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研究学术规范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9郭昊
郭 昊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根本,以追求真理、诚信和公平为核心的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者的基本品质。研究生是学术科研领域的后备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对研究生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其学术道德,规范其学术行为,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学术不端行为屡屡曝光的新形势下,笔者所在编辑部在我校常年开设的“研究生医学科研论文写作”公共选修课中增设“医学研究学术规范”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精编案例、师生研读案例、启发式分析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医学领域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现况概述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国内部分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撤稿的事件频发,各类学术不端事件屡屡曝光,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端正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范。例如,2016 年卫计委颁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019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2020 年科技部颁布《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他们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与遵守,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还关系到学术团队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着力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体系,尤其是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例如,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从2010 年秋季起开设“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公共课程[1],大连理工大学自2011 年起为全校研究生开设“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2],重庆交通大学于2012 年面向研究生开设“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3]。
然而,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依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在学术规范课程层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现有学术规范课程的内容强调理论、实践不足;第二,学术规范课程的内容强调普遍性,专业性不足;第三,学术规范课程的内容与学术伦理规范的最新发展关联度不高。首先,国内高校开展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大多采用大范围宣讲的传统形式,将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与政策灌输给研究生,课堂中缺少实践环节和实际操练,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研究生无法形成良好的学术规范习惯,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度较低,学术规范教育效果差强人意[4]。其次,国内高校现有学术规范教育课程以公共选修课为主,教学安排注重规范化和系统化,但对学科特点和研究生的学习需求重视不足。这就使得研究生容易忽视某些本领域特定的学术规范,造成学术失范行为。再次,学术伦理规范的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不断建设并完善[5]。例如,2018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社会各界对科研伦理道德问题予以高度关注,生物医学伦理审查也逐渐成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常规流程。如何将学术伦理规范的最新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医学期刊论文投稿常见学术不端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科学事业飞速发展,成果斐然。医学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转化的基本途径是发表期刊论文。然而,医学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出现的不端行为却日渐凸显。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19 年7 月颁布实施《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依据此标准的界定,论文作者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分为以下类型: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6]。其中,剽窃分类如下:观点剽窃、数据剽窃、图片和音视频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文字表述剽窃、整体剽窃,以及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
此外,参考文献引用不当以及第三方科学技术服务机构的违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文献引用是学术写作的重要技能。通过引用文献,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植根于前人的研究网络之中,证明自己研究的权威性、可信度和价值。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与引文相关的指标是评估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鉴于参考文献引证目的、作用以及引证动机和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人为干预期刊引用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自引、过度引用、转引等屡见不鲜。此外,第三方机构参与的论文代写、代投、代修以及论文买卖现象日渐普遍,让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隐匿和复杂。
3 医学研究学术规范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于上世纪初创始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7]。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取适宜的案例,通过案例研读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借助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法,需把握好三个环节:
第一,精选教学案例。
第二,课堂积极引导。
第三,评价考核多元化[8]。
案例教学法的起点是案例,选择案例时应当依据教学目的选取典型性、关联度高、启发性强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师是讨论的积极引导者。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活动,因此需要从教与学两个层面评估教学效果。一方面在兼顾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将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讨论参与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知识繁杂琐碎,更新速度较快。若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课堂气氛较为枯燥,教学活动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值得注意的,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学术道德与规范”教学活动存在“速成”倾向,似乎立一个标准规范,学习者就必须立刻学会,不能出错。然而,学术规范的习得需要将显性的规范知识逐步内化,并在科研活动中融会贯通,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在医学研究学术规范教学活动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习者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自主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增强对学术规范和科研伦理的认知,进而避免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4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研究学术规范教学中的实施
4.1 徐州医科大学医学研究学术规范教学活动介绍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其授课教师多为专业研究人员,期刊编辑参与此类教学工作的报道较少。高校学报编辑参与学术规范教育的优势在于,高校学报编辑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熟悉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要求,对相关领域的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此外,作为高校的成员,高校学报编辑应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在日常编校工作之余开设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结合工作经验与研究生作者探讨学术规范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所在期刊编辑部自1993 年起,在所隶属的医药院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学校以期刊部医学编辑为基础,于2004 年成立医学论文写作教研室,先后有5 位具有编辑及以上专业职称的编辑人员担任授课教师。截至目前,教研室总共进行了27 届、5 000 多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面对医学领域学术不端事件日渐凸显的新形势,教研室自2019 年起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医学研究学术规范”内容,以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网站案例等材料为基础,结合学校科研团队的需求和稿件编校经验,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4.2 医学研究伦理规范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校目前开设的“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为公共选修课,共18 学时,其中“医学研究学术规范”部分共6 课时,内容涵盖6 个模块,分别为:作者署名与标注,利益冲突声明,临床试验注册和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剽窃、伪造和篡改,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以及关注、更正和撤稿声明。根据编校经验,教研室在第一轮教学活动中将“医学研究学术规范”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临床试验注册和生物医学伦理审查、以及剽窃、伪造和篡改。采用随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4.3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举例
4.3.1 案例展示(改编自《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伦理规范》典型案例[9])
某医学期刊收到一篇使用实验动物的论著投稿。该研究内容较有创新性,研究设计合理,统计学方法适当。该研究未提及实验设计是否获得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也未声明实验操作是否遵循国家或单位有关动物使用和操作指南。构建动物模型时,作者对每只实验动物的一侧眼注射实验药物,对每只动物的另一侧眼注射生理盐水进行对照,且未提及实验过程中是否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随后,该刊编辑与作者联系,希望了解作者对动物实验过程的设计。作者回复认为,实验动物使用双眼对照更好,此外进行双眼注射符合“3R”原则中尽量减少所用动物数量原则。
4.3.2 问题呈现
上述案例涉及哪些学术规范?该期刊能否刊发此论文?为什么?
4.3.3 分组讨论
将选课学生每4~5 人为1 小组,进行10min左右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各自观点,提出解决方案。小组讨论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观察记录学生的讨论参与度。讨论结束后,教师介绍该案例所涉及的学术规范知识,解读案例,并给出参考答案。
4.3.4 课堂讨论
各小组均认为,该投稿涉及生物医学伦理审查中的实验动物伦理问题。讨论结果分为三类:可以刊发;若作者提供实验动物伦理审批材料,该投稿可以发表;不能刊发。
4.3.5 教师总结和思考
相关学术规范知识要点:
1)当科研报告涉及实验动物时,作者应当说明是否获得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是否遵循单位和国家的有关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规定。若已审批通过,应标注审批编号。
2)实验动物的伦理和福利,不仅体现是否获得伦理审批,更应当体现在动物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描述实验设计时应说明动物是否在麻醉状态下完成操作、实验完毕后是否实施安乐死;使用实验动物时,应当提供足够的来源信息和日常管理方法[10]。
3)美国视觉与眼科学研究协会声明中指出,应当设立动物的阳性对照组进行单眼注射,避免动物单眼注射后机体应激反应产生的实验问题及动物个体的干扰[9]。
案例分析:来稿的实验设计中选择动物的对侧眼进行对照是不甚合理的。文中的实验操作对动物福利损害较大,尽管研究结果很有价值,但明显违背了实验动物伦理。此类文章若发表,亦造成重实验结果、轻道德伦理的后果。因此,审稿意见为退稿。
5 教学反馈与经验总结
鉴于当前学术规范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笔者所在期刊部在“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课程中增设“医学研究学术规范”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探讨医学研究常见学术失范问题。此轮教学反馈显示,这种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研究学术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期刊部计划对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医学研究学术规范的最新发展,不断调整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是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基于医学出版业的发展及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近况,及时调整并更新案例。例如,增加图片重复和篡改的案例,明确可接受和不可接受图片处理的区别;介绍目前常用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比如CNKI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以及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CrossCheck 等;介绍隐性学术不端案例,比如大面积改写以降低文字重复比例、将文字内容转成图片以规避检测、“Google 翻译方法”规避检测、论文代写及买卖等[11]。
第二,合理使用在线教育手段,进一步提高医学研究学术规范教学质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教育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对待的在线教学,逐步融入校内教育。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突破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学过程被记录保存下来,允许回看,学生能查缺补漏,教师能收集教学反馈,便于后续的调查与研究。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必将推动传统学校教育进一步改革[12]。在线是手段,内容是本质。使用在线教育手段,例如使用电子白板等软件互动教学、视频文件多方共享、录制微课或短视频,教学资源将得到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在线学习能力是保障在线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身为师者,能做的且最需要做的就是合理使用在线教育资源,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将学术规范的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合理运用的软知识,进而有效避免学术失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