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2020-11-29廉哲满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产学研经济社会科技

廉哲满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1 引言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智力支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造就现代人力资本的母机[1]。高校要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心互动,应处理好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即要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又要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之中,以服务于自身的内涵发展[2]。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把准方位、扭住短板、聚焦问题、明确思路,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3]。当前,中国高校虽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凸显,但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强、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视度不够、科技创新服务链接机制不畅、创新服务生态环境不完善等,这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使得国家和区域发展难以形成创新驱动模式[4-5]。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2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缺乏社会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5]。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科技、多学科等综合优势,立足地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不少高校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特别是地方高校,有些学校的定位不够明确,尚未完全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6]的理念,科研定位更偏重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政产学研合作还处于被动;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功利化,不当的科研绩效评价方式导致科研行为短期化,不当的科研竞争引起研究成果泡沫化,存在重成果、轻应用,重科研、轻市场的思想,科研视野未能完全投向社会所需。

2.2 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如何大力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显得至关重要,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然而,目前不少高校还未能完全找到与地方的有机结合点,缺乏一种“对接”机制和“对接”平台,还未很好地形成有效的联动,产学研缺乏有效运行管理机制,致使高校与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分离状态,形成孤岛,从而制约着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

2.3 科研绩效评价的导向偏差

目前,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还不利于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科研导向偏差,考核评价体系陈旧。很多高校大多沿用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等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较低[7]。科技创新与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不接地气,与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相背离。虽然有些在科研评价中纳入对社会服务的评价,但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如职称评审、人才评定等,更注重的是项目、学术论文、专著、获奖等,忽视了对服务社会的评价。

2.4 科研活动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高校的科研选题未能很好地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导致科研选题脱离实际,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成果、文章的发表上,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对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明显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大;同时,高校与企业共建的技术联盟、研发中心数量还很有限,产学研结合度也不够深入,高科技成果转化还未形成规模。

2.5 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不够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及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目前,有些高校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与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脱节;有些高校为追求办学规模,过于求全学科门类,专业设置雷同,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趋同,学校原有的特色弱化、特色不突出,办学资源紧缺,资源配置分散,缺乏鲜明的优势和特色。

3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3.1 转变观念和理念

地方高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如何彰显和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取决于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的把握及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地方高校要强化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主动适应服务社会的观念,积极对接社会发展的需求,营造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2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体现能力本位;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分类别的科研评价体系,坚持分类评价,体现公平、公正;坚持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并重,进一步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价方法,建立和完善教师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着力构建明确导向、有效激励、分类评价、激励竞争合作与创新发展的评价体系。

3.3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加强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学术带头人及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国内外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积聚优质创新资源。高校应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4 加强产学研结合

高校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将“产学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工作有机结合,以促进校地、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探索联合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建立开放、合作、共享科技创新平台的体制机制,加大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力度;通过开展科技攻关、项目联姻、成果孵化等多种方式,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科研团队,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3.5 推动校地融合(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的良性互动)

建立和完善高校与地方间长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融汇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发挥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在推进产学研联合中的作用,拓宽服务领域等,建立高校、政府、社会三者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保证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以市场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高校的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建立各类孵化基金,提供精准服务,搭建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融合的桥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高校应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服务社会行动方案,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的导向机制,强化社会服务政策的引导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高校和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形成高校和地方之间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这将是高校和地方间需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永恒课题。

猜你喜欢

产学研经济社会科技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我来看云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