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林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以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艺术》课程为例
2020-11-29银春花申海香张玉琴晏素珍仲晶晶
银春花,申海香,张玉琴,晏素珍,仲晶晶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1 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要在加强思想政治育人的同时,挖掘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说明高职院校各类课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当中,进行“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就必须发挥“育人”的合力作用,强调德育的“全过程”。学校课堂教学过程是最主要的育人途径,高职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教书、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育人,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长期以来,在武威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素质课程承担着思政教育的主要责任,职业基础课程主要传授园林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更多地是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发展知识的任务。当前,为贯彻实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三全育人”[2]的实施,2019年,武威职业学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园林艺术》课程通过此次立项。《园林艺术》是园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为实现“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将通过对《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环节的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发挥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渗透作用,实现德育教育[4]。
2 《园林艺术》教学中的思政目标设计
2.1 课程特点
《园林艺术》一般为高等学校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艺术,能通过典型的植物、建筑、小品等的艺术布局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以其艺术魅力进行园林意境的表达,并力图能使学生在园林设计中实际应用。
园林艺术是一种有具体物质环境的艺术,要想对园林构成要素进行艺术布局,必须在懂得园林地形、水景、园路、园桥、建筑、小品的工程技术和植物习性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布局,将最美好的形象呈现给观赏者。课程主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成果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园林构成要素的艺术布局。
2.2 思政内涵
园林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园林必然对人类服务。构成园林的植物具有绿化、美化和生态功能,它与建筑、园路、小品等要素的艺术搭配能体现一定的文化艺术,并能创造意境。《园林艺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中华传统优秀园林文化,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园林创造、设计、施工和养护过程中,隐形地渗透劳动创造美、人类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推崇自然与人的力量的结合。
园林中的植物不仅起到绿化的作用,而且在园林造景中恰当地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气味,利用植物的光影、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能创造优美的景观。园林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园林中除了植物,还有鸟兽虫鱼等[3]。由此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园林设计中常常把树木花草加以人物化,给观赏者开辟了新的欣赏角度,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其某些植物的喜爱程度。松竹梅、兰竹菊荷等植物一直以来受到观赏者的喜爱,因为人们欣赏其赋予的品德,赋诗绘画作品也最多。这些植物之所以受到赞颂,是因为它们被赋予高尚品德。因此,“润物无声”地将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咏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3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途径
3.1 以园林文化为融入点
园林艺术是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园林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世界各国的园林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系。中国园林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不断融入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和审美文化等,不同时代的园林有不同的人文景观,体现了不同的经济和历史文化。
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园林体现不同的文化。结合授课内容,通过视频展示伊斯兰园林、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的艺术布局形式,尤其以我国的园林的发展历史及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的典型案例为例,展示它们的建筑、书法、绘画、文学、植物造景等艺术,激发学生对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园林文化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3.2 以审美观的培养为融入点
园林的设计与布局是人们审美观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它凝聚了造园者和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向往。园林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艺术美,它通过园林的构园要素,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改造,形成一幅美丽的、真实的“画卷”。在教学中,借助实践教学,对同一地域的园林进行不同布局形式、不同空间形式的设计,让学生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设计。通过多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
3.3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融入点
园林既有可居、可游、可用性,还必须起到改善和保护人居环境的作用。园林构成要素的植物是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具有绿化环境的作用,还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园林艺术》课程是在《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利用植物的吸收吸附、调节防护等作用,造园者通过植物的高低层次、季相变化、光影变化等艺术处理,使园林更具有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3.4 以情景交融为融入点
一个园林的设计,是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的意境创造,达到情景交融。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园林形象的设计使游览者产生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在《园林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对古典园林的楹联匾额、诗情画意、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学会对风景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修养、物境、心境和感悟力,从而达到能通过各种园林构成要素和空间序列的展示进行园林意境的直接表达,能运用植物、山石的特性和姿态美、光影、植物的色彩美、气象因子、声响和园林题咏等进行园林意境的间接表达[3]。
3.5 以工匠精神为融入点
借助古今中外典型园林案例的形成和工程施工作为切入点,如颐和园、拙政园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和当时的技术条件,并通过视频介绍其形成过程,以其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工匠精神[4]。
4 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
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园林艺术》专业课教学中,为了凸显综合性和实用性,实现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一方面经过教师对园林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接受,另一方面将国内外优秀园林设计实例纳入教学中,通过课件、视频和微信等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感受其中的园林艺术,并组织学生到当地公园、街道和居住地等园林绿化体验,在可观、可学、可感的情境中现场感悟,真切感受造园文化、造景艺术。结合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中实现园林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对优秀园林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自豪感。鼓励和指导学生将实践经验用于园林规划设计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水平,产生认同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5,6]。
4.2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一言一行,以良好的品行“润物无声”地感化学生。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示范,既要重言传,又要重身教,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园林知识的理论分析、实例讲解、操作示范等无形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对理论知识的条理性、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内化在心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达到了育人的目标。
4.3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发现园林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专业知识,又要达到育人的效果,还要教知识与关心学生的品德,达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在《园林艺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仪态仪表、表情体态和实践操作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园林知识的激情,另一方面,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引领学生正确对待情感,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领悟、理解和认同“园林人”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协同。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只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更是全体教师的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的一项长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