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博物馆背景下藏品管理工作的研究

2020-11-29孙晓艳

科技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藏品文物博物馆

孙晓艳

在国家的大力发展和支持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5G等新技术正从多方面、多维度快速渗透到博物馆领域,催生了“智慧博物馆”理念的产生与发展。智慧博物馆的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实现了文物信息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智慧博物馆将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以新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慧博物馆,不仅使博物馆的管理越来越高效,也使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实现“智慧”理念助力文物活起来。本文结合博物馆文物管理的特点,以博物馆智能化、智慧化建设为基础,从智慧文物管理、智慧保护修复、智慧展示与服务及智慧文物管理问题分析等几个方面阐述文物智慧化管理形式。

1 智慧文物管理

智慧化文物管理主要是指将数字信息化技术与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融合起来,实现文物资源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包括考古挖掘、征集、入库、出库、保护修复、检测、展出等完整的文物信息数字档案记录,使文物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进而实现文物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及动态共享管理机制。

1.1 智慧文物知识管理

我国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复杂多样,可移动文物第一次普查工作建立了庞大的文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完成了统一标准登录的文物信息涵盖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为文物智慧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统一建设进程。

文物数据库是文物智慧化管理平台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藏品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主要体现在藏品基础信息、考古挖掘、文物征集、图片、3D、影像等文物信息的记录。除了这些藏品静态数值信息,藏品修复保护、研究、出入库和管理等动态数据以及藏品与藏品、藏品与公众之间的关联信息也要实时记录与更新,形成藏品的“全生命周期档案”数据库。藏品的智慧化管理不仅仅是建立庞大的文物资源数据库,更重要的如何加强对文物资源数据的开发和高效利用,使其更好地在陈列展览、文创开发、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博物馆各业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不同业务领域对藏品数据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从藏品信息中挖掘和提炼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所以从海量的藏品资源数据中进行有效且深入的检索显得尤为重要。如智慧检索与展览相关的馆藏文物,通过检索展览主题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物资料,经过信息的提炼与分析确定展览的可行性、主题、展品等内容;社交活动组织人员通过检索活动主题,查看相关文物知识,获取文物研究资料及多媒体信息,通过对文物内涵的深入解读,补充拓展适合青少年教育的文物知识体系,实现文物资源在社会教育领域的优化利用。

文物资源数据库是博物馆各业务数据运用的基础。建立馆内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藏品信息的馆内沟通和交流,不仅有利于改变改变博物馆内部各自为政、互不想通、信息孤岛的局面,还能深化部门合作,整合系统资源。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院内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徽博物院网站系统、观众服务平台、内容发布管理系统以及即将建设的安徽博物院(老馆)数字化保护项目等均与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系统互通互联,各业务系统之前相互融合共享。比如内容发布管理推送数字展览信息到官网、App、微信,不需要重新上传资料,可直接从馆藏文物数字化系统获取藏品、全景、视频、3D等展览信息,再通过系统优化编辑统一发布,实现业务数据之间协同合作、共享机制。

1.2 智慧文物保护修复

文物保护修复是博物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不断渗透与发展,给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的文物科技保护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文物预防性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开启了智慧文物保护修复之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传感技术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借助RFID技术给每一个文物绑定一个RFID标签,建立一个能唯一识别文物身份的“电子身份证”,此“RFID电子身份证”记录着文物的名称、年代、用途、位置等重要信息。藏品管理人员通过手持阅读器就可掌握其有效范围内藏品相关信息,实现对藏品实时识别、定位、监控、跟踪等功能。利用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电子身份证”可以对文物去向进行跟踪,有利于及时防范文物受损丢失。将无线智能感知等高科技手段应用到文物环境监测保护中,对温湿度、光照度、霉菌、虫害等进行监测,具有自动预警、实时传送环境监测指标、自动分析等功能,形成一套集监测、评估、预警、调控于一体的“文物保护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指标及时调整库房环境,确保文物存储在最佳环境中。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助力博物馆实现多网络多模式的智慧文物保护修复平台,并与其他已经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导览、电子票务等系统进行融合贯通,通过大数据分析整合数据智能化控制文物环境系统、照明等博物馆基础设备。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检测、修复等方面提供了技术和知识支撑,能更好地帮助工作人员深度挖掘藏品价值,进一步完善文物大规模数据管理机制。

1.3 智慧展示与服务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5G、新媒体等技术为文物资源的展示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增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效果,让文物以更多样的方式在公众面前“活”起来。文物呈现上,利用AR、VR科学技术采集文物实体数字化影像数据,用生动形象的手法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空间结构、光影效果及色彩细节,从感觉、视觉、听觉多层次多角度实现文物更加立体、生动、多样的展示效果,给公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互动宣传上,融合微信、微博、网站、手机App、直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平台推送信息,宣扬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提高与公众的互动性,建立了多元、良好、快捷、平等的沟通和宣传渠道。参观体验方面,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观赏文物;VR眼镜模式下通过佩戴VR头戴显示设备用户可以体验到立体真实的视觉感觉,使观众体验进一步提升,拥有更强的参与感、沉浸感;5G带来的超高清视频体验及全息投影、曲面投影等技术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都将为观众线上接受文化历史传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将文物数字化展览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2 智慧文物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为文物资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使其更加智能化、智慧化。以新技术助力智慧文物发展,智慧化让文物“活”起来,应注意在藏品数据库建设、数据安全、技术依赖等方面智慧化的相关问题。一是藏品基础信息的采集及博物馆元数据的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国博物馆还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元数据体系和规范标准,造成了文物资源数据管理水平较低。二是要防止过度依赖科学技术手段,而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导致科技应用服务偏离博物馆实际业务需求量文物资,很难做到真正的“物、人、数据”三者之间双向多元信息智慧化融合贯通。三是在实现海源互通共享、人与数据之间双向互动关联的目标过程中,要避免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数据遭到被窃取、恶意破坏的危险,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博物馆网络安全保障。四是要注重培养懂得博物馆专业知识和相关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当博物馆与相关科技专业制作公司的桥梁,准确传递博物馆业务需求。

3 结论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推动了传统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变,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为博物馆科学化智能化管理带来可能。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过程,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建设需求,发掘整合数据资源,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有效交互,为文物“智慧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智慧”理念开启了文物管理与修复保护智慧化模式,推动文物发展改革之路,助力文物资源“活”起来。

猜你喜欢

藏品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罗妍妍藏品欣赏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