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研究综述
2020-11-30魏云霞
魏云霞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我国从20世纪末就开始教育现代化探索,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等规划与政策,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的要求,强调要关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应用与实践研究。如今,网络化教育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推进和完善国家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载体、新方式,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其重要支撑,对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想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有完备的教育资源作为“后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应势应时的产物,有助于强化其工作实效性,提高其工作科学化水平。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与重要支撑,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趋势的必要条件。
伴随现代化教育不断向深层次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网络资源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完全贴合或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较为鲜见,针对宁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综合近年来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的厘清、建设问题的总结、相关路径的探索等几方面,具体如下:
一、网络教育资源概念
总览我国既有的研究成果,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界定较为鲜见,对网络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综合资源说。有学者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就是服务于教育目的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胡欢,2009),“网络教育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特别是互联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总和”(区建峰,何克抗,2006),“网络教育资源就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的而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实现教育目的的各种资源的总和”(高建新,2013)。
二是特殊资源说。有学者认为,“网络教育资源是不同于自然资源,且具有无限、可再生、可共享、目标导向、整合性等特点,以及检索和利用不受时空、语言、地域限制,与时俱进的独特信息资源”(李方裕,杨霞,2011),“网络教育资源从狭义理解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李松,黄荣怀,2008)。
二、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网络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也处于探索中,虽已有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自为政,共享性差
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高校拥有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资源孤岛”的现状。有学者认为是“管理不当和共享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共享性弱。因为缺乏相应的系统化管理,网络教育资源和共享的利益联系不够明确,从而导致网络教育资源各自为政、反复无效建设、共享效益低”(郑根让,王海军,2018)。“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一味追求和强调资源的应用范围,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的构建与共享,从而导致网络教育资源孤岛现象的产生”(陈阳,邹步,张红岩,2017)。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由于高校共享意识淡薄,导致“资源孤岛”“高校之间与高校内部交流与协作平台少,横向、纵向都缺乏沟通,网络信息资源没有互通有无,也没有集中某些优势,形成合力”(钱晓田,陈赟畅,2014)。
2.资源配置不均,过时重复建设
“在一定范围内资源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同一范围内的高校发展失衡,网络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浪费”(杨建良,2016),“资源整合结构不合理,使高校内部大学生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率很高,横向、纵向沟通少,网络信息资源类似、雷同、过时、乏味,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费时、费力、费钱”(钱晓田,陈赟畅,2014),“相关教育资源混乱无序,诸多网络教育资源由于初期建设缺乏系统、科学、权威的布局规划造成相关网络教育资源的杂乱、反复、滞后,缺乏动态平衡与科学合理的资源体系与结构”(余胜泉,2003)。
3.管理不当,缺乏规划
有学者坚持“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出现问题。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长期有效的规划,对相关教育资源建设的长效性意识不够,导致相关网络教育资源的长效有机建设受阻,阻碍了教育资源的长久发展的可能性”(郑根让,王海军,2018),“学校注重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但仍出现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目标性或计划性,师资队伍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不当等不利于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良性建设的状况”(陈阳,邹步,张红岩,2017)。
4.检索不便,导向性弱
网络自身开放、自由、海量的特点,使人们在利用资源库或平台进行资源检索时,出现针对性差、信息繁杂、导向性弱、资源获取和利用率低等状况。一定程度削弱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实效性。有学者认为,“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仅是简单的资源的堆积,忽视了网络教育资源实用性。因此在之后的建设中应注重方便、快捷的检索工具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罗廷锦,余胜泉,2002),“网站构建的技术应用水平仍需强化,大多数网站仍缺乏站内检索引擎或导航,浏览者难以及时检索所需资源,妨碍资源与使用主体的双向互动,更不利于资源库的更新与长期发展”(李方裕,杨锐,2010),“许多资源没有科学合理的资源结构,也缺乏方便快捷的导航工具,许多教学资源因长期不使用或无法使用而成为‘僵尸资源’”(郑根让,2018)。
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途径
1.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优化资源建设
有学者认为,“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管理、整合、利用,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要加强校园网信息的管理工作,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强化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管理力度”(单桦,2005),“健全数字资源与服务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后期绩效评价与智能治理相结合,有助于推进网络教育资源的良性开发与利用”(陈明选,蔡慧英,2018),“建设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库,离不开共享协调管理,以及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管理机构对高校教师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机制”(陈谡,2018)。
2.突破资源“孤岛”,实现互动共享
有学者提出:“进行教学资源重构,打破网络教学资源库或平台间的壁垒,利用网络技术对各类教学资源实施清理、优化、整合,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郑根让,2018),“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与开放联通,注重构建网络教育资源的云服务体系,尽可能整理整合已有的相关信息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的共享服务,提高网络教育实效性”(熊频,胡小勇,2011),“在高校统一规划相关网络教育资源整理的前提下,坚持系统化、生态化的需求,各高校应主动寻找优质资源展开合作共建,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个体发展,还能够吸收不同层次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有利于帮助高校不断完善相关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杨英华,2018)。
3.注重建设队伍培训,注重学习者体验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任改梅,焦建利,2014),“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需加大经费投资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新教育传媒,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莹,2013)。
随着现代化教育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探索也朝着纵深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学界关于网络教育资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日臻完善,但仅局限于宏观方面研究;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没有系统化、全方面的研究。事实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是否良性运行对个人发展、高校建设、国家教育事业推进,甚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走向都有重要意义。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尚有诸多问题。
第一,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学界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研究已有了一定理论与实践积累,但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或实践探索研究不多,其内涵尚停留在字面表象,缺乏学理支撑。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成效不显著。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就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很笼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并不多见,仍存在缺乏理论体系、现状研究低效反复、建设路径实效性差等问题。显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科学性、实效性探索仍有研究空间,学者仍需深入探索。
第三,路径研究不全面,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无论是对网络教育资源还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怎么样建设”,但提出路径单一重复;同时,并未提出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缺乏建设理念与原则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日后研究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路径的探索有待完善与强化。
第四,要开拓国际化视野。虽然西方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西方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究有其优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大力开拓国际视野,积极“取长补短”,以期对我国的研究有所启发与借鉴。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引领社会走向“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模型,突破了高校的思维定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依托,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前提。从理论层面讲,应探究其相关概念与内涵,有利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完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从实践层面讲,它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宁夏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有利于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宁夏的推广,更有利于强化宁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效。
总体而言,既有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是以往建设经验教训的凝练,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已有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需要学者进一步弥补、丰富、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