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
2020-11-29魏伟谦古子怀
魏伟谦,石 红,古子怀
(1.梅州市种子站,广东梅州514021;2.兴宁市宁新农业服务中心,广东兴宁514600;3.梅州市农业科学院,广东梅州514071)
梅州市位于粤东北,既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又是粮食主产区之一,拥有兴宁、五华、梅县3 个广东省产粮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5.87 hm2,总产980 000 t,播种面积和总产均位居全省第3,是全省超级稻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从1991 年到2019 年,梅州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实现粮食生产连续29 a 丰产稳产。近年来,梅州市辖区5 县2 区1 市先后有5 个县(市、区)被农业部、国务院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7 年“客都稻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1 产业概况
为优化粮食结构、提升粮食产能,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动梅州市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梅州市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梅州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以“良地、良种、良法、良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从生产、加工等领域各个环节实施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的安全、优质、高效水稻生产基地,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将梅州打造成全省优质稻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梅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依托富硒土壤和长寿乡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擦亮“客都稻米”招牌,打造富硒米、长寿米,培育和建立了一批特色大米、功能大米生产基地,积极示范推进“竹稻”,“平远禾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此外还选育或引进 “红米”、“黑米”、“香米”等特色大米和“高锌大米”、“高铁大米”等功能稻品种,建立富硒稻米生产基地,开发特色大米品牌。据统计全市有种业、大米生产、加工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 家,13 个大米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5 家企业5 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 家企业3 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8家企业稻米生产取得有机大米认证,24 家稻米加工企业取得SC(QS)认证。2019 年3 月由广东省农业厅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首届“广东好大米”交流会上,梅州市蕉岭产区、大埔产区荣获“广东好大米特色产区”奖。全市全年优质稻种植面积13.01 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2.0%。以单产6 000 kg/hm2,每50 kg 为220 元,产值可达37.3 亿元以上,比种植常规水稻增收11.6 亿元以上,农户增收可达8 175 元/hm2元以上。
2 发展困境
2.1 土地撂荒且集约化程度低
近些年,随着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潮加剧,农村“空巢”、“候鸟”、“撂荒”现象愈演愈烈。而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体制不够健全完善等因素影响,耕地集约化程度又不高,稻米生产规模化水平低,种粮大户少,稻米产业组织化水平低。
2.2 劳力紧缺且价格上涨
“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农业没有为年轻人提供有吸引力或有利可图的职业机会,造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抛弃种田选择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老龄化”、“妇女化”现象日益突出。劳动力紧缺,导致人工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大大压缩了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务农人口净数、从业农民劳动体能和效率不断下降,农村“用工荒”、劳动力成本增加已成为制约全市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3 品质不稳定且数量不丰盈
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米袋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消费观念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呈现“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个性消费”新趋势。但是,由于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经营模式以传统粗放型为主,稻米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仍是“大路货”,缺乏中高端稻米,优质稻米数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4 品牌影响力不大
梅州市稻米生产企业众多,但缺乏大型知名、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没有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品牌化观念淡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塑造和附加值发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资源秉赋
3.1 土壤富硒
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域内不仅拥有优良的光、温、水、气、土壤等资源,还是中国少有的富硒区域。据了解,全市富硒土壤有8 280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3%,土壤中平均硒含量达到0.7 mg/kg,远高于国家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
3.2 长寿之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三宜”城市,打造“世界客都·长寿之都”。全市8 个县(市、区)中,有4 个是“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被评为“世界长寿之乡”,大埔县、丰顺县、梅县区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
3.3 粮食基地
梅州境内山清水秀,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是高端农副产品生产的最佳基地之一。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重点培育梅州市产粮大县(兴宁市、梅县、五华县)建成高质量的优质稻重点生产基地,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培肥地力、配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实现水稻生产重点生产基地种植效益全面提升,着力打造广东省乃至华南区重要的“后方粮仓”。
4 提升计划
立足梅州市生态和资源优势,全面选用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或梅州地方传统优质种质资源品种,通过精确管理施肥、提升耕地质量、选用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等开展绿色生态种植,并开展产品的检测和质量追溯制度,全面提升“客都稻米”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客都稻米”的知名度和产品价值影响力,实现促农增收、促企增效。
4.1 良地工作
土壤是农业的根本。推进土壤改良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监测和修复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畜禽粪肥还田等生态种养模式,建立酸化土壤改良示范区,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并加快完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4.2 良种工作
品种优劣是粮食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引进、示范和推广,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推广优质、高产、高抗水稻品种。到2020 年全市水稻良种率达96%以上,优质稻比例达83%以上。
4.3 良法工作
大力推进稻米生产标准化,鼓励、引导本地种子企业、粮食企业和其它新型主体建立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水稻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各环节的标准化,着力解决稻米质量不稳不高的问题。广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节种、省工技术模式,推广使用水稻生产标准化规程、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强源活库优米、水稻“三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完善“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级农业人才科技服务机制,加大先进技术宣传、培训、推广。
4.4 良品工作
通过利用富硒耕地、推广良种良法,全力打造“客都稻米”、“富硒大米”、“长寿大米”等稻米品牌。一是注重农艺、农机、农时、农事的结合,“全方位、多维度”紧抓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的配套,为稻米生产、加工、销售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发展“互联网+”农业,争取培育10 家农电商示范点,大力扩宽线上销售渠道,打响客都稻米知名度,加快稻米品牌“走出去”;三是开展农商品溯源体系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给农产品带上“身份证”,实现全程保质、保真、可溯源,助力品牌打造;四是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展销会等,开展富硒长寿品牌宣传推介,扩大“客都”优质、安全、富硒、长寿稻米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五是注重名牌塑造和产品认证,力争到2020 年,全市大米产品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达15 个以上,取得“三品认证”20 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