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新闻如何用好镜头语言

2020-11-29

科技传播 2020年9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电视新闻细节

1 正确理解什么是镜头语言

理解镜头语言,离不开镜头。就镜头来讲,有的是根据距离远划分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有的是根据方位确定的仰角度、俯角度、平角度镜头以及主观镜头、客观镜头;有的是根据运动状态区分的推、拉、摇、移、跟镜头。这些拍法的应用,可以让每个画面都有自己的含义[1]。

但是,从以往拍摄的新闻片子来看,有时候存在着镜头滥用技巧的现象。表现在:推镜头推无主体,拉镜头拉无章法,摇镜头来回横扫像“刷墙式”的,变焦镜头往复变焦像“拉风箱式”的。这些拍法,对镜头中所表现的对象不突出、飘忽不定,往往导致了镜头画面的混乱。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对镜头的语义理解不够,没有真正掌握每个镜头的含义。

其实,一个镜头类似“汉语语法”中的一个单词、一种静态的造句单位。镜头和镜头之间的联接,好比是文章中的字和词,由字和词才可以组成可以表达一定内容的一句话。举个例子说,一组电视镜头,开始是一个人的特写镜头,下一个镜头是放在桌子上的一杯水,把这两个镜头组接起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想喝水;另一组电视镜头,还是这个人的特写镜头,把他和一盆花组接起来,个人的感觉是这个人在欣赏这盆花。这说明,后面的镜头是对前面镜头的陈述或解释,将一个个独立的单镜头,根据内容进行连续不断地组接之后,便形成逐步发展的情节,能表现这种情节的画面,就是镜头语言。

所以说,所谓镜头语言,就是通过摄像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来表达拍摄的意图,而且可以从所拍摄的主体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表达的内容。通俗的说,就是不需要旁白和说明,从画面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拍摄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及含义,这样的镜头画面,就是镜头语言。

2 现场拍好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是表现新闻事实的画面的,只有现场拍摄好,才能获得体现新闻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认为,现场拍好镜头语言,需要做好3 个方面的工作。

2.1 要深入调查采访

深入调查采访,是电视记者应具备的素质。记者只有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了解、综合分析,才能拍摄出反映新闻价值的镜头语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往往做不到深入细致地采访。有时候把拍摄前的采访视为可有可无,仅凭着掌握的粗浅线索和经验,便开机拍摄。这样采制的电视新闻,往往拍不好甚至拍不到镜头语言[2]。有个例子,说的是兄弟单位的一个年轻记者,不注重了解情况,拍的时候可是很卖力,可拍回来后许多镜头不能用。他的业务领导也无可奈何,背后评价他“一条新闻能拍一张磁卡(一盘录像带)”。因此说,记者只有亲临现场,深入调查采访,才能感受到被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而然的将感受融入到所拍摄的画面中,才能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让观众叹服的优秀作品来。有一个例子笔者印象很深。早些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一组当地群众热烈欢送参加抗洪抢险胜利即将返回驻地的部队官兵的消息,画面上,在车站、在村头,即将返回军营的抗洪官兵与群众依依惜别。不少群众流着眼泪,争着给子弟兵送鸡蛋、送水果,中间还穿插着抗洪战士泪流满面的镜头。能拍到这么令人感动的镜头语言,正是记者事前注重深入调查采访的结果。

2.2 要拍好典型的细节镜头

谈到典型的细节镜头,早些年“希望工程”标志性图片《我要上学》非常有代表性。作者用镜头着重描写了贫困农村娃一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这可不是一双普通的眼睛,作者成功地将这一独到的典型细节,升华到一个大的主题内涵中,这双眼睛像是在诉说当时“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因此,作品不但获得了大奖,特写镜头还成了“希望工程”标志性图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精彩的典型的细节镜头,是一条电视新闻的点睛之笔,是抓住受众注意力的一个亮点。只有抓住了被采访者的典型细节镜头,人物才会丰富,电视报道才会有感染力。记得前几年,笔者拍摄评选出的感动当地人物,拍摄市建设局原退休干部王继刚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老伴的事迹,抓拍了他给老伴梳头的细节镜头,男同志给老伴梳头,很少见,不用太多的叙述镜头,就充分表现了他对老伴的关心照顾,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最近,一张病人与医生在武汉看落日的照片,刷屏朋友圈,照片上武汉医生推着87 岁老人看落日,两个人不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太阳,抬头看着这天,看着这太阳,如同朝阳一般,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他们看到的是希望,也同时期盼着我们的祖国在这次疫情过后将会更加强大。所以,这张照片寓意深刻,感动了无数人,由此可见,记者在拍摄新闻的过程中,要增强细节意识,细致观察,善于捕捉传神的细节,把那些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滴泪”“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等典型的细节镜头拍下来,让表现细节的镜头语言为新闻添彩。

2.3 要严禁造假

用镜头说话,镜头画面必须真实可靠,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有的记者为了刻意突出镜头语言,竟然不惜造假。具体表现是:有的是过分的组织现场,导演摆布镜头;有的是事件已经发生了,又来个“新式”摆布镜头,比如拍警察抓小偷,记者赶到时,小偷已经被抓住了,记者又让人家警察再抓一遍,拍下来;有的是使用不当广角镜头,使画面严重变形失真;有的是后期用电脑嫁接镜头;有的是让被采访者“读者拍”同期声镜头;等等。特别是导演摆布和“读者拍”同期声镜头,这种造假方式非常普遍,像这样的镜头,观众一搭眼就看出来了,有一种受愚弄的感觉,感到厌烦,不愿意再看下去了,这也影响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电视台的公信力。因此,记者在拍镜头语言的时候,要拍好原汁原味的,如实地拍,千万不要造假。

3 科学剪辑好镜头语言

用好镜头语言,正确理解含义是前提,现场拍好是基础,科学剪辑才是关键。要科学剪辑好镜头语言,要做到以下3 点。

3.1 要掌握镜头画面的组接规律

一条电视新闻是由许多围绕主题内容的分镜头组成的,这些镜头的组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符合事物运动的本来面貌,符合人们正常的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从时间上来说,要有先后之分,有早到晚,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响应组接;从空间来说,要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底或由底到高,由主观到客观或由客观到主观。如果不这样组接的话,观众对反映的新闻事实会迷惑不解。比如,剪辑打猎画面镜头,应当是,一个猎人带着猎犬在山上发现一只兔子奔跑,这时猎人举枪、瞄准、扣扳机、枪声响、兔子倒地、猎犬叼着兔子跑回来。如果这个空间缺少这些镜头,又不按前后顺序排列,那么观众就会产生疑问。因此,镜头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接,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3.2 要突出典型画面

画面和解说都是为新闻事实服务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的画面加上准确生动的解说,会相得益彰,观众会喜闻乐见。但是,画面和声音是镜头中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在具体剪辑时,如果镜头中的画面同期声能体现新闻价值,应当尽量减少或不用解说。比如,有一篇电视好新闻,题目是《长江漂流探险》,片子中有几处惊涛骇浪、陡峭险峻的场面,只保留了现场声,没有解说词。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浪击礁石的声响,让观众历历在目,使声画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解说都是多余的。因此,这部作品曾获得了全国电视好新闻特等奖。

3.3 要注意镜头语言的节奏

从画面场景上来讲,应该是全景—近景—特写相结合,将观众的视线由整体引向局部;从画面影像和色调上来讲,相结合的两组画面影像和色调应当尽量保持一致,给人以和谐的感觉;从运动镜头来讲,相组合的画面镜头,运动的速度和节奏应当一致;从画面的时间长度来讲,全景镜头时间要长一些,特写镜头相应的要短一些。只有做到了这几点,镜头语言才能剪辑得科学、合理,符合规律。

总之,不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与新媒体融合的融媒体时代,所有视频传播都离不开镜头语言。只要正确理解了镜头语言的含义,把握镜头语言的组接规律,就能用好镜头语言,从而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增强宣传主阵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电视新闻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细节取胜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