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
2020-11-30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教育主体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体现出情感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特质,这是提升亲和力的理论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性的教育,涉及人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不只是与人打交道,还在与所处的时代打交道。在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亲和力教育至关重要。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本质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学生成长与成才。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了解学生需求和状况,遵循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使青少年在“拔节孕穗期”的成长需求得到满足。此外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积极落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指示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教师的语言亲和,联系实际,学生才会抬头,才能听得进;因为说理透彻,直指根本,学生才会点头,才会听了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亲近时代、亲近生活、亲近学生。
(二)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职业教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类型,但是二者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学校的育人宗旨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亲和力简单地理解就是有一种让人亲近并且愿意接受的力量。为培养出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高级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缺乏感染力、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解与认识有待加深等问题,因而当前亲和力提升面临一定的瓶颈和挑战。
(一)注重政治灌输,忽视理论讲授
思政课不但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更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重要特征体现为思想性,而如果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只讲明“是什么”,而不讲懂“为什么”,没有将理论弄懂、学通、讲透;如果只注重口号化的宣传,忽视理论内涵的解读,那么,思政课话语就会缺少理性思辨,使教学话语游离于大学生的感觉阈限之外。思政课要上出思政味道,思想性先于知识性;要讲出“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亲和力上;要真正解决真问题,致力于去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思政教育话语的“高度”“力度”和“温度”,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亲切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二)注重自话自说,忽视对话交流
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要求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之中被尊重,也期待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如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客体的地位,不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意愿,那么,思政教育就会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使教师陷入自话自说的尴尬境地。在新媒体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获取知识、信息的路径和机会,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主体—客体”的教学方式,解构了传统教学话语中的独白话语,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主体—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来展开,进而增强其亲和力。
(三)注重文本宣讲,忽视情感体验
教师要通过不断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进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感和亲近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寻求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教育的情感性,在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中要避免过多使用文本话语,缺乏与生活实际的相关内容,就会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对教师产生疏远心理,使教育变得毫无生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也只有在获得大学生情感认同时才能发挥作用。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学生认知方式的感性化,要增强教育教学的形象化,增强其感染力;面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要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化,增强其说服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只是沉浸于具体的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而对更为根本的人生追求等问题置之不理。反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打开人生的“总开关”。
(一)提升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提升教育内容亲和力,就是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践行的价值观,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1.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而增强亲和力
教材编写其实是遵循一种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而教学设计则更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和难点。热点即学生极为关注的问题;重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它是教学内容的重心所在;难点即学生容易困惑的问题,也是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的知识或技巧。以问题打通教学的“最先一公里”,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它是打开学生大脑,激活学生兴趣的那把钥匙、那扇窗户和那道大门。要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基础、认知习惯、思想热点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此外,可通过课前提问、随堂调研和课下交流等方式实现。因此,要聚焦重难点,实现精准发力。
2.要把文本话语转化为口头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语言一般为较规范的书面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把书面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教师的语调、语速、音长、音质和重音的变化,包括姿势、表情和手势等各种变化,都能传情达意。在融媒体时代,还可以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更易接受的网络语言,寓教育于娱乐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以宏大的政治理论统摄自上而下的社会活动,却忽略了处于社会结构底基的“日常生活”和“微观世界”的建构,效果不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亲和力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3.要实现理论情景向现实情境的转换
俗话讲,“说话说得好,不如氛围好”,同样一个道理在不同的情境下讲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教学具有客观性和抽象性,它摒弃了主观色彩和具体的语境。而教学是要连接现实生活的,它要在教学内容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起关联,要建构起一种教育的情景,要实现理论叙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浓厚的理性情怀与清新的生活气息相结合。
(二)提升教育方法亲和力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这也为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指明了方向。方法不等于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是最新的、最炫的、最潮的,当然更不能是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的,而是要得到学生的喜爱及认可。教育方法的亲和力取决于它与教育内容的匹配程度、与教育对象的契合程度和教育者对它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学方法应获得学生的理性认同,激发课堂共鸣;要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实现师生共情,破解思政教育“进头脑”问题。
1.情景代入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与学生坦诚交流,设置生动和具体的场景,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实现思政教育效果。讲故事是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开展理论传播、阐释理论深意的重要方式。
2.精准滴灌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肯定有问题。共性问题可以公开回应;个性化问题可以进行个别的交流。因此,做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要认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过程,需要引导,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所谓滴灌法,就是要精准施策,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性格、气质、禀赋、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坚持“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相统一。
3.网络陪伴
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去关注学生所思、所忧、所盼,帮助其解决操心事、烦心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际的重要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就是基于教育方式与生活方式相融通的理念,既要坚持发挥传统方法的作用与优势,又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与便利,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三)提升教育者亲和力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尊重和接纳学生,教师本人的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实效。
1.理解学生是前提
针对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关切点和困惑来预设需求,进而激活潜在需求。此外,还要勇于直面学生需求的复杂性,开展个性研究。比如,复旦大学2015年发布的《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中提出:“40后”“50后”是“匮乏一代”;“60后”“70后”是“温饱一代”;“80后”是“足用一代”;“90后”是“丰裕一代”。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人们价值观的塑造明显不同。我们从90后身上看到了从容、理性、务实的特质,他们是充满正能量的一代。此外,《腾讯“00后”研究报告》提出“00后”的六大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懂即自我、现实、关怀、平等、包容、适应。“0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它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喜欢平等对话。这就需要让“立德树人”的初心在学生的摇篮期生根发芽。
2.尊重学生是基础
情感话语是人性的彰显,是主体间平等的传递和沟通,师生之间不断碰撞,知识与思想不断融合。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入教育话语,将自身情感与教育有机融合,达到和学生的“共情”,使学生从情感的高度领会和理解,实现主体间的有效交流与思想共鸣。
3.接纳学生是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载着知识、能力、情感、信仰、道德等多种要求,必须实现在传统的、抽象的、普遍的话语体系基础上,融入现代新型话语,以表达新的体验并解释新时代的社会变迁。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应及时关注新媒介空间中出现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群体舆论,对受教育者的网络话语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引导和文化引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以取得实效。
四、结语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全方位来着手,促使教育内容在三重转换中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实践温度,让教育方法在理性和情感方面的双重认同中,既能引起共鸣,又能实现共情,让教育者在理解、尊重和接纳学生的基础上既有魅力又有亲和力。新时代,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社会发展趋势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征为依托,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政教育的方式进行时代转换,以增强教育的趣味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