽史的研究,明人论著似乎并不“入其法眼”。在仅有的几篇有关明代辽金史研究的论文中,“褒清贬明”者有之;强调明代史学家“华夷之辨”“正统观”“书法”,指出明人欲“彻底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者有之;指出明代主流观点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者亦有之1参见暴鸿昌:《清代的辽金史学》,《史学集刊》2000年第4期;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20~23页;赵永春:《“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在明代未被颠覆——兼与刘浦江商榷》,《学术月刊》2012年第6期。。以上论文侧重于对有明一代辽金史研究的整体、宏观、概括性研究,对涉及辽金史的明人著作的个案研究,则略显不足。故笔者选取了流传较广的杨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的契丹(辽)部分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杨慎其人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慎少年得志,24岁即中状元。但好景不长,因卷入嘉靖初年的“大礼议”,流放滇南。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杨慎将余生大部分精力用于纯学术研究,成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在明代中期,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批判宋学,提倡汉学的求真精神。在这股思潮中,杨慎是先锋”2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8页。。开明代考据学风气之先,但“学问粗一些”3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图书资料少,杨慎“经常凭记忆做学问,信息、文献的引用,难免有出入之处”4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杨慎所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历史读物”,“自明清以迄近代,广泛流传,几为家弦户诵之书”5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出版说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页。,可谓影响深远。该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说唱词话的体裁,正如宋凤翔云:“先以之声歌,继之以序说,杂以里语街谈,檃括参差,自然成韵;似正似谐,似俗似雅,似近似远。”6宋凤翔:《杨用修史略词话叙》,《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2页。今人范雪飞先生认为,该词话押韵的特点有:词话的押韵虽然比较宽泛,但基本是以一个韵部为主,在邻近的几个韵部间来回换韵;词话押韵是遵循隔句押韵的规律来进行的;词话押韵不论是临近的还是较远的,总是押在平声上,一般不押仄声字;词话不押韵末尾的字,应该是仄韵字。称之为“朗朗上口”并不为过。这种特色,“对于演员演唱来说是十分恰切和顺口的”7范雪飞:《明代〈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版本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7页。。从主观上看,杨慎自称,“讲谈尽合周公礼,褒贬咸遵孔圣文。按捺奸邪尊有道,讲扬忠孝奖贤人”,“助添豪杰英雄气,感激忠臣烈士心”8(明)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上《第一段·总说》,《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0页。。将褒贬寓于词话之中,试图达到“教化”百姓的效果,又是本书另一大特色。本文所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为今人王文才先生整理的《杨慎词曲集》本。
二、《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辽朝部分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用二十一段文字叙述了辽朝兴亡,如下:
辽国王姓耶律契丹胡种,阿保机大唐末建国黄龙。
取渤海占中原河东九郡,西流沙北大漠万里咸宾。
统诸国自称尊天皇太祖,子人皇妻地后大度宽洪。
辽太宗名德光平欺后晋,杀胡林盐载了也算南征。
赵延寿入恒州权知国事,辽世宗执其丑自立为尊。
囚祖母木叶山轻贤傲士,五六年贪酒色岂暇南侵。
燕述轧起谋心弒君夺位,辽穆宗名述律讨罪除凶。
赏无度罚无章朝纲不治,猎禽多贪欢宴遇弑行宫。
辽景宗宋之初两相通问,高梁河大得采结怨于心。
辽圣宗十二载权归母后,下高丽战河北与宋和平。
举才行察贪残设科取士,减奢华却女乐富国强兵。
辽兴宗违父命特尊其母,正宫中齐天后做了冤魂。
辽道宗岁斋僧三十六万,信奸臣杀妻子不算聪明。
传宝位与其孙是为天祚,阿骨打行跋扈弄起刀兵。
信谗口杀其妃及其爱子,乐游畋失政事散了亲臣。
遗玉玺走夹山家亡国破,应州城风雪里束手遭擒。
肖特烈李处温连扶三主,可怜人支不住土裂山崩。
西辽主名大石虎思创国,号德宗图兴复十载因循。
感天后辅皇储十年翻掌,至仁宗传乃娣秽德彰闻。
承天后普速完杀夫为乱,斡里剌诛恶妇策立储君。
直鲁古号天禧三十四载,乃蛮王屈出律并灭除根。9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5~367页。
以上文字,优点与缺点并存,现分述之。
优点:第一,承认辽朝是“历代”之一。杨慎本人有极浓厚的正统论思想,认为夷狄、篡弑、女主,皆非正统,与方孝孺相比,杨慎的正统论“纲常色彩更浓”10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也有不少贬低辽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句子,如“又有辽、金、西夏,虎狼蛇蝎,展转相吞”11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上《第一段·总说》,《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2页。,又云辽、夏、金等“到底不是一统”12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9页。。但是,由于本书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性质,尽管有所贬斥,但杨慎还是把辽朝列入了“历代”之中,承认辽朝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杨慎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可以看作他的正统论思想对历史知识普及目的的让步,即历史知识普及为先,教化百姓,宣扬正统次之。与其文集中《广正统论》对所谓“夷狄”政权的批判相比,本段文字尽管亦有所谓“书法”,但对辽朝诸帝皆以庙号或尊号称之,承认其皇帝身份,认为其被杀属“弑”,甚至有“南征”一词的使用,在介绍辽朝的相关文字中,亦不乏称“大辽”者13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9、360页。,其华夷思想及正统思想,相较其文集,已经显得温和一些了。
第二,从整体上概括了有辽一代的兴亡。本段文字所叙辽朝史事,上起辽太祖,下迄西辽灭亡。值得注意的是,杨慎在本段文字中没有轻视西辽的历史,在对“北辽”历史做了叙述后,杨慎用了相当篇幅的文字叙述了西辽的兴亡。读完本段文字,读者可以了解辽朝及西辽皇帝的庙号、尊号及主要“女主”等,及其有关兴亡史事,尽管充斥着帝王史观、英雄史观及对明君奸臣的褒贬等,但是对了解辽朝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杨家将传说及《水浒传》等小说的明代百姓,《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的辽朝部分不啻为相当大的进步,相对于那个时代,不愧为第一流的辽史普及读物。本段文字中,杨慎对辽太祖、辽圣宗、辽德宗(耶律大石)诸帝持肯定的态度,对其他皇帝则贬多于褒,尤其是辽穆宗、辽道宗、辽天祚帝。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认真阅读《辽史》得出的结论。
缺点:第一,有个别史实错误。杨慎称辽太祖“建国黄龙”,显误。按《辽史》,神册元年(916年)二月,辽太祖于“龙化州”称帝14(元)脱脱等:《辽史》卷1《太祖纪上》,中华书局,2016年,第10页。。叙及辽世宗时,云“述轧”乃弑君主谋,这又是不取《辽史》,而取《新五代史》的结果15(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3《四夷附录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903页;参见林鹄:《辽世宗朝史事考》,《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4期。。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其凭记忆做学问有关。
第二,对辽朝“女主”的评价不公正。辽朝是一个“女主临朝”现象较多的朝代,应天皇后、承天皇后等为辽朝的兴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一些“女主”,对辽朝的衰亡也负有一定责任。治辽史特别是政治史者,不能无视这些“女主”在政治上的重大影响。而在本段文字中,我们只能知道应天后是辽太祖的“地皇后”,彰显了辽太祖的“大度宽洪”。辽圣宗继位初期“权归”承天后,她们的功业则叙述不多。至于西辽诸女主,更是几近谩骂,如称普速完为“恶妇”。这种叙述方式,无疑与其正统思想中对“女主”的厌恶有着很大关系。我们不能苛求明代的杨慎拥有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是,与元代史家尚能云辽朝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如应天之奋击室韦,承天之御戎澶渊,仁懿之亲破重元,古所未有,亦其俗也”16(元)脱脱等:《辽史》卷71《后妃传》,中华书局,2016年,第1329页。,无疑是某种倒退。当然,杨慎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强调“忠”和“孝”,对于辽世宗囚禁应天后,辽兴宗坐视其母杀齐天后等,均作为反面事迹而叙述,认为是“不孝”之举。对于讽谏天祚帝的文妃萧瑟瑟被杀,杨慎也认为属于天祚帝信“谗口”所致,对其表示了一定的同情。
总体来看,尽管有一些史实错误和偏见,《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的辽朝部分仍然属于明代水平较高的辽史知识普及作品。
三、《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其他涉及契丹(辽)部分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其他涉及契丹辽朝者有《说五代史》《说宋辽金夏》等,包括五代十国、宋朝、金朝、西夏等朝代。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五代部分,涉及契丹者有后唐、后晋、后汉等朝代。后唐部分,杨慎云:“唐潞王篡李氏戕民赏众,不提防石驸马引动番兵。”17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八段·说五代史》,《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8页。称契丹为“番”,指辽太宗援立石敬瑭事,对后唐末帝不注意对石敬瑭及契丹的防范,不无遗憾之意。后晋部分,杨慎写道:“石驸马灭残唐更称后晋,拜契丹为父母做小甘心。为招纳吐谷浑番王责怪,一场忧一场气染病亡身”,“景延广横磨剑冲突大国,张彦泽两头蛇逼做降臣。”18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八段·说五代史》,《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8、349页。在以上文字中,杨慎寓褒贬于文字之中,对石敬瑭向契丹称臣、称儿的行为,充满了否定、讥讽、鄙夷的态度;对石重贵重用“小人”,向契丹启衅的行为,亦认为不合时宜,其中“大国”一词已证明,杨慎认为当时局势是契丹强,后晋弱。后汉部分,做了如下叙述,“刘知远立汉朝亲承晋祚,幸辽君胡马退趁势为尊”,“李太后自临朝才方一月,契丹家军马动准备征行。众将帅裂黄旗高呼万岁,汉家邦改换作郭氏朝廷”19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八段·说五代史》,《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9页。。杨慎认为,后汉的建立与灭亡,与契丹之北撤及南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非辽军之北撤,后汉断不能立足中原;非辽军之南征,郭威也断无上演“黄袍加身”的好戏。杨慎在五代部分的写作中,充分注意到契丹经略中原与后唐、后晋、后汉兴衰的联动关系,而不是就五代论五代,这是很有卓识的。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十国部分,涉及者乃北汉。杨慎云刘崇,“倚仗着大辽家兵威国势,动干戈兴士马虎斗龙争”,云刘钧,“尊辽王自称男皆因国小,尽人呼儿皇帝不敢高声”20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八段·说五代史》,《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6页。。杨慎一方面指出北汉国势之维持及向后周用兵,几乎全凭辽朝之支援,另一方面杨慎对北汉因为国力弱小,向辽朝称儿的行为,予以否定,并不乏讥讽于文字中。无论是后晋,还是北汉,向所谓“夷狄”政权称臣称儿,在杨慎看来,无疑是乾坤颠倒,故应予以彻底否定。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宋朝部分。杨慎云:“宋太祖事周朝官封点检,领三军搪北虏志扫边尘。感天象动日光陈桥兵变,应飞龙登宝位南面称尊。”21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1页。这是注意到《宋史》记载:“(显德)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22(元)脱脱等:《宋史》卷1《太祖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页。边报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侵,后周朝廷仓促下令出兵,是宋太祖陈桥兵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杨慎看来,宋太祖率军出征本欲“志扫边尘”,但“天命”加“人事”,得以在陈桥黄袍加身。“宋太宗美天姿龙行虎步,败辽兵平北汉际会风云”23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2页。,指宋太宗亲征北汉,破太原,并郭进败辽军诸事。但下文中对宋太宗两次出兵幽燕失利,以及多次败于辽军的事实,未置一词。“宋真宗恰称尊肖娘犯境,寇莱公扶主上御驾亲征。和北虏罢行营生民乐业,封泰山祠后土取次升平。”24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2页。指“澶渊之盟”事,杨慎对寇准勉励真宗亲征,宋辽议和给予了肯定,并认为澶渊之盟使百姓“生民乐业”。杨慎对宋真宗的东封西祀、天书降临等事,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也认为澶渊之盟后,宋朝进入了一个“升平”时期。至宋仁宗,杨慎云,“夏国主李曩霄乘时入寇,据西河连北虏小样三分”25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3页。,此指宋夏战争及和议事,值得注意的是,杨慎认为宋朝、辽朝、西夏实际上是“小样三分”,乃三分天下,并非一统。这种思想,一方面有其见解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也有杨慎本人排斥宋朝的正统地位,而欲将明朝跻入“后三代”的史学思想有关26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5、136页。。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金朝部分。杨慎云:“大金国生女真完颜姓氏,阿骨打叛辽主虎视乾坤。称太祖展雄谟算无遗策,混同江鞭指处兵不留停。金太宗吴乞买灭辽擒宋,舍所生立世嫡不背其兄。”27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7页。杨慎回顾了金朝历经两代,艰苦创业,终成灭辽大业的历史。认为金太祖“虎视乾坤”“算无遗策”,评价不为不高。“混同江鞭指处兵不留停”,出自《金史》,收国元年(1115)八月,金太祖亲征辽朝黄龙府,“次混同江,无舟,上使一人道前,乘赭白马径涉,曰:‘视吾鞭所指而行。’诸军随之,水及马腹。后使舟人测其渡处,深不得其底”28(元)脱脱等:《金史》卷2《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7、28页。。结合辽史部分,杨慎认为辽朝末期主昏政暗,而金朝初期,皇帝英明,上下一心,故辽亡金兴,是必然趋势。
《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之西夏部分。杨慎云:“夏国主李曩霄依辽附宋,据西梁称武烈取次峥嵘。”29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8页。他认为,元昊所立之西夏,版图较小,正赖元昊本人之才智,周旋于宋、辽两大王朝之间,方能自立。然西夏不能与宋、辽相比,故杨慎称之为“依辽附宋”,指元昊结婚辽朝,请和宋朝事。“夏崇宗名乾顺请婚辽主,至辽亡依然又入贡于金。”30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9页。这里指辽亡金兴,西夏不顾与辽和亲,向金称臣。杨慎指出,“西夏主十代君二百余载,宋辽金三下里见景依从”31杨慎纂,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卷下《第九段·说宋辽金夏》,《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9页。,在文字中不无讽刺、轻视之意。
四、余 论
对于明人的辽金史研究,前引刘浦江、赵永春二先生的大作,已经做了初步的研讨。笔者认为,此项研究尚有进一步的探索余地,现分述如下。
第一,要充分注意到明代文献数量之浩繁和体裁之丰富。中国历史文献,总的来看,宋代文献多于辽金文献,明代文献又多于宋代文献。刘先生的论文引用明代文献,主要有《明实录》、明代文集及明人宋史著述《宋史新编》等;赵先生引用明代文献,较刘先生丰富一些,有20余种32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20~23页;赵永春:《“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在明代未被颠覆——兼与刘浦江商榷》,《学术月刊》2012年第6期。。以上数字与庞大的明代文献数量相比,不过沧海一粟,仅就有限的明代文献讨论明人的辽金史研究,难免各执牛耳。实际上,明人的辽金史研究,远不限于此。仅以数量庞大的地方志而言,它们不仅将能搜集到的辽、金史料载入方志之中,而且体现了明人编纂方志,凡事关本地之历代记载,一律著录的思想33李浩楠:《试论(嘉靖)〈宣府镇志〉对辽史研究的史学价值》,《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6年,第25~40页。。除了史学史著作、地方志之外,明代笔记、学术随笔、史抄、书目题跋、金石等著作,一些涉及辽金史研究。特别是纲鉴类图书和明后期所编史学工具书,尚未引起辽金史学界的注意34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04~413页。;明人所撰散文、咏史诗词、史评、碑传等,有反映其辽金史观的内容。由于明代文献之浩繁,要求学者“穷尽史料”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先做个人、个著作、个体裁的研究,当这方面的研究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勾勒出明代辽金史研究的大概。
第二,要注意到明人辽金史观的多元化。明人的辽金史观,甚至包括元史观,从来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而是非常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著作、不同的场合,他们的见解、认识可能是不同的。仅以个人而言,杨慎在《广正统论》中坚持正统论甚笃,但是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却并无轻视辽、金之处;杨循吉作《辽小史》《金小史》,否定辽金,但其纂修、他人所补的(嘉靖)《章丘县志》却仍然将涉及章丘之金代史事予以记载,且用的是“金”而非“虏”35李浩楠:《金末义军与晚金军事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51页。;丘浚全盘否定“夷狄”政权,但其在《大学衍义补》中却肯定元代海运36樊铧:《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7、99页。。不一而足。
第三,不宜预设观点。刘浦江先生曾批评学术界对清朝统治者的正统观念研究不够深入,“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立场必定是倾向辽金元这些北族王朝的”37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26页。。其实,辽金史学界也不乏重视清人考据,轻视明人著述的观点,亦以为像清朝这样的少数民族王朝更重视辽金史研究,而大汉族主义的明朝的辽金史研究,必然有轻视、偏颇之处。以笔者极其有限的明清文献阅览经验来看,明人虽不重视辽金史研究,但官方并未设置障碍,学者于发表自己观点亦无忌讳之处。同时,明人编著的《永乐大典》、北方各地的地方志、书目题跋等,于辽金史研究有积累史料、保存文献之功;清人考据之学发达,但由于文字狱、民族关系及清朝统治者等原因,设置了一些“禁区”,学者于辽金之著述,忌讳颇多。而且在涉辽金文献方面,改译辽金人名、地名、官名,改易辽金文献中歧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负面因素不可忽略。故“褒清贬明”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