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实践教学改革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策略研究*

2020-11-29张斌兰富才蔺文刚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高职

张斌,兰富才,蔺文刚

面向实践教学改革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策略研究*

张斌,兰富才,蔺文刚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实践教学改革成为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践行创新创业理念的重要手段,实训基地建设则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通过阐述面向实践教学改革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典型模式,提出不同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完善多元合作机制、搭建共享开放平台、构建层次递进的双创实践体系等策略,以期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针对目前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知识技能结构与人才需求失衡的现状,实践教学变革成为各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其中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1]。通过实践教学变革,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使教学成为基础理论与综合实践相融合、相促进的系统工程。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实践教学变革的方向和动态基础上,提出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践教学变革中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不同方向下实训基地建设的对应模式和融合路径,以期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1 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变革方向

1.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变革

201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该意见包括7个方面,涉及30项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新时期破解校企合作体制不顺、参与程度不深、合作形式不规范等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随后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试点和推广,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简单来说,这种模式旨在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使学校与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协同发展[2]。在课程体系上,引导企业与学校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立足行业需求的课程单元设计和课程考核标准,共同编写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教材,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在实践教学上,探索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环境。同时,建立从单一项目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到实际顶岗实习的全链条式实践体系,全程均由学院和企业参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教师下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的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既解决了教师实践能力不高的问题,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接受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双重指导,不仅能进一步夯实基础理论学习,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实体,还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磨砺技能,掌握核心的实践技能,并切身感受企业的运行规则和文化氛围。

1.2 现代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变革

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应用到各行各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3-4]。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打造学校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使学校能及时对接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则可以共享学校实训设备等资源,与学校合作进行新技术研发,助推行业快速发展。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学生实习实训模式。学生实习实训受制于实习基地、设备、实习指导教师水平等的影响,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通过建立互联网+实训平台建设,学生可以对产品制造流程和周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对各环节进行集中实训。③解决理论与实践学习脱节的问题。传统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分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应用。通过在线课堂等载体,教师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随时调用理论教学资源,实现学做一体化。综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造数字化实训平台,该平台既符合学校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把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糅合进来,建设虚拟生产、一体化讨论、教学资源库、可视化管理等特色模块,开展兼具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

1.3 创新创业驱动下的实践教学变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开始重新审视和布局实践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社交管理能力,以适应更加多元化的人才需求[5]。在双创背景下,高职实践教学积极对接市场化的新型育人需求,明确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引入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还不够透彻,多为被动性接受,而缺乏主动探索与学习;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课程标准制定中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教师也大多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创新,使实践教学的效果与企业需求的人才能力结构仍有一定差距[6]。因此,构建基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非常必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通过调整优化双创能力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境有机串联起来,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②改进实训内容,有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探索调整或者加入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创业素养培育等内容;③在实践教学过程采用部门化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引进企业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学氛围;④进一步改进或革新实训评价考核体系,将双创成果纳入考核的范畴中,并探索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

2 实训基地建设的典型模式

2.1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2.1.1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限于完成教学实施过程,还兼具执行实际生产任务的功能,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通过生产性实训,学生实现了在校学生向企业职工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融入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学习的指向性更强,目标更明确,理论知识也能及时得到验证和巩固。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循序渐进地将一定的生产任务交付学生,并做好岗前培训、生产引导及监督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并为后续人才选用做参考。显然,校企合作的深度和稳定性对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校角度来看,合作企业应经营稳定且能为学生提供优质岗位;从企业角度来看,学校应能共建共管,能投入一定的师资和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环节,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2.1.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与校外实训基地不同,校内实训基地在管理上更加灵活方便,特别对于一些对实训场地要求不高的行业,可以通过引企进校,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校外不宜培养的关键核心能力进行重复训练,完成从基础能力训练过渡到实战性质的独立操作训练[7]。由于专业实践面向的学生较多,校外实训在场地、时间、运行等方面无法满足集中实训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校内实训场地应坚持实训教学为主、生产经营为辅的原则。一方面,通过真实生产运营环境提升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将实践教学与岗位密切对接;另一方面,对外承接订单,开展具体业务运营,将营业收益用来维持实训基地运转和企业盈利,激发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2.2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2.2.1 虚拟现实仿真实训基地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和制造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8]。通过打造实训基地建设的“虚拟空间”,开发仿真实践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就可以完成“授课—训练—考评”等实训教学环节。特别是一些工程领域的实训,由于实际项目周期长、实训场地规模庞大、投资较大,通过虚拟现实建设“虚拟工地”,可以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一些院校利用三维可视化、BIM技术建立了工程项目的数字沙盘、实体沙盘和虚拟仿真教学实训系统,使学生可以感受真实的工作体验,掌握施工组织过程及典型施工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术要领。

2.2.2 “互联网+”共享性实训基地

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开放共享的实训资源生态。建设主体上,积极吸纳行业、企业、政府参与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突破实训场地限制,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实训模式;在运行理念上,线上实训平台需建立融合学生知识偏好、就业意愿等多元数据分析库,因人而异制订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形态上,建构集技能训练、管理创新、要素共享的一体化网络体系,优化提升实训基地的知识生产功能。总之,利用互联网+思维,使实训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实训基地资源配置和重组能力。

2.3 双创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2.3.1 校中厂模式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校中厂模式应坚持多元投资、教师引导、学生运营的原则。首先,积极引入可操作性强、专业结合紧密的创新创业项目作为实践对象,经论证后做好投融资方案,吸纳企业、政府、学校等多方投资,保证启动资金充足,配套设备齐全,为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其次,项目开展需要具备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组织和优化创业项目的运行;最后,学生是创新创业项目的执行者,需要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包括项目构想、前期准备、生产运营、后期维护等各环节。综上,校中厂模式下实训基地可更好地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同时也能有效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2.3.2 科技园模式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实现产学研合作及社会服务的重要通道,在深化区域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由于科技园建设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科技园区往往是区域一流研究型大学入驻。随着技能型人才的短缺,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强化职业技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实现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已非常必要。近年来,江苏省等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创建了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为 区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 用[10]。科技园模式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应特色鲜明,符合职业教育和技术创新的功能定位,并与区域产业规划紧密对接,避免同质化现象。此外,科技园应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在科技型中小企行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基础上,培育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服务转移、转化,突破科技园区政策扶持和社会融资的发展瓶颈,真正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3 实践教学变革与不同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的融合策略

3.1 坚持开放式、联合式、多元化合作,破除实训基地建设运营的体制机制障碍

推进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健全的政策体系和组织体系是保障。通过完善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实现多方建设主体利益均衡,明确参与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11]。政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依托自身职能,制定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明确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运营模式、收益分配模式及惠及客体等,为实训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依托学校人才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员工培训和技术交流平台,实现技术技能流通机制;学校坚持教学优先原则,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沟通,共同完成实训过程性管理,开发综合性实训课程教材,建立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和学校师资队伍的双向流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3.2 与时俱进,搭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互通互融的共享式实训平台

部分专业群实训基地在设备采购、运营管理方面成本较高,但使用频率却较低。受办学经费制约,尽管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学校也缺乏筹建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合作集团式共建共享实训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平台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基础上,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具体平台搭建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①整体规划设计,从平台构思、数据库完善、Web集成、资源检索推进和内容拓展等环节逐一进行,实现共享实训资源的发布、交流一体化管理;②结合专业群建设,从模块层面设计共享性实践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通过资源分散共享,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线下面授和线上远程相结合。

3.3 理实结合,构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指向的层次递进式实践基地体系

培养兼具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素养的人才,需要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项能力训练课程和拓展项目实践课程[12],不同课程实践的要求、内容、深度均不同,对实训场地和设备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公共基础课程,涉及学生较多,实践深度要求低,更多是基础理论,因此可以借助校内实训室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有相应配套的实践教学,实践内容相对单一,可以通过理实融合,促进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该类课程以校内实训实验室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专项能力训练课程涉及不同课程、学科和专业的融合,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该类课程往往依托专业群共建共享,需要模拟符合行业特点的真实生产环境,因此,可通过建设共享式校外实训基地和仿真模拟式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拓展项目实践课程是所有课程学习完毕之后的综合性实训活动,需要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可以通过跟岗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在校企双方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该类实训完全是在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来实现,通过企业化培训和管理提高学生岗前实际操作能力。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训课程需要将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其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创意的有效衔接,从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校企协同共建等方面入手,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最终实现降低教育成本、资源共建共享和发展优势互补的目的。

[1]王屹,方绪军.政策语境下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与路向[J].当代职业教育,2019(4):36-41.

[2]陈里霞.校企“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职教论坛,2016(36):81-83,87.

[3]张岳军.“互联网+”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需求、架构体系与应循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6):83-87.

[4]刘文芝,刘昭斌,李金祥,等.服务产业转型背景下的物联网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6):224-228,232.

[5]齐亚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9(16):84-87.

[6]鲍桂楠.创新创业型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0):237-239,252.

[7]陈清.职业教育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88-91.

[8]宋殿义,张炜,龚佑兴,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教学初探[J].高教学刊,2020(20):114-116.

[9]张海波,孔焱.高职院校与大学科技园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2):68-71.

[10]张芳儒.职业院校类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72-75.

[11]利剑.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内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53-56.

[12]姚霞.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8):122-124.

G71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2.034

2095-6835(2020)22-0082-0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创新研究”(编号:1910084)

张斌(1988—),男,甘肃武威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实验实训管理工作。兰富才(1985—),男,甘肃兰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蔺文刚(1983—),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籍与教学管理工作。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高职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