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科普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2020-11-29康雯瑛王晓凡李陶陶赵洪升

科技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气象科普农村

康雯瑛,任 珂,刘 波,王晓凡,李陶陶,任 俊,赵洪升,李 晨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2004 至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7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

靠天吃饭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从2006到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 年对气象为农服务做出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指出要“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3]明确提出要“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在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方面,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要“在农村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农民科学素养相对较低是我国科普工作面临的客观现实。气象科普在保障生命安全和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方面大有可为。农业生产活动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很高,气象科普是趋利避害、以高质量的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据统计,2018 年农村居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4.93%,远低于全国公民8.47%的平均水平[4]。相对而言,我国农业是对气象灾害影响最脆弱的产业,我国农民是气象科学知识普及最薄弱的环节。作为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学素质是其科学主动防治农业气象灾害、合理利用农业气候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经济价值、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前提和基础。气象科普有利于促进智慧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农民气象科学素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有利于传承创新发展以农耕气象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用好“两山论”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有利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1 气象科普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5]精神,2009 年起,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连续十年开展了“气象科技下乡”活动,积极推进气象科普工作融入气象为农服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先后深入贵州、陕西、河南、吉林、湖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黑龙江和内蒙古等10 个省份的村镇,将气象科技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引导当地群众趋利避害,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历年来科技下乡活动的经验,主要体现了“五个结合”:一是农村气象科普与气象服务相结合。发挥气象科技应用效果,在农时关键时期,及时、多渠道向农民群众传递气象科普知识,指导农民利用天气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生产,增收致富。二是农村气象科普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相结合。如浙江省德清县气象局积极探索上下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机制,着力推进社会化、大联合的气象科普工作格局,将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县政府对乡镇农口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同时作为乡镇、村、企业等申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达标的必备条件,极富新意。三是农村气象科普与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发展气象信息员队伍,特别是吸纳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作为气象信息员,使气象科普知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能够以最通俗的语言迅速传递到农民手中,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四是农村气象科普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从娃娃抓起”,提高青少年群体的防灾避险意识和应对气象灾害能力。如安徽省、浙江省积极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进学校、进课本,《安徽省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作为正式气象科普教材进入小学生课堂。五是农村气象科普与社会媒体相结合。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直观快速的方式,普及气象科技、防灾减灾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

2 气象科普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工作思路

以科技兴农,以服务惠农,提升乡村气象科普工作水平,传承发展农耕气象文化,全面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2.1 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气象科普向乡村延伸,一是要发挥基层气象部门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基层气象部门的气象科普职责,提高对气象科普的认识,提高气象科普能力;二是要形成部门联动和上下联合的强大合力,联合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并结合气象部门已有的科普资源和发展体系优势,融入国家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三是要调动全媒体资源和全社会力量,通过各类媒体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打造为农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2.2 强基固本,因地制宜

提升农村气象科普能力,一是加强基层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层气象科普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基层气象科普业务化和管理工作的实时化、信息化、平台化;二是搭建社会化气象科普基础服务平台,实现涉农各领域科普资源共享;三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品牌,结合当地需求多角度、多渠道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推进农村气象科普的品牌化;四是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

2.3 创新驱动,传承文化

拓展农村气象科普领域,一是创新理念和方式,吸纳社会各界及部门内部力量,与时俱进改进对农村的科普理念、整合科普内容资源、增加新型传播方式;二是改进技术和方法,创新气象科普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技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输出供给式为交互体验式,融入智慧气象和“互联网+”等模式,提高气象科普在广大农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传承和创新文化,深入研究传统农耕气象文化,并结合当地特点增加新兴气象科技因素,引领传统文化回归服务于现代农事。

3 气象科普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与举措

3.1 加强农村气象科普能力建设

3.1.1 着力推进农村重点群体气象科学素质教育

结合农时及时传播气象科学知识和灾害防御指南,充分发挥全国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气象气候知识科学种植,帮助农民运用气象信息合理调整生产生活。推动先进气象科技和实用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依靠气象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加强农村气象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大力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培训,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

3.1.2 推动气象科普资源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气象科普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力度支持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气象科普设施、资源建设。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提高老少边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民族地区气象科普工作队、宣传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的气象科普能力,缩小地区差距。

3.1.3 促进乡村气象科普设施融合建设

依托全国各地基层气象部门、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以及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扩展农村气象科普活动场所。推进乡镇气象科普活动站、气象知识书屋、气象科普画廊等基层科普场所建设。利用气象台站、气象科普公园、气象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流动科技馆等多种载体,经常性面向农村开展贴近实际生产生活的气象科普活动,增强气象科技吸引力,提升农村气象科普服务效果。

3.1.4 提升农村气象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强化现有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的落地应用。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学知识的科普产品研发,创作研发一批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的气象科普产品。充分利用我国农村经济气象信息网、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机App 终端等,实现农村气象科普资源高效利用、信息充分共享。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气象科普知识培训,切实解决气象科普信息传输的盲区和滞后性。

3.1.5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与气象科普结合

推进农业气象科研与农村气象科普的结合,在国家农业气象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进一步明确气象科普义务和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要主动面向社会开展农业气象科普服务。促进农业创业与气象科普的结合,鼓励和引导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创业者和公众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推动农村气象科普场馆、科普机构等面向创新创业者开展气象科普服务。

3.2 加快建立气象科普发挥先导性作用的新型工作格局

3.2.1 发挥气象科普前瞻性作用

加强气候监测和年景预测,服务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发展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高度关注气象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国家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展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国家经济战略发展、重大活动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气象科普应发挥前瞻性作用,提供通俗易懂的气象科普产品。

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开发利用,服务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依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结果,研发通俗易懂的气象科普产品,将研究的精细化的动态农业气候区划向农民进行推广普及,使其了解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开发、优良品种引进提供科技支撑,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2 加强部门合作,注重融入式发展

1)建立大格局。新时期的农村气象科普,需要从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与时俱进,以更加积极的面貌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建立“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媒体搭台、社会参与”的乡村气象科普工作格局[6]。

2)建立新模式。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时期的气象科普,应当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域的限制,加强联动协作,统筹规划,取长补短,共建共享。发展农村气象科普的(1+X)模式,形成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合力。其中,“1”代表气象,“X”代表政府、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媒体等相关部门、领域和行业。着重发挥气象“趋利”和“避害”的双重作用,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中发挥气象科普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3.2.3 提升农村气象科普保障能力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推动气象科普工作纳入各地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纳入相关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绩效考核。落实各级气象部门的主体责任,确保农村气象科普有规划部署、有项目安排、有工作任务、有督察考核。落实各级气象业务服务机构的组织实施责任,确保农村气象科普有专人负责、有专项活动、有专题材料和内容。落实相关部门、媒体、社团、企业、学校的社会责任,实现农村气象科普多渠道、广覆盖、高质量。

2)加大财政投入,纳入政府购买目录。将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纳入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纳入基层政府乡村振兴方案。把气象科普纳入为农服务建设所需资金,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将气象科普、共享数据资源等列为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利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调动服务主体积极性;进一步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气象科普为农服务的规范化实施流程和制度,将购买气象科普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3)加强宣传引导,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气象科普对“气象为农服务”建设发挥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以及新进展、新经验的宣传。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气象科普在气象为农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气象科普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气象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科普达人养成记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