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太空的路不止一条

2020-11-29盛玉雷

飞碟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役土星猎鹰

文|盛玉雷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的世界现役最强运载火箭猎鹰重型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有人统计过猎鹰系列火箭的成长史:2008年猎鹰1号研制成功,2013年猎鹰9号第1次发射,2015年实现第1次陆地回收,2017年第1次火箭重复使用……无数个“第1次”,最终促成了猎鹰重型的石破天惊。

然而,还有1张时间表:2006年起,猎鹰1号3年里连炸3次;2015年起,陆地和海洋回收数次失败;2016年地面测试火箭爆炸……在人类求知的漫漫长途上,标注节点的或许大多是成功闪烁的光芒,但如果没有无数日夜的探索付出,拓宽人类领域的那一小步也就永远无法迈出。

其实,单纯从运载能力上来看,猎鹰重型并不是“太空中最亮的星”。“前有古人”,不及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火箭土星五号;“后有来者”,不及尚在研制中的新格伦火箭和SLS太空发射系统。但它依然被很多人视为“打开了一个新纪元”,因为其出色的火箭回收技术和令人咋舌的成本控制,搅动了长久以来波澜不惊的航天市场。

可以说,SpaceX就像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丰富多彩的解读。有商业航天的潜力,有人类太空的远景,有研发体制的探讨,也有科研压力的紧迫。不可否认,我国现役国内最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运力上不及今天的猎鹰重型,只有规划中的新一代重型火箭才足以支撑我们未来的“登月计划”。而这种差距,自中国航天诞生起就一直存在。要知道,土星五号在1969年就已经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而中国这时候还在为第2年将第1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做准备。技术代际间的差距不是等差数列,不是靠简单的加加减减就能抹平。越是高精尖的技术革新,越会带来指数级的质变。不过,通往太空的路从来都不止一条。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也终将抵达技术变革的奇点,开启属于自己的航天新时代。

在“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墓志铭上,刻有这样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仰望星空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只有脚下的土地足够坚实,才能支撑起望向遥远的灼热目光。

猜你喜欢

现役土星猎鹰
土星环,你要去哪里
轰运“摇篮” “鲲鹏”振翅——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某旅改装现役轰炸机缩短飞行人才培养周期纪实
土星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
“猎鹰”9再创历史一级火箭海上着陆回收成功
“猎鹰”9号的复用技术与展望
“猎鹰”9号带来的启示
美丽的土星环
金星合土星
无人机你别牛,猎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