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话语方式创新*

2020-11-30侯仕福

法制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话语特色理论

侯仕福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山东 威海 264210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正处于价值观的“拔节孕穗期”,亟需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熏陶和价值引领。习近平非常重视党的理论的宣传教育,语重心长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青年化,入青年之耳、入青年之脑、入青年之心,培育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创新话语方式,精心设计党的理论的“包装”,用心用情推广党的创新理论,以春风化雨、谆谆教导占领大学生的价值观阵地。

一、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入脑入心话语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话语方式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的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科学和强大提供了科学指南。尽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仍然在路上,对群众尤其是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续“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2]直至入脑入心,完全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锻造信仰笃定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3]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想在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力和渗透力,就必须平易近人,才能让大学生所掌握,而创新话语方式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亲近大学生的有效方式。

话语方式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4]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话语需求,符合他们的话语风格,和学生在一起,才能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确保理论真正赢得大学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喜欢平等交流,反对居高临下的说教;喜欢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反对晦涩难懂的灌输;喜欢随和的网络语言,反对大而空的政策语言。忽视大学生需求,一味地沉溺于自我陶醉式的理论宣传和灌输,只能适得其反,得不到大学生的任何回应,白白做了无用功。

话语方式创新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新时代新变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也要及时反映时代的变化,让话语方式与时俱进,以时尚新颖的话语方式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与大学生同频共振,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磅礴力量转化为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

二、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方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一,话语方式创新要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话语方式创新的目的是让话语深入入心,在大学生中播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培养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话语方式创新不能盲目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必须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来进行。必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必须了解大学生的文化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话语方式,以便吸引和打动大学生,避免“对牛弹琴”式的尴尬和无奈。

第二,话语方式创新要体现时代性。话语方式创新要体现时代性,是指话语方式必须与时代同行,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时代新声,适当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流行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焕发时代风采。高校存在套话大肆流行,说的头头是道,玩的全是套路,看似新颖十足,其实是新时代的“八股文”,根本于事无补。

第三,话语方式创新要体现民族性。话语方式创新要体现民族性,是指话语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汲取民族智慧,话语充满“中国风”,提醒“中国范儿”,让经典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5]引经据典是弘扬古诗文经典,进行话语方式创新的有力举措。习近平借用“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希望的明天,成为党的话语方式创新的典范,为广大高校教师和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做了示范。

三、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方式创新的路径

高校要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方式创新上下功夫,话语方式贴近学生,以大众话破除官话;话语方式贴近生活,以生活话破除空话;话语方式贴近时代,以时尚话破除套话,才能赢得学生的共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

话语方式创新要贴近学生,以大众话破除官话。高校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存在晦涩难懂的官话,故作高深的专业术语,影响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大学生的生活,以大学生为中心,创新党的理论宣传的话语方式,增加话语的亲和力,放弃高高在上的官架子,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好感,才能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和内心,最终产生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化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力拼搏。

话语方式创新要贴近生活,以生活用语破除空话。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存在“空话”现象,言之无物,令人不知所云,不仅做了无用功,还讨人嫌。这样的“空话”背离了理论宣传的初衷。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方式创新,要杜绝“空话”,让话语“接地气”,要联系大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话诠释博大精深的理论。毛泽东就善于以通俗易懂的生活话宣传党的理论,他信手拈来以家喻户晓的“瘪三”“懒婆娘的裹脚”等比喻乏味空洞的理论宣传。

话语方式创新要贴近时代,以时尚话破除套话。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语言千篇一律,固守老套路老风格,没有因时而变,自然无法激起大学生接受的欲望,更难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汲取时代语言的精华,适当借鉴吸收网络语言、流行词汇,以时尚话亲近大学生,获得他们的认可和认同。

高校理论宣传工作人员必须把潜心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原著,当作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的自觉精神追求,用以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理论功底,才有底气和能力直面大学生进行理论宣讲,才能让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让理论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猜你喜欢

话语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