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以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功能主义为视角
2020-11-30吴卫成姜霏霏
吴卫成,姜霏霏
(1.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很快遍布全球,互联网聊天工具层出不穷,而网络语言也就逐渐流行开来,凭借简练的言语、形象生动的表现力,深受网络使用者的欢迎。一开始,网络语言就是人们为了提高聊天效率和文字传输速度所使用的独特方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也在不断改变,到现在已经成了网民宣扬独立个性、表达内心想法的重要手段。网络语言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等特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频繁使用。本文将从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出发,研究其对于网络与现实的功能,促进网络语言良性发展[1-3]。
1 网络语言的分类
网络语言的创造者众多,现存的网络语言的词汇量巨大,对网络语言的分类,要依据其构成方式进行。
1.1 谐音类
谐音指的是网络语言存在着大量与原词读音相同或相似的词汇,也就是谐音词,颇有诙谐幽默的趣味。在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中,也就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网民们由一个词想到另一个词,在用键盘输入的过程中经常出错。长此以往,人们变习以为常,逐渐接受网络语言的谐音词。根据谐音词和原词的不同,将网络语言分成3类: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语谐音。
汉字型谐音指的是谐音词和原词都是汉字,例如:酱紫——这样子;偶们——我们;盐王爷——阎王爷;蒜你狠——算你狠;豆你玩——逗你玩。
1.2 减省类
网络语言的减省是将一些平时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在不改变原有意义的前提下,用其中的部分形式替换本体,把它当作语句中的基本单位,以达到简洁、明快的目的。近年来,减省类网络语言逐渐变异,单纯是为了简洁而简洁,经常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减省类网络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拼音首字母减省、英语、数字和符号混合使用的减省以及为了减省却难做到达意的网络语言。汉语拼音首字母减省例如:GDPL——干得漂亮;XZF——肖战粉;BT——变态;JS——江苏或者奸商;RT——如题;LZ——楼主或者龙珠。
2 网络语言的成因
刘家宁[4]基于社会语言视角,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尤其是词汇的变化。”语言的社会性是其根本特性,一直受社会的各种影响。陈原先生说:“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上另一个变数。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共变。如果这意味着我们常说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发生变化,那么,这共变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体现出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网络语言是最奇特,最新颖的语言,同样受社会影响,所以在分析网络语言的成因问题时,主要从社会角度探索。
3 网络语言的语言功能
功能主义语言学指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为主体,主要包括语言在交际行为中的功能、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以及从功能观点看语言在不同层次方面的问题。功能主义视阈下研究的网络语言也是从网络语言对于社会、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的。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沟通够依靠语言。虽然可以通过图像、符号等工具传达思想,但是语言还是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最方便的。然而,世界上存在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也各不相同,很难直接交流沟通。在中国,也有许多方言的存在,有些方言通俗易懂,有些方言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的出现带来了沟通方面的便利,同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也越来越深。
4 网络用语的交际功能
网络语言在本质上就是网民在互联网上沟通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所以,交际是其根本功能,有关于交际功能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4.1 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
网络语言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功能就是及时、准确地传递有效信息。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网民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是有一定限制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交换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即时有效的要求。这是网络语言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在大部分网络语言的构成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4.2 身份识别
语言具有社会性,以隔阂为例,青少年与其父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隔阂,充分体现在使用的语言中。因为青少年年龄小,易于接受新潮的事物,年长的一辈人思维固定有的甚至思维僵化,难以理解新事物,所以,两者间具有隔阂。现实中的情况在网络中也同样存在,根据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可以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大致推断出对方的性别、年龄、来源地与受教育程度。
5 网络用语的社会功能
社会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是需要物质媒介的,也就是语言。语言从诞生至今有过两次改变,第一次是纸质媒介的出现,让语言从平时的口语转变为书面语;第二次是互联网的诞生及发展,整个人类的文化向线上转移,书面语转变成网络语言。社会文化变化意味着网络语言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在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5.1 网络舆论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新奇变种,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千丝万缕。在网络语言的成因中,网民对社会热点事件和著名话语的讨论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其实就是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事实,并在网络上自由、广泛地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讨论评价,形成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传播。因为互联网的简约性和随意性,这些网络语言构成的舆论具有两面性,及正面的舆论导向和负面的舆论导向。
5.2 文化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传播与融合,丰富语言的文化内涵。自20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就一直在碰撞与融合。因为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人们一开始基本都是排斥的,但是随着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不断渗入,逐渐改变了原有态度,开始接纳融合。比如,英语,近年来,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平时的交流中穿插着英文,一些常见的英文单词fans——粉丝、Mark——马克等,通过网络语言的途径进入现实社会,构成文化传播,有些好奇的网友还会通过互联网去查询相关词汇的背景来源以及其他含义。同时,国外的网友们通过各式各样的交际平台接触到中国的相关文化,通过网络语言将其带入自己的国家,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对其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冲击后便是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