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类文稿常见问题浅析

2020-11-29

科技传播 2020年9期
关键词:正体知识性名词术语

作者、审稿者、编辑密切合作才能生产出一本高质量的图书。作者提交给出版社的选题文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它的内容科学严谨、语言简洁通顺、体例规范整洁,不但能减少编辑的工作量,而且能提高出版速度。审稿者对文稿进行审读和评价,保留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稿,不仅可以防止将有害或低劣的文稿出版,而且可以避免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因为疏漏造成的不可挽回损失。编辑对决定采用的文稿进行进一步审读、修改、整理[1],不仅能使其内容准确、逻辑严密、符合规范,达到出版要求,而且对塑造和提升出版社的品牌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付印前的图书经过了作者的认真撰写、审稿者的严格审查、编辑的细致加工,但在质检时仍能发现问题。笔者在质检生物类文稿时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规范性问题(如术语、符号等不规范),其次是知识性问题。鉴于编辑加工在保证图书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质检生物类文稿中发现的规范性问题及知识性问题,从编辑加工角度以案例的方式进行分析。

1 规范性问题

从生物类文稿的内容来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并不重视文稿内容的规范性,致使文稿中一个术语出现不同名称或使用已不用的术语,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文稿的质量和可读性。为弥补上述缺憾,促进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的效果,编辑人员依照编辑规范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1 术语规范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又称为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的载体,它的混乱使用,会阻碍科技的顺畅交流[2]。例如,“最终导致姐妹染色质的分离”这句中的“姐妹染色质”就是不规范的用法,名词术语中只有“姐妹染色单体”,表示由一个共同着丝点连在一起的两条染色单体,虽然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但名词术语混淆后,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帮助分析确定,容易产生歧义。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例如,生命科学类文稿中经常有“抗原呈递、抗原提呈、抗原递呈”都出现的问题,规范的是“抗原呈递、抗原提呈”;“读框、阅读框、阅读框架”也是“读框、阅读框”规范。而上述出现两个规范名词术语的情况,需全书统一用其中的一个,在质检文稿中经常发现有的名词术语要么不规范,要么不统一的问题,虽然不影响阅读,但不严谨。

生物类文稿中的名词术语很多,笔者在质检此类文稿时发现最多的术语不规范问题是使用曾用过但已淘汰的名词术语,如“古生菌”应为“古细菌”,“嗜酸性白细胞”应为“嗜酸性粒细胞”,“纤维母细胞”应为“成纤维细胞”,“胞浆”应为“细胞质”等。将名词术语写错出现的频率也较多,如将“己糖”写成“已糖”,“蝶呤”写成“喋呤”等。

只有用规范、统一的术语才能使文稿内容严谨,在查阅同类文章时不至于有歧义。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积累,提高对相关名词术语的敏感度。

1.2 符号规范

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达所要叙述的内容,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作用是一般文字描述难于比拟的,正确地使用符号对促进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和科技发展大有裨益[3]。

1.2.1 大小写

生物类文稿中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非常普遍,但有严格的大小写规范,如果不符合规范,其含义就会出现重大偏差。例如,“人基因组连锁遗传图谱的平均分辨率为10cm”中的“cm”为厘米,是长度单位,用其表示基因间距离是错误的,表示基因间距离的单位是cM(厘摩),对人类来说,1cM约相当于100 万bp(碱基对)。

一般而言,名词术语的缩写、核苷酸或氨基酸的单字母符号等用大写,常用前缀一般用小写[4]。例如,转化生长因子的缩写为TGF,是“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首字母大写的组合;腺嘌呤核苷酸用AMP 表示,而氨基酸中亮氨酸用L 表示等。又如,细菌的起始因子(initiation factor,IF)没有前缀,而真核生物(eucaryon)的起始因子需加上前缀小写字母e,即eIF;质粒(plasmid)在基因工程中是一类重要的载体,其第1 个字母可以作为前缀,用小写字母p,如 pET22b 等。

1.2.2 正斜体

生命科学类文稿中,基因用斜体表示,其表达产物蛋白质用正体表示。例如,Bcl-2为基因,Bcl-2 为蛋白质。质检时经常发现将基因字母后的阿拉伯数字用正体表示,这不符合规范,须将字母及其后的阿拉伯数字均用斜体表示[5]。

生命科学类文稿中多有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作为工具酶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对其是以内切酶来源的微生物学名进行命名的,即微生物属名的第1 个字母用大写,种名的前2 个字母用小写,这3个字母用斜体表示,代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前3个字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第4 个字母表示菌株类型,用正体;从同一种微生物中发现多种限制酶,则依照发现和分离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正体表示,如BamHI[6-8]。

生物类文稿中常有叙述物种的内容,其中物种拉丁学名的正斜体需区分准确。物种的拉丁学名科及科以上用正体,属及属以下用斜体。例如,鼠李科的酸枣,鼠李科的拉丁学名“Rhamnaceae”为正体,属的拉丁学名“Ziziphus jujube”及变种的拉丁学名“spinosa”为斜体,但定名人的名称用正体,即规范的酸枣拉丁学名为“ZiziphusjujubeMill.var.spinosa(Bunge) Hu ex H.F.Chou.”。病毒的种名一般为英文单词,在一般叙述时用正体,在指代分类系统中的正式种名时使用斜体[4]。例如,花椰菜花叶病毒在一般叙述时写成cauliflower mosaic virus,在指代分类系统中的正式种名时写成Cauliflowermosaic virus。

2 知识性问题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是出版社发展的基础。随着编辑质量意识的提高及运用校对软件协助查错,付印样中的错别字(词)明显减少,文稿中的差错更多的是以知识性错误的形式出现。笔者在质检生物类文稿时发现最多的知识性问题是对蛋白质和基因的结构及功能区分不清,而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果出现了大量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基因、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本质的文稿,如果编辑不能准确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会很难发现隐藏其中的知识性问题。例如,“耐盐相关基因V-ATPase a3 亚基的克隆及表达”这句话,虽然表述顺畅,但有知识性错误。因为基因没有亚基,亚基是蛋白质四级结构中含有的具三级结构的球状蛋白质,而克隆只针对基因而言,将其改为“耐盐V-ATPase a3 亚基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就没问题了。又如,“通过重叠延伸PCR 技术将eltA 蛋白中192 位碱基由C 变为T”这句话中,PCR(聚合酶链反应)的目标对象是DNA(基因),碱基对应的也是基因,所以此处的“eltA蛋白”应该是“eltA基因”。再如,“在LZTFL1基因C 端添加GFP 标签的转基因藻种”这句话中,蛋白质有C 端和N 端(基因只有3′端和5′端),而GFP 标签是一种与目的蛋白质一起融合表达的蛋白质标签,需将“LZTFL1基因”改为“LZTFL1 蛋白”。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使生物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质检这类文稿时发现叙述生物界各种层次关系有误的内容比较多。例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这句中,细菌、病毒为病原微生物,原虫、寄生虫不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说明原虫是寄生虫的一种,但它们与细菌、病毒同为病原体。将上句改成“寄生虫以及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或“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及寄生虫(原虫)等病原体”,层次关系就清楚了。

从上述质检中发现的知识性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所写的内容虽然经过了反复推敲,但也避免不了有笔误或遗漏。对编辑而言,虽不能完全理解文稿中的所有内容,但这不妨碍编辑以科学的质疑态度,从书稿内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出发,对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求证,寻找文稿中的不当和错误,发现文稿中作者疏漏的问题,提高文稿的内容质量。

3 结语

图书印前质检是保证文稿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遵循是非标准和错必有据的差错认定原则基础上,检查文稿内容、编校等方面的质量,发现并改正作者或编辑人员遗漏的差错,或就有关问题提出质疑,以提高图书质量,给读者带去更加准确、完整和通畅的作品,使不同的学术见解和创新理念得到交流。编辑加工是审稿工作的继续和深入,也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从质检付印样中能发现的规范性或知识性等问题,这就要求编辑:1)审读时不要见错就改,应将重点放在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上;2)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对文稿的知识性问题、规范性问题、错别字等进行修改,对不理解或有怀疑的问题要向作者求征、向专家请教,勤查工具书;3)提高质量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和编校知识的学习,利用数据库更新知识,把握科技前沿动态。

猜你喜欢

正体知识性名词术语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科技论文中正体与斜体格式简介
从张大千看守正体诗词创作的价值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关于外文字母使用正体的常用场合
关于外文字母使用正体的常用场合
医学名词术语
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