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途径研究

2020-11-29吴晶晶

法制博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吴晶晶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共同组成德育主体内容,二者融合有利于高校育人工作创新。但是,部分高校在此项工作当中还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因此,急需找出创新融合之策,促使二者协调发展,提高育人质量。

一、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融合价值

首先,将心理健康、思政教育二者相互融合教学能够彰显高校育人特色,以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融合教学可凸显理论、素质、心理健康以及实践能力等内容,展现育人特色。其次,融合教育能够保证思政理论、心理健康等知识内容的综合呈现,辅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利于学生发展。最后,融合教育可对学生展开积极引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身成长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调整,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提升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推动教育优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1]。

二、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融合现状

当前,高校心理、思政等教育过程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育观念较为滞后,育人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心理教师的责任,忽视了其他育人主体的作用,导致两项教育内容出现各类问题;第二,师资队伍薄弱,部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大多是单独进行,致使教师之间沟通欠缺。在育人环节,心理知识、思政理念关联讲解相对较少。同时,教师队伍组成相对单一,教育过程模式化,难以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展开精准教育,并和思政教育全面融合。第三,机制不完善,部分高校未能结合最新育人理念,建立完善的育人机制,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第四,育人过程方式单一,没有结合大学生主体差异,使用差异化的育人措施,同时,校园文化利用缺乏,使用统一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三、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一)转变观念

从以往高校思政教育成果分析,虽然成就显著,但问题并存。部分高校在提供心理咨询有关服务过程,重点服务对象为心理问题显著的学生,对于学生学习、就业、情感等问题涉猎较少,致使教育内容不全面,难以发挥两种教育的合作育人功能。故此,当前高校教育,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思政等教育融合方式,教育主体应及时转变育人观念,运用主动思维参与到育人工作当中,同时,加强全新育人方式的宣传。育人过程,需要高校不同主体之间积极配合,转变不科学的育人观念,保证心理、思政等教育环节全员参与,防止心理老师日常工作压力较大,难以兼顾到更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所有教育者需要将此项工作视为自身工作职责,共同努力,对所有大学生展开心理和思政等教育,转变原有工作的片面认识,树立标准化教育意识,将所有学生心理、思想等问题考虑其中,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合理渗透教育内容,以保证育人环节兼顾到所有学生,对学生积极心态展开培养,以提升其心理调节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等过程,面对问题,不但能够自助,而且还能助人,展现两项教育的融合价值。

(二)建设师资

部分高校展开心理服务环节,由于教师人数不足以及教师队伍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成效不高。因此,需要建设高素质师资力量,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相结合,共同强化师资队伍的教育培训、专业培训等,确保在心理、思政等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专业教师的优势,相互协调。与此同时,还需关注兼职教师的引入,内部培养专职骨干教师,外部引进优秀人才,实现不同教师之间的专业互补,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能够兼顾思政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等内容,保证教师队伍的规范化。高校还应将师资队伍的培训纳入到长远规划当中,使教师掌握丰富的心理知识和思政理念,能够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发展特点,在育人环节中关注其人格发展,结合大学生常见的情感、学业、就业等压力,指导学生识别心理危机,并树立干预危机的意识,能够利用理论知识与学生展开心灵层面的沟通,带动心理、思政两项教育融合发展。高校需为心理教师、思政教师等提供交流平台,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实现高校心理、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和改善[2]。

(三)创新机制

高校育人工作当中,需要兼顾学生思想、学习等,关注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并在思政育人体系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其中,创新机制,构建师资、投入、场地、机构、领导等全部到位的工作机制,以“三全”育人为工作核心,调动心理、思政等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使其育人过程重点关注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强化思想引导,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和方法,确保教育实践能够有的放矢,开展自主教育、管理等。育人过程,机制的创新,还展现在教育内容的宽度方面。为促使思政、心理等教育内容高度融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高校科研以及党建工作等领域。确保育人环节能够实现综合部署、相互促进等,展现育人的全程性,确保育人目的明确、规划清晰、步骤合理、措施高效。高校还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学等内容和学生管理内容加以整合,展开系统化教育,体现“三全”育人内涵。此外,高校育人还需将社会力量、家长力量等引入其中,和高校共同组成“育人整体”,并健全心理、思政教育网络,加速三个育人主体之间的联系,展现合力作用,加速大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四)方式多样

1.关注主体差异

思政、心理等教育主体为大学生。综合来看,高校内部学困生、贫困生、就业难群体、交际困难群体等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因此,需要关注此类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实践过程,需要保证思政及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考虑到学生主体差异,并体现出育人环节学生主体的要求,以生为本,打造全新的服务体系,保证教育内容和学生内心所需相符。

例如:育人环节,可重点对易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展开沟通、交流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除了高校对于贫困学生,可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免息贷款”等帮扶之外,还需心理教师、思政教师及时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使其感受到学校对其关注程度,解其存在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共同树立自强意识。针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高校还可开通校内网站,对此类大学生展开在线帮扶,设置在线教师,让大学生存在就业困境时,能够及时得到指导,使其转变错误观念,在指导平台上,将心理、思政等育人内容融入其中,创新高校育人形式。在育人环节,建档管理、定期回访,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政理论和高校各类实践工作相互融合,根据学生主体差异,展开融合育人,体现出育人过程的个性化,满足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融合需求。

2.发挥文化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展现出其精神文明特点,可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做事等。因此,利用校园文化,促使思政、心理等教育之间的融合,可秉承“立德树人”这一宗旨,为学生组织丰富活动。例如:举办演讲、心理知识科普、联欢会、文化节等活动。还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每月设定“心理健康日”等,学生参与环节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其中。在高校内部建设专属网站,对学生展开思政、心理等教育,健全网站中的内容组成,分别开设“咨询专栏”、“案例讲解”、“时事政治”、“心理知识”等专栏,学生可在线就自身心理问题展开咨询,获取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网站内还可开设健康论坛,学生可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在留言板上积极留言,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新心理、思政育人途径,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内接受教育,以校园文化,带动二者的融合教育[3]。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教育当中,需结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思想等问题,适时、适当展开引导和教育。高校教育者需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挥思政教育优势,强化二者融合教育,转变育人观念,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育人机制,丰富育人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