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ISEC教学的环境变移及对接问题刍议

2020-11-30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囚徒试验环境

(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本科教学模式创新与中外本科联合培养的典型样例,其以“明辨性思维”“主观能动性激励”“过程性评价”及“趣味性互动”等核心理念为特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当前中国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1]。然而,在网络资源被充分利用的今天,ISEC教学受到了环境变移的影响,出现了线下情景演绎等教学方法与新冠疫情这类特殊的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的对接问题。关注教学环境变移——尤其是关注新冠疫情下中国高校教学环境的改变,分析这种对接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ISEC教师的应对路径,及时且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对未来ISEC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时代ISEC教学的环境变移

网络时代ISEC教学实践目前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资源融入阶段、混合创新阶段以及新冠疫情下的全时在线阶段,随着中国境内ISEC项目院校学生陆续返校复课,ISEC教学恢复“线上”+“线下”模式是大势所趋。在ISEC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中,尽管项目教师始终将“明辨性思维”“主观能动性激励”“过程性评价”及“趣味性互动”等教学理念予以贯穿,却要面对不同的授课环境和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这种环境变移因素考虑其中。

(一)第一阶段:资源融入阶段(2012—2015)

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面向国内部分本科高校着手开展ISEC项目,正式进入资源融入阶段。这种资源融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资源的融入

网络时代的特性使得ISEC项目院校不仅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及优秀管理人员来校工作,还可通过远程培训等方式获取国外高校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提高师资教学资源的积累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融入

信息网络为ISEC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素材,拓展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时为学生更好地完成ISEC学习任务提供了充分条件。从2012年开始,全国多所高校纷纷加入ISEC项目,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教师分批次获得了ISEC任教资质,ISEC项目师资规模不断扩大。

(二)第二阶段:混合创新阶段(2015—2019)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西方高校早已有之,尽管该模式在21世纪初就已在中国部分高校得到推广,却是在2015年以后才真正意义地与ISEC教学理念相融合。2015年7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了“混合式教学工作坊”,加强慕课建设和混合式课程改革研究。此后,在清华大学相关培训机构的指导和帮助下,全国多所院校着手构建混合式教学体系,迎来了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高潮。大量ISEC教师在参加混合式教学培训后,通过对校园网络平台的“资源填充”,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ISEC教师进行更为密切的信息互动。同时,部分院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设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为ISEC教师的混合创新与实践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第三阶段:全时在线阶段(2020)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发现多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020年2月起,全国多地进入封闭防控状态,国内各ISEC项目院校无法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正常开学。新冠疫情对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其进一步促进了ISEC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2020年4月起,国内疫情低风险地区中小学陆续复课,部分ISEC项目院校也通过线上教学模式实现复课,ISEC人才培养步入了一个短暂的全时在线过渡阶段。尽管全时在线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却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强化了ISEC教师对微信、腾讯会议及钉钉等网络教学软件的运用能力,进一步完善了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建设。

随着中国境内新冠疫情得到有力控制,ISEC项目院校将迎来学生的大规模返校复课,过渡性的全时在线教学模式将逐步恢复为“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

总体来看,ISEC教学环境主要经历了传统面授式课堂教学环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及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的变移,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也经历了网络信息辅助式的口耳交流、以网络平台为主导的半接触交流及全时人机在线交流的转变。对ISEC教学环境变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应对性调整。

二、环境变移下ISEC教学的网络对接问题及案例分析

环境变移所引起的教学对接问题在中国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我们可通过下面的盲法试验在国际关系“囚徒困境”理论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探讨,就这种对接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盲法试验作为当今国际高校先进理性教学的重要方法,现已被越来越多的ISEC教师用于思维引导,其主要营造一个试验者和(或)试验对象同关键试验信息相隔绝的环境,通过主客体“盲置”尽量减少试验目标因知情或接触关键信息而产生的心理或行为干扰因素,最大限度地确保试验结果的客观与准确。从国际关系教学来看,盲法试验在“囚徒困境”知识点的诠释中因教学环境的变移而产生了明显不同的效果。

(一)关于“囚徒困境”的基本描述

一富翁被杀害,家中财物遭盗窃,警方抓到甲、乙两名犯罪嫌疑人,并在其住处搜到赃物。甲、乙皆拒绝承认杀人,辩称富翁被杀在先,其发现后只是顺手牵羊偷取财务。警方对甲、乙二人进行隔离,为提高办案效率,警方采取博弈审讯方式,分别向甲和乙提供了罪罚选择空间:

情形一:盗窃罪确凿,视情节应判2年有期徒刑,若甲、乙二人皆抵赖杀人,则双方都将被判刑2年;

情形二:若一方抵赖,而另一方坦白,则抵赖方将被判刑20年,坦白方因检举有功,将被判刑1年;

情形三:若甲、乙均坦白,则双方都将被判刑10年。

(二)“囚徒困境”理论的博弈分析与思维引导

在进行博弈理论分析时,ISEC教师应明确,作为博弈双方的甲、乙两囚徒皆有坦白和抵赖两个选择路径,抵赖是甲、乙双方的最佳选择,可达到双方共同减损的理想效果。然而,由于处在隔离状态,随着警方不断追供甚至诈审,甲、乙双方彼此间的不信任感逐渐增加,二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极可能做出偏离理想效果的选择。显然,在无法确定对方必然选择抵赖的情形下,甲、乙双方极可能皆选择坦白,最终均被判刑10年。

“囚徒困境”理论的意义在于集体理性在不信任的催化下最终让位于个体理性,利己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令集体成员陷于困境。

从博弈理论分析转向国际关系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举例诠释,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各民族国家出于自身安全利益,往往会通过不利于他国安全的路径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如在国防建设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令他国处于潜在的威胁之下。而他国同样会出于本国安全利益的考量,加大军事安全投入,由此带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这令集体安全在国家利益之下时常处于“空壳儿”状态。

(三)盲法试验在传统面授式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实施路径

在传统面授式课堂教学环境下,盲法试验的融入较为自然,ISEC教师可通过初级体验、追问辨析及空间转换等环节来诠释“囚徒困境”理论,提升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

1.初级体验环节

教师需要打破传统任务布置模式,在未布置预习任务、未做任何思维引导和内容提示的前提下,通过既定分组每组选派2名学生扮演甲、乙囚犯,尽量满足隔离和独立思考等审讯条件,教师向每组甲、乙“囚犯”进行案件描述,令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猜测另一方的选择并做出最终决定。此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试验计划执行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达到盲法实验的效果。

2.追问辨析环节

教师对学生的最终选择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答情况进行连续追问。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自身所做的应答予以合理解释,通过回答教师的追问进一步明晰具体问题,这种连续问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

3.空间转换环节

教师将“囚徒困境”中囚徒之间的博弈运用于国家之间的博弈,进而完成从“隔离室”到“国际舞台”的空间转换。此环节设置的意义在于将博弈论与国际关系问题相结合,其有助于加强对国际关系理论及具体国际关系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四)盲法试验与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的对接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ISEC院校的面授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环境变移对盲法试验的冲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盲置”状态被破坏

盲法试验教学的主要特色在于试验者和(或)试验对象的“盲置”状态,这要求ISEC教师在情景设置以及盲法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的控制力。然而,在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实地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全面了解,部分学生会出于好奇,私自查询相关信息,这极大影响了盲法试验教学的效果。

2.学生参与盲法试验的积极性降低

在传统面授式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可通过贴标签、发道具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充分运用调动手段,这进一步降低了盲法试验教学的效果,个别学生甚至在教师无法全程监督的情况下,选择会议静默的“潜水模式”。

3.网络条件的限制

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下,ISEC盲法试验教学效果往往受制于网络条件,在5G网络尚未普及的今天,网络卡顿现象的出现,令学生无法听清、听全教师传递的信息,其同样会对盲法试验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鉴此,具有良好线下情景演绎效果的“囚徒困境”盲法试验教学,在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下出现了“无盲”或“少盲”以及趣味性流失等问题,更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与此类似的案例大多反映出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间出现的对接问题,任课教师往往因备课难度增大而选择弃用盲法试验教学,退而求其次地恢复“灌输型”知识传递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变移下的改革“退潮”现象。

三、关于环境变移下ISEC教学网络对接问题的应对思考

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大潮不断上涨的今天,针对上述教学改革“退潮”现象,我们应勤于思考应对策略,勇于尝试路径创新。从教育学基本原理中追根溯源,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缘于施教者的思维模式,作为教学改革行列排头兵的ISEC教师不应过于“守成”。

仍以“囚徒困境”教学为例,本知识点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囚徒困境”所蕴含的博弈理论,理解民族国家的利益选择。尽管ISEC教师在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中可能面临教学控制力下降、教学趣味性流失甚至网络卡顿现象,这些不利因素却皆是在以ISEC教师为教学发起点的模式下出现的。

从角色转换视角来看,新冠疫情期间,学生因无法外出返校而接受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学生身边的亲人则同样面临外出限制,这就为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让学生扮演“教师”,作为盲法试验发起者,其亲人扮演“囚徒”成为可能。ISEC教师可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为更好地完成任务,向其亲人描述清楚“囚徒困境”的基本信息,势必更加深入学习相关理论。ISEC教师仅需改变考核形式,通过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向学生布置任务、理清试验要点,让学生每人在网络平台提交一份与亲人互动的视频,即可较为容易地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转换并未破坏盲法试验的基本原则,且避免了教学过程中不利的网络因素。这种应对思路同样适用于非疫情环境下的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

四、结语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变移的过程中,ISEC教师的部分教学思路与知识传递方法无法充分满足新环境对接要求是极为正常的。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教学对接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离开了传统面授式课堂教学环境的、诸如盲法试验类具有良好反响的教学方法与全时在线式网络教学环境格格不入,这类教学方法在新环境下同样需要得到变通式的发展和传承。只要适度转换思考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为根本目标,这些跟进式路径调整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囚徒试验环境
环境清洁工
机智的囚徒
CS95
i6
驭胜S330
被释放的囚徒
被释放的囚徒
漫观环境
17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