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应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2020-11-28张树英
张树英
摘 要:微课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整合所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内容集中、时长有限的视频资源为载体,可以直接突破时空限制,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教学模式解放师生关系,重构互动形式,尽量让学生学会学物理。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即课前集体备课、制作微课;课中先学后教、播放微课;课后共享资源、使用微课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微课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课模式;教学方法
在以学习为本位的新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应该秉承终身学习意识,且能长期参加自主学习活动,才能真正随着社会发展实现学习进步,逐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呈现出创新进取的美好愿望。其中,在网络技术盛行的现实社会中,线上学习也将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只要人们手持智能设备,身处网络环境之中,则可直接利用网络资源更新知识结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主动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组织学科活动,以便逐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实现长足发展。
一、课前集体备课、制作微课
落实微课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是要准备优质的微课资源,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其中,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制作一个微课的耗时较长,而且需要教师准确分析重难点知识。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主动在课前与同行教师组织集体备课,即要综合分析课时教学任务,预设学情,选择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微课内容,通过分工合作有效制作微课,缩短微课制作周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就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备课时在同年级带头组织了集体备课活动,与本校物理教师一同分析了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时可能会产生的认知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可以判断,初中生能够通过一些小实验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分析聲音传播的介质时,却很有可能会产生认知问题。于是,笔者就通过备课小组确定了微课的基本主题,即“验证声音传播的介质种类与传播速度”,拍摄了在空气、液体、固体中声音传播的过程,剪辑并整合了这些视频资料,结合多媒体课件中关于声音传播知识的相关内容,有效制作了一个时长在5分钟之内的微课。接着,我们便将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中,鼓励学生自主下载观看,使其积极预习本课知识。
二、课中先学后教、播放微课
先学后教教学活动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状态,让学生自主探索物理知识,进而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需求确定课堂辅导策略,以便让学生有效内化物理知识。如此,则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相互辅助作用,更易于实现教学相长。为此,初中物理教师便要合理利用微课资源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活动,既要切实展现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也要切实发挥微课的启发作用。
就如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本班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希望学生能够及时进行物理探索。为此,各小组则需按照教材介绍安装实验设备,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此,本班学生则可初步展开物理猜想,生成物理知识。接着,笔者就播放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类微课,引导各小组自主调整实验设备,规范实验操作方法,使其结合微课内容归纳更全面的实验结论。这样一来,便可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而笔者也可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及时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实验操作步骤,突出科学精神。
三、课后共享资源、使用微课
在课后引导学生复习物理知识是使其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必经之路,也必须要改善学生本身的物理学习状态,但是每个学生的物理认知状态都不同,所设计的复习计划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在课后鼓励学生自主利用微课复习物理知识,以便逐步改善学生的物理学习状态,促使学生真正内化物理概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后自主复习物理知识,笔者不仅会与学生共享自己亲手制作的微课资源,也会通过微课网下载一些优质的微课资源,剪辑这些现成的微课视频,希望学生能够据此实现物理探究。在微课资源的支持下,本班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不同主题、不同种类的微课,也可重复观看微课的部分内容,而这就更易于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复习,使其根据个人需求学习物理知识。这样一来,也必然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态,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落实微课教学模式是十分关键的,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参与线上学习,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取得学习进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主动以微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既要重视线上辅导,也要关注线下合作,综合发展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邢云志.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1):112-113.
[2]柴娟.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