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辅编辑的基本素养
2020-11-29周雪萍
周雪萍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辅图书的帮助,教辅图书的质量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不断提高教辅编辑的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教辅图书的质量。但是何谓编辑的素养?笔者认为,编辑的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1 政治素养
1.1 编辑的政治素养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政治家办报。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有相当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在工作实践中做好政治把关工作;其次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出色的政治鉴别力,能准确地发现和鉴别出书稿的政治属性;最后要有法律意识,并以此来规范和指导教辅图书编辑工作。
1.2 提升政治素养的必要性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把政治性错误作为图书最严重的错误。教辅图书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够,阅历不足,会造成盲目地相信教辅书上的一切。为了不误导学生,传播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辅编辑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确保教辅内容健康向上,使中小学生思想观念正确,崇尚科学和文明,热爱祖国。尤其是责任编辑必须睁大锐利的双眼,仔细认真地判断教辅中的政治立场和倾向。
1.3 教辅中易出现的政治性错误
教辅图书中常遇到的政治性问题主要涉及港、澳、台问题,领土主权和对外关系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以及法律问题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问题等。比如地理教辅中的中国地图一定要标出钓鱼岛、赤尾屿和南海诸岛,如果没有标出那就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又如历史教辅中,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重庆故事的插图中有位身着红军军服的战士。了解历史的编辑就应该知道,图中的战士所穿服装不可能是红军军服。像这类涉及国家主权、领土主权、历史事件等敏感性词句应特别注意,提高政治意识。同时一些不科学、不正确、不健康的内容和观点,也会常夹带在正确观点或叙述中,这就需要编辑时刻警惕,提高责任意识。
2 专业素养
2.1 学科上的专家
教辅图书是对教材知识的解读和拓展,这就要求教辅编辑首先是个教研人员,要研究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教学方法和考试,及时捕捉中考和高考的动态;研究课标和教材,明确最新的教学理念,熟悉新课标教材;研究教师和学生,了解师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全国各地其他教辅,向对手学习,以求得自己的生存。
比如小学数学学科,不论哪个年级都有加减计算,刚接触这个学科时要求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之后会有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多位数、小数、分数的加减,这就要求编辑过程中,严格对照教材审读稿件,不能出现超纲现象。同时数学学科场景的设置、数字的设置和题目的得数要合情合理,如“一颗大树的周长是6cm,求大树的直径是多少(π取3.14)”,这显然不合常理。插图中线段的长度、比例、角度、位置都要精准,与题目符合。立体图形更要准确,不能出现题目图与实际要求有偏差,这可能让学生对图形和题意产生误解。三角尺、量角器是理科教辅编辑的案头必备物品,在题目图与题目本身有偏差时,需要重新制图,保证题图与题干信息相符。
因此要求教辅编辑学有所“专”,对自己负责的学科应有较为深入系统的了解,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除“专”之外,教辅编辑还要紧跟社会热点。不同学科教辅图书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关联社会热点话题。例如,英语学科的教辅图书可以链接社会热点短文,与国际接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语文学科教辅图书可以呈现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理科类教辅可以与社会、科技、生活紧密联系,以不同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创新、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2.2 精湛的编辑技能
编辑工作是一种再创造性的活动,编辑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编辑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方面是编辑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是编辑对文字的鉴赏能力。这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辅图书的使用群体是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因此教辅编辑更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规范意识,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推敲,找出常见错别字、词语搭配不当等,发现逻辑错误,语法错误,数字、量和单位、格式标准错误等,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斟酌再三,尽可能地减少差错。
稿件就好像是刚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菜,编辑就像是一个厨师,厨师的厨艺决定这道菜能否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我们编辑的水平。如果我们只是把来稿稍作修改就拼上去,就好像把刚买来的菜洗洗就上桌。所以编辑必须具有这个加工能力,能够发现书稿的不足与错误,从而对书稿修改、改进与完善。
2)对书稿整体质量的把关能力。任何一本书稿到手后,编辑都不能急着审读,而要先从头到尾地翻看一遍,做个整体上的把握,检查内容是否符合教材和组稿要求,章节与答案是否完整,板块划分是否合理,体例是否统一,图片是否清晰等,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作者反馈,让作者进行修改和调整,把问题解决在编辑加工前。以免审读发现问题后退改作者而耽误时间。
3)对书稿版面的调控能力。教辅图书对版面的要求一般都比较严格,太多或太少都不允许。虽然在组稿时已经交代了作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交来的稿件会存在格式各不相同等问题,不可能都符合要求。这就要求教辅编辑在保证体例完整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调整,使体例设计及内容前后能衔接。
3 职业素养
3.1 敬畏的职业态度
随着教辅图书品种的增加,教辅编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给编辑加工稿件的时间又短,教辅图书的质量很难得到提高。同时参与教辅图书编写的人员较多,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一来,书稿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书稿质量的先天不足使得责任编辑的工作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编辑加工了。但是教辅图书的使用对象又是学生,他们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教辅图书的质量要求会比较高,这就要求教辅编辑更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3.2 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
近年来,部分出版社教辅编辑的工作量逐步加大,工作量远超负荷,休息时间加班已经是常态,所以吃苦是必然的。同时编辑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工作,难免会枯燥、会疲劳,尤其是青年编辑,这就要编辑“耐得住寂寞,坐得稳板凳”,不断吸取积累经验。只有有了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才能在工作中做到高度集中精力,一丝不苟。这样一来,才能将老师和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教辅送到他们手中。
3.3 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
作为一名教辅图书编辑,需要和很多人沟通,其中当然包括学生、老师、家长、作者、专家、书商等,这时候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往往会成为打开沟通大门的一把钥匙。要把教辅图书做好,创立出品牌首先应明确图书的品种定位和读者定位,再科学确定教辅图书的栏目设置、题型题量、难易梯度、讲练比例等各方面的设计方案。因此大量细致的前期调研很重要,像座谈会、调查问卷、书店随机采访、参与图书展示会等都是简便可行的好形式,可以多方面了解大众对教辅图书在内容、形式和题量上的期望。如果有条件,教辅图书编辑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环节,了解试题的难易度、考点的覆盖面、内容的新颖性等,从而做师生所需的产品,实现教辅图书的创新。这些场合都需要编辑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人脉和关系进行一定的资源整合,促成一些事情的成功。
有些老编辑还提出要提高编辑“个人魅力”的观点。组稿、审稿、设计封面和版式、编辑、校对,这些环节都要编辑去组织与协调。许多时候编辑与作者、与教师交流,编辑的形象和发言都能代表编辑的品位。因为编辑的个人魅力,教辅可信度在读者心中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