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得感”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2020-11-30刘秉贤

法制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获得感理论课层面

刘秉贤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2018 年3 月18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课堂教育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这一主渠道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建设好这个主渠道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常提常新的话题,也折射出思政课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实效性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实际上要求思政课要致力于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获得感,为大学生的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获得感”一词首次出现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治国理政目标。甫一提出,迅即成为全国人民街谈巷议的热词。究其根本,就是“获得感”直指人心、直达要害。同理,思政课在一些高校、一些课堂“遇冷”,其原因就是“获得感”不强,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的动力。因此,“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这一视域,使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新的视角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感”是对获得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是一种正向性、肯定性、积极性的评价。[2]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具体来说,大学生“获得感”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四个“正确认识”。广大学生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第二,坚定“四个自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能够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成功的需求。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生动和深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特征

第一、就“获得”途径而言,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的获得,是指大学生主观上认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主动领悟、实践而“获得”,这是高层次的获得;被动的获得是指学生只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成知识体系,或为了应付考核而记住的观点、内容,这是低层次的获得。

第二、就获得感的主体而言,既包括学生的获得感,又包括老师的获得感,二者相互促进。学生的获得感能够激发老师基于满足的获得感,为老师的优质教学提供动力;教师的获得感又能引领学生的获得感。

第三、就获得感的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心理层面的获得感、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价值层面的获得感、行为层面的获得感。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原则

(一)在改革理念上坚持一个“本”字,即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获得感”是对获得的感受、感知与感悟,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以“获得感”为视域,就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把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作为检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

(二)在改革内容上,坚持一个“通”字,即打通思政课教学必须聚焦的多个层面。思政课教学不是在孤岛中进行的,其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之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间,都必须破除比例,做到各种方式、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三)在改革方法上坚持一个“导”字,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在参与中体会获得感。一是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根据学情和生情备教案、备讲稿,达到“以师导生”的教学效果;二是通过朋辈教育的方式,达到“以生导生”的教学效果;三是积极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达到“以网导生”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路径

(一)打通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增强学生在具体知识层面上的获得感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是最大的特色,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赢得了未来。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更善于从网络世界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积极探索新途径,打通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以海量优质的网络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让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局限于课堂,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升知识层面的获得感。

(二)打通师辈教育与朋辈教育,增强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获得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树立“共建共享”理念。即不仅教师可以提供教育资源,也应该鼓励学生提供教育资源。例如,在讲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成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讲述家乡百年来的变化,这种讲述其实就是生动的教育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朋辈教育,增强学习获得感。

(三)打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增强学生在价值层面上的获得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教育,让学生懂得科学研究中必须贯穿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四)打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在行动层面上的获得感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经由内化于心而达到外化于行。引导高校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悟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比中提升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在行为层面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获得感理论课层面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