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意义与反思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导向思政教学模式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00)

问题导向是一种具有显著针对性的、较为新颖的方法,在被引入思政课程教学后,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作为一种较为先进且逐渐成熟的教学模式本应该是在不断探索的进程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却因为外无质疑,内无反思使其成为流于表面的、程式化的形式而走入了思维定式的死胡同,甚至依此制定课程教学标准而成为束缚教师教学的负累。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对思政课的积极意义

总体看来,相较于传统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初期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意义。

1.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拉近学生与课程知识体系的距离,在此基础上保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同于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问题线索,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具体化为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抽象、艰涩的概念理论通俗化进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学生从课程学习中真正获得相关知识,最终达到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2.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因为思政课的教学特点,不同课程、同一课程不同章节教学过程明显不同。思政课教师通过针对性问题设置将不同章节侧重点加以明确,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将教学侧重点和学生关注点有机结合,既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又能够使问题设置贴近现实社会,不因盲目迎合学生而忽视、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针对性是以思政课的正确政治倾向和价值观确立为底线的。

3.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这是这一模式区别于普通灌输讲授的显著特征。每一章节的问题起点、围绕问题的教案编写、课程讲授等教学环节以问题相互联系,构建了基于教学目标的教材框架体系内的问题链。进而以这种问题链将课程章节教学衔接连贯,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样课程教学形成了以问题为核心的闭环体系,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问题链能将思政课程的理论体系以逻辑体系的形式被学生接受。

二、对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反思性认识

大学思政课是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通过生活经验理解书本理论,用书本理论来验证生活经验。正是基于对课程的这种正确认识和定位,通过引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并加以反复应用才使得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优势逐渐显露并淘汰了灌输式传统授课模式。因此,只有在问题意识基础上不断反思并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才能保证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对于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也是如此。

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欠佳是普遍且现实存在的问题。简单分析看来,首先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且大都依靠教师课堂面授来完成的课程,这是课程的固有特点;另外,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导致效果不理想:大一新生虽然在年龄上大多已成年,但其价值观还处于未完全确立的阶段,对某些知识的接受还处于入耳不入心的阶段。而传统灌输式讲授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因为缺少交流和互动,课堂氛围活跃性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阻碍课程教学进行。最终必然导致课程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另一方面,学生对较为先进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当前思政课的应用实效性也存在矛盾认识:认为这种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确实能够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达不到他们的预期因而需要进行改进。由此,问题导向式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存在需要被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而与现实相反的是,目前大多思政课教师因为问题导向式模式的相对优越性,仍然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教学模式,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机械地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没有进行相关反思与改进。

如果以问题导向来看待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那么对它的反思应该包括:如何保证课程核心问题的适用度?对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起什么作用?这种模式出了什么问题?等。其根源在于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进入课堂实践时产生了理论和实践的冲突:往往是现实条件准备不足,无法跟上理论进程的步骤。

找到了问题的来源,解题就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已然出现了问题,对已出现的问题分析表述得再透彻,不进行针对性解题,那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基于空想的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永远处于一种无解层面。

当然,不可否认,问题导向式在运用之初比之灌输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更新颖、更有效的方式。但因为这种新使得教师缺乏对于这一方法的反思,进而流于形式,陷入为问题而问题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这种趋势的发展应该被思政课教师注意和重视。要遏制和改善这一趋势必然要深入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进而给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困境因素分析

1.灌输讲授影响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就思政课程实际来说,抛开问题导向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谈,传统灌输式方法在教学中仍未被彻底刨除,依然束缚着思政课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教师教材中心化还未彻底转变为学生主体化。传统方式下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首要目标,不会对自身提出要求和反思,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思政课正常进行,但限制了教师对思政课授课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探索,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不经过长期课堂实践,问题导向模式就无法彻底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无法彻底认识其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导向的深入反思就无法进行,改进就更无从谈起。

2.相关投入不足导致问题导向式模式无法深入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成本,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外或者实践课堂中进行。因为考虑到师生外出实践调研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关设置的配套及地点选择等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实践课程的设置初心,学生无法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推进和改革被限制于理论课堂。

因为上述原因,学生无法达到对相关课程内容身临其境的感受,以问题推进课程讲授的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也被逐渐程式化:用流于表面的形式化问题导入新课、授课过程中的提问方式体现师生互动导致了授课模式的千篇一律。对问题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生对该问题反馈的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忽视。这样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起不到该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结束的小节中,多数教师选择大段文字性总结,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将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目。这样无论是实践课堂还是理论课堂,思政课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呈现出为问题而问题的程式化趋势。

3.师生双方在方法推进中的主观阻碍

问题导向式推进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间存在理念“断层”。首先,教师自身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思政课问题导向式教学改革的深度。当前高校并没有开设讲授思政课的师范专业,大多数高校教师特别是有经验的教授往往会脱离教材而仅就自己的专业背景对该门课程进行讲授,这样所提问题往往偏离课程和教材,学生理解教材理论更加困难。其次,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思维降低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效果。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受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方式的影响,已经习惯了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性记忆,加之进入大学所学专业的专业壁垒限制,其自身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反思和批判欠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未能完全适应。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对于课后学生反馈的漠视,导致学生自内心对课程和任课教师产生厌烦情绪。

四、针对性改进举措的细化与落实

1.政策倾斜激发思政课内生动力

因为思政课教学和课程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科研、职称、待遇等诸多方面不受重视甚至被边缘化,这种长时间 “习以为常的偏见”使得思政课教师对于课程改革和创新失去主动性,不再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相关研究,灌输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并不鲜见。

随着国家对思政课程的不断重视:将高校思政课师生比作为学校建设的达标标准、划拨思政工作专项基金等,思政课程的重要理论位置逐渐被高校重新定位,师生也逐渐正视和重视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了大幅提升。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课程教学与改革中,将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入课程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

正因如此,随着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国家各种政策层面基础上,要继续对这种教学模式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为教学模式的深入完善扫清主客观障碍。首先,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出台,打消教师内心顾虑,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课堂教学;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思政课校内实践课程基地和校外校地联合共建基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各方面保障思政课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

2.督导制度保证教师发挥“课程主导”作用

我们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将“学生主体”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过程中,但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这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因各种原因教师对于课堂的整体主导权却往往被忽略或被限制。

对于这一现实性根源问题,就要从源头解决,将课堂主导权归还老师。做到权责统一,那种仅将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单方面要求尽到职责的规定值得商榷。而将主导权归还教师,就是将课堂的整体管理权限赋予教师,保证教师在授课时间段内独立且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更好地组织和进行课堂教学。

高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往往采取督导手段。而院校两级督导方向也大都是集中考察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虽然按照督导流程和标准衡量课程会导致教师课堂的模式化和僵化,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学习也存在缺陷,但却使教师对相关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上有了明显进步,对课堂管理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督导是一种倒逼式的、对教师履行自身职责进行有效的监督方式。基于此,督导任务不能只是盯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化与否,更要适当给教师应对不同内容不同教课手段的权利,也就是说要对教师是否行使在课堂主导权进行监督。可以在之前的标准上制定和细化对于问题导向的相关标准,在督导中加入这一方面的考察和标准,不仅督导教师是否履职,也能保证教师完全拥有课堂主导权,这样能从外部对教师实行课堂主导权起到外部推动作用。

3.课程问题和考核形式的多元化改进

就课程而言,问题不应被限于服务教材理解的层面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抛出问题的角度和回答角度都是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的。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对热点问题的理论运用、对自己所提问题和回答的反思等等都是问题导向的实践路径。如前所述,授课导入和过程大都能做到问题导入,而结束时却显得很草率。相应的,问题导向将结语和思考题合二为一,既帮助他们认识本节课内容,又能激起预习兴趣,或者回归导入问题,加深印象,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设置,将问题服务于课堂,抛却那种格式化的问题导向,才是保证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

要想使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被学生认同和理解,课程考核形式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思政课课程考核形式的探索一直未停下:从“一考定终身”式的完全的卷面成绩,到平时成绩加卷面成绩的百分比构成,思政课考核形式和组成部分不断丰富,给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这是可喜的进步,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终极形式。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继续弱化卷面成绩比重,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思维和政治倾向作为考核目标。这就需要对平时成绩构成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细化:问题分析与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等都可以纳入考核范围,激发学生主动参加相关社会实践、对思政课问题进行研讨等活动热情。通过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对思政课的认识和共鸣,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上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就目前看,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还处于应用的深入完善阶段,对待这一教学模式既不能因为出现问题而彻底舍弃,也不能因为模式的优越性而不思改革进取。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先进教学模式常用常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导向思政教学模式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