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建军:打造独树一帜的精品纺织企业

2020-11-28赵国玲

纺织服装周刊 2020年41期
关键词:恒丰建军纺织

赵国玲

回顾企业发展历程,2009年,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县,恒丰纺织成立,迈开了企业大发展的步伐;2011年,德州恒丰集团成立,发展至今实现了40倍增长,并为行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能。

稳扎稳打,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的德州恒丰集团已成为一家总规模320万纱锭,拥有2000台喷气织机、23条服装生产线、8条羊绒精纺线,下辖8个事业部、1个集团公司共48家理事单位,集新型纱线面料研发、生产、纺织贸易、仓储物流、产融互动管理咨询等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

德州恒丰集团名誉理事长苏建军表示,恒丰集团自2011年成立,总体发展以做大做强为特征,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9—2013年,特点是以新型纺织市场需求为动力,在德州区域快速扩张,建立了陵县恒丰纺织、夏津仁和纺织、临邑恒丰纺织、平原恒丰纺织等企业。同时,集团构建的恒丰实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成型,为新建企业的品质保驾护航。

第二个阶段是2013—2017年。这个阶段以投建宁夏恒丰纺织为起点,恒丰集团走出山东,迈上了东移西进的发展轨道,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紧跟纺织产业东移西进发展战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号召,在纺织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建立企业,解决企业劳动力问题,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目前,集团在宁夏吴忠市已经建设10家企业,宁夏恒丰同利巾被、宁夏恒达纺织、吴忠兴民纺织都是精准扶贫企业或车间。同期,恒丰集团又在四川屏山、云南保山、新疆克拉玛依、广西陆川等地建设企业,企业总规模达到320万纱锭、2000台织机。

2017年至今,是恒丰集团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以集团由做大到做强战略转型为核心,启动了恒丰集团二次创业的新战略,构建了恒丰集团新未来的基本框架:“研发创新+管理咨询+商学教育+产融互动”,四大板块互联共生,集团化运作效能得到提升。

其中,恒丰集团托管的东纯兴纺织产业园项目,用两年的时间,成功续建并达到100万纱锭,实现了国有、地方、民营三方投资加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相结合的“3+1”制度性探索,标志着恒丰集团开启了从规模扩张到参与国有投资项目、从投资增长型向管理咨询服务输出型的新转型、新模式。“当前,恒丰集团正在推進深化改革,通过产融互动、新型纺织产业联盟、新型纺织创新平台建设等举措,为新型纺织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苏建军说。

三大系统,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恒丰集团始终将新产品开发、新型纺织材料和新工艺应用研发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三大动力系统,这也是恒丰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苏建军表示,恒丰集团为了更加强化研发创新能力,建构了产学研组织体系,实现了创新项目企业化运作。据介绍,目前恒丰集团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恒丰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省级院士工作站各1个,通过产学研互动,吸引和聚集了大批纺织产业的技术研发顶尖人才,有效开展了技术和产品研发。

此外,恒丰集团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自身强大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和孵化联合能力,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了共同开发、和谐共生的关系,联动推进原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成果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互生倍增效应。“如今,恒丰集团通过融合上游原料供应商联合开发,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新产品研发力度,使新产品市场化的价值和速度得到了极速提升。”苏建军说,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恒丰集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系统,产品优势日趋明显。

值得一提的还有,由恒丰集团牵头,联合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山东恒丰新型纱线及面料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在充分发挥恒丰集团“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研发基地”优势的基础上,广泛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和产业研究机构,组建了新型纺织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运营平台,实现了引领新型纺织产业链条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人才先行,内生动力夯实发展基础

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让苏建军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才培育是恒丰集团构建新型战略、实现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恒丰集团多措并举培育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2017年,恒丰集团建立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恒丰商学院,目前建有总裁班、精英班、商学班和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商学管理的教育,培育出一批批复合型人才。

恒丰集团秉持“知人、用人、做人,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文化,提出了“生产了不起的产品,培育了不起的人才”的育人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为员工成长创造机会、提供舞台。

据悉,截至2019年12月,恒丰集团共培养管理人才800余人、技术人才2000余人、工人技师3000余人,内训师80余人,学历教育330多人,复合型人才300余人。其中,国家级荣誉获得者40余名,省级荣誉获得者60余名,地市级荣誉获得者100余名。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晓菲,十九大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李强,中纺劳动模范、中国纺织大工匠朱长松,全国技术能手于芸芸、山东省劳动模范李瑞瑞,都是集团技能人才的典范。为充分发挥这些劳模的带头效应,有利于更多技能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创造,恒丰集团还成立了王晓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李强劳模工作室和朱长松大工匠劳模创新工作室。

未来已来,纺织精品助力和谐共生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伴随着世界范围的大变局,纺织行业已经进入战略重构和创新蜕变的新发展阶段。苏建军认为,在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企业,也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及时更换“赛道”。

据苏建军介绍,为更好地提升产业的发展,恒丰集团近三年时间,专门成立了信息化中心,致力于“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目前,恒丰集团在数字集成、智能化、自动化方面进行了投入和改造,围绕系统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IT化这个原则,实现了生产在线检测管控、数字化系统管理、集成办公等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今后,恒丰集团还将结合新营销、新基建的推进,逐步实现营销工作的转型升级。

在“十四五”即将来临之际,苏建军表示:“恒丰集团要继续以新型纺织为根,创新发展思路,以人民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新需求为目标,深化内部改革,推进恒丰集团整体转型升级。”在产品研发方面,发挥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研发平台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在资本运作方面,稳步推进深化改革,做好企业顶层设计,实现“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战略目标,打造总部经济;在科技创新方面,联合山东省恒丰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扩展植物染项目,打造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新产业链;在新商业模式方面,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利用新零售销售模式,提升终端产品影响力,树立恒丰品牌;在企业发展方面,利用管理、技术、人员等资源优势,扩大外部合作,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企业发展。

纺织是民生与文明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纺织已经与时尚、健康紧密相连,甚至与航空航天航海紧密相关。苏建军表示,恒丰集团的哲学是“和谐之中,一切皆有可能!”新型纺织产业的发展必定通过科技创新,让纺织品更加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在美好生活的未来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为此,恒丰集团将继续致力于新型纺织产业的研发生产,用开放共赢的胸怀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合作,用健康、时尚、环保、功能性纺织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健康生活需求。

猜你喜欢

恒丰建军纺织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古建军
无论等多久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吴建军、吴雨桐作品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恒丰银行中部地区首家分行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