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0-11-29张成
张成
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张成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阐述了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师经验不足及大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方法与对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高等学校;校企联动
当今世界,各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也日益加深,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仅凭自身的资源自给自足[1]。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与企业直接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当今中国的探讨热点,越来越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如何让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使刚毕业的大学生完美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因此,如何发挥校企联动优势,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然成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3]。
1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地位越来越高,日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为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政府大力呼吁大学生进行创业[4-6]。而成立中小型企业,也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承受着教育系统内部以及社会外部的双重压力。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让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2 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专业水平
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式较为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就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高校教师可以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教育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延伸视野,不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明确地认知人才,从另一个角度去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7]。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也能够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动高校教师团队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3 有利于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
高校作为企业高尖端技术人才输送的主要阵地,应秉承以学生的成才与就业为核心的办学理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在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8]。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止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不止是培养技术型或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更应该培养一些工作岗位的创造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高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培养手段单一
目前,中国的各类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综合评价系统还处在起步阶段,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的定位及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确[9]。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课程起到的教学效果一般。
2.2 高校师资匮乏,教师经验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发展前沿,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只有本校就业指导的专职教师,师资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并且大部分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经验,专业素质不高,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偏向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及经验传授的重要性。
2.3 学生参与度较低,理解不足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十分重要。目前在此类课程中,普遍存在大学生重视度不够、理解不深刻以及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为了创业而设置的,如果创业热情不高、创业兴趣不大,则该课程对其未来的发展帮助也较小,因此失去了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对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0]。
3 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对策与方法
3.1 激发课堂创新思维,丰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方法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校内课程加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享课程相关案例[11]。结合多专业多领域,将校外专家、企业家引进学校课堂,针对学生的兴趣点与社会关注的创新创业热点进行分析讨论,更多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设置校外实践环节,邀请企业导师下达相关的实践任务,并对校外实践内容进行监督管理与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实践能力。
3.2 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
高校应专门设立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教师发展中心,从学校内部进行发掘,在师资团队中挑选一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丰富,并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邀请校内外资深专家,对相关教师进行包括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
完成培训课程后,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断积累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与此同时,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与教师组成混编团队,共同学习,发挥团队优势,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3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参与度,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学习者,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学习热情和参与度。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让学生们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简单地为其毕业后创办企业做准备的一门单一的课程。必须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让其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环境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捕捉到可能存在创业的机遇,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以外,应将学生带进社会和企业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参与度。
3.4 以“互联网+”为背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往往以实体经济的创业为主,创业成本颇高,很多学生即使有很好的创新创业想法,也会受限于高额的创业启动资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全新的创新创业模式,大学生创业者能够从事虚拟的项目,不但能够大大减少运营成本,还能获得巨大的利益报酬[12]。大学生只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和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是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机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减轻了大学生的创业压力。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例如在大学中,每年都会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能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累经验,开拓视野,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优秀参赛项目还能够获得政府及高校的扶持,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给了他们创新创业的潜在机会,比赛的实践经验还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概率。
4 结语
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叙述了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分析了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培养手段单一、教师经验不足及学生参与度低等。并根据此类问题,从学校、课堂、教师队伍及学生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与对策,鼓励学生以“互联网+”为背景,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对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满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6-8.
[2]魏頔.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24):129-130.
[3]张慧.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2):131-133.
[4]王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12):72-76.
[5]伍音子,许青,李柱,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策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22):118-119.
[6]李岩,李涵旭,顾福珍,等.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分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12):66-68.
[7]赵永平.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12):35-36.
[8]郭晓亮.“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以互联网大赛为例[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0):53-56.
[9]邹传龙,陈姗.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工科专利创新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9(24):57-58.
[10]王雪,刘彦平.“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0(2):136-137.
[11]黎海凌,马冠华,庄武良.关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9):167.
[12]张童.以项目训练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探索[J].南方农机,2020(3):137,142.
G649.21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9.040
2095-6835(2020)09-0100-02
张成(1985—),男,江苏睢宁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