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观与人类文明转型

2020-11-28徐枫

人民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

徐枫

【摘要】中国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观,为世界提供了从工业文明向未来文明发展转型的中国发展经验。“以人民为中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新发展理念”是中国长期发展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新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创造了极度丰富的物质文明、亘古未有的科技成果、传世不朽的艺术成就。然而,人类社会也为之付出了空前沉重的代价,从全球气候变暖到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遭到系统性破坏,从贫富分化、教育差距到地缘政治摩擦等社会危机频繁涌现,从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到技术负面效应不断凸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十字路口回望,不难洞悉,这些危机的深层次根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所幸的是,推进西方工业社会价值观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型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识。那么,更先进、更可持续、更具推广价值的发展模式是什么?世界各国都在漫长的夜色中摸索。中国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仅植根于中国基本国情,而且吸收了西方有益经验,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观,为世界提供了从工业文明向未来文明发展转型的中国发展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务实的可操作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始终将人民需要置于发展的首位,才不会偏离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理念”是中国长期发展遵循的原则。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共生;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弥补发展短板;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回归发展源头。

“以人民为中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断创新、不断升级而形成的发展指导思想。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发展观至少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1944年,他为纪念张思德发表了家喻户晓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此后,“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长期执政的根本宗旨。第二阶段是提出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断,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直接体现了为人民谋求利益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断,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的发展价值理念。第三阶段是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大更是系统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时期的发展观,更加兼顾不同社会群体利益,更加尊重社会个体合法权益,更加强调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第四阶段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是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所决定的。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所以,发展的对象不是少数先富者,而是全体人民。这也意味着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不是盲目追求GDP数量增加和速度增长。二是发展动力只能来源于人民。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动力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发展意味着破旧立新,而创新意识只能根植于人民生活实践。发展充满着风险和挑战,只能依靠人民最持久、最伟大的创造力来解决。三是发展归属是人民共享成果。人民共享是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的统一,是分配正义和制度正义的统一。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的突出之处在于,其不仅包括经济创新,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一系列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市场创新和机制创新。创新发展的理论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哲学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了创新的重要性。“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强调了创新需要持续。“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揭示了创新需要根据外部形势变化与时俱进。二是西方经典的创新理论。创新是对现有产品、技术、生产方式的“毁灭”,从而建立新的生产要素组合。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材料来源和新组织方式。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戰略也是马克思创新理论的当代表达。

创新发展的实践内容包括六项举措: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平台创新方面,建设一批服务国家战略、跨学科协作的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方面,立足于产业基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市场创新方面,以大国规模效应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品牌创新方面,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打造世界级品牌。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转化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既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由发展,又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创新力。三是形成产业创新优势。产业创新是强国之本。形成产业新优势,不仅要加快新技术创新和应用,而且要推动产业整体向中高端升级。创新领域方面,加快培育空天海洋、生命科学、信息网络等战略性产业,加快突破高端装备、新一代互联网等重点方向。产业升级方面,通过环保节能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四是降低创新成本。创新成本是创新活力的关键。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动减税降费,鼓励更多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五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完善机制创新包括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公平竞争环境。六是实施人才创新战略。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打造人力资源强国。完善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统筹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是通过识别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的理论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哲学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要求不偏不倚,防止“太过”和“不及”,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法则。“君子和而不同”提倡的是在差异中维持平衡状态。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矛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只有正确认识矛盾的复杂性,科学协调各方利益,才能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平衡。三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探索。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冲突五个方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統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协调发展的实践内容包括三个举措:一是区域协调发展。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国家工业化迅速形成东北、沿海沿江、内陆三大区域板块。改革开放初期,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开放沿海城市,引进外部投资和外国技术。上世纪末以来,相继实施东部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再次启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二是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局面。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农村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趋同。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机制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打破军工垄断体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建立起开放、竞争的军品市场体系。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带动作用,拓展军民融合领域和范围。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发展是一种全新发展理念,不仅需要人类顺应自然,还需要人类反哺自然,实现从生态赤字走向生态盈余。绿色发展的理论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德”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始终心存敬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一切人和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说明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源于自然,只有顺其自然、反哺自然,才能与自然共生共荣。一味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只会被自然淘汰。二是西方自然辩证法思想。自然辩证法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过程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绝对不能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自然界。

绿色发展的实践内容包括三大举措: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国生态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根据不同功能区定位分类发展,优化国家生态分布格局。二是实施低碳循环发展战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完成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社会资源循环体系。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水源保护,精细用水总量管理。守住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四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监控PM2.5等颗粒物排放,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等。

开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开放发展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不仅追求中国从世界获益多少,更要追求世界发展的中国贡献。开放发展的理论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开放”哲学思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文化渊源来看,中国古代文明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揭示了人和人交往的道义,而且是适用于国与国相处的准则。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充分表达了中国推动平等交流的意愿,留下了互惠合作的足迹。二是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探索。邓小平同志认为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需要紧抓开放机遇发展国内经济。本世纪初,党中央明确提出“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发展主张,大力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原则,加快双向开放步伐。尤其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开放发展的实践内容包括四大举措:一是建设“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服务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增长。健全“一带一路”投融资机制,支持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二是实施自贸区战略。减少关税与贸易障碍,为世界企业提供中国市场红利。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服务便利化,探索自贸区建设。三是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大力推进股票、债券、外汇等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信用评级等金融机构双向开放,打通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区域化使用的便利性,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建立在岸市场、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四是深层次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同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多方交流与合作,引导全球经济金融议题和议程,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与发展。推动传统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扩大新型国际金融组织的影响力,在重点领域制定发展规则。

共享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归属

共享发展不仅是发展成果的分配机制,更是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不二法门。共享发展的理论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建立大同世界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近代以来,康有为也描绘了一个“去九界”,人人平等又幸福的大同世界。二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在那里人人参加劳动,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共享社会既是马克思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境界。三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不断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逐步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共享发展的实践内容包括六大举措:一是实施扶贫攻坚战。财政投入方面,加大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开展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方面,根据当地禀赋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帮扶。教育扶贫方面,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速高于均值。重点关注农村贫困人口,为特困家庭扩大增收渠道。三是缩小地区差异。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减少地区经济差距。通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四是实施教育均等化。促进高等教育地区分布公平化,改进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提高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低收入群体子女受教育权利。五是实施充分就业战略。降低创业综合成本,激发社会创业活力。改善创业政策环境,采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就业。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帮扶弱势群体就业。六是健全社保体系。逐步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保体系,通过社会统筹减少居民社保收入差距。

责编/张忠华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