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逐梦想的孩子和家长们

2020-11-28

风采童装 2020年5期
关键词:妈妈孩子

亚历山大·多巴的梦想故事以海洋作为起点,最后发现了更辽阔的心境和不畏未来的勇气。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可能共享着这样一处梦想终点,在那里我们获得自由、成就与快乐。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与梦想的互动关系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而孩子与家长们如何追求梦想。更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代人、一家人的努力与成长。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可能永远地改变了世界、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内心,它可能让我们困惑、恐惧、悲伤,但也让我们更清楚一些事情,更坚定一些想法。因此,“为梦而活”好像就更有了探讨的必要。本期,我们特邀五组家庭,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述他们“为梦而活”的故事。

谷子:谷仓摄影机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两个孩子的爸爸。视自由为最高生活理念,在主理摄影工作室的同时,还玩起了订制花艺、手工皮具、机车改造等匠心业務,是不折不扣的自由跨界狂人。

说起来,决定开始玩野外露营是疫情给我们的礼物。

那段时间,孩子们不用上学,我工作室的节奏也没以前紧凑,想着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带他们实现野外露营的想法。

我一直喜欢户外露营,总感觉住酒店、民宿或者农家院限制太多了,而露营可以晚上看着星空入睡,早上被鸟语花香叫醒,这种感觉很上瘾。

我相信一开始孩子们对露营是没什么概念的,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换个地方玩耍。确实,也没什么必要向他们灌输什么大道理,他们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尽情体验就够了。如果说过程中需要他们帮忙的话,那他们的“任务”就是玩!

户外露营的任何工作在他们眼里应该都是可以玩起来的事情,也没必要告诉他们要做这个要做那个,他们体验过一次之后,下次自然就知道应该做什么了。有些事情他们能力有限做不到,大人可以适当帮一帮,但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参与感。我见过后来孩子向他的好朋友们分享露营的经历,那种自豪感让我这个老父亲都为之动容。

几年下来,我们几乎沿着太行山脉走了一圈,房山、保定、内蒙……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大自然是天然的教科书。孩子们能见到许多在大城市里见不到的动物,比如狐狸、鼹鼠、蛇、松鼠……当孩子们亲眼看见鼹鼠的脑袋一下这里一下那里地探出地面,全都兴奋得不行;夏天,我们还会自己做网去河边捞鱼,自己烧烤,孩子们喜欢到不愿意回家;他们还学会了很多的自然知识,了解了蚊子幼虫和成虫的区别,还知道了蚁虱是如何吃掉蚂蚁的……这样的自然教育是书本完全给不了孩子们的,发自内心的好奇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大自然也是很好的危机应对实战课。在户外露营这种开放的环境里,新鲜事物太多太多了,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有一次在大滩,晚上突降暴雨,直接把我们帐篷都掀翻了,我们大人忙着收帐篷,孩子们就忙着玩雨。这样的事情既是对大人的考验,也是对亲子关系的考验。因为大人的状态决定了孩子们的体验,大人害怕、急躁、愤怒的情绪就会成为孩子们的记忆,所以大人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露营的初心。

我相信童年的记忆是一辈子都无法被抹灭的,因此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带孩子们去户外,走进大自然,去大山里撒欢撒野。

而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学会了参与,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等待,也学会了生活。

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我理解中的爱的关系。

这样的成长,才是我理解中的自由成长。

Q:之前做的什么准备让你觉得帮到自己实现“为梦而活”的生活?

并没有刻意做什么准备,实质性的准备就是比如购置帐篷、餐椅等户外装备,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做这件事情的心的准备,为这个事情迈出第一步的动力,其次就是户外生存必需的动手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我们生下来就一直在准备了。

Q:回过头看,你觉得之前还有什么准备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吗?

觉得现在硬件和软件都在很好的状态,所以没什么准备不够的地方。实在要说,就是接下来想去东北森林里感受零下40度的大雪天,这样的话我的户外装备就需要升级了。

Q:在为梦而活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对自己谈不上满意不满意,它终究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

Q:“为梦而活”更多的是一种探险,但有了孩子之后其实很多人不敢再冒险了。你应该如何平衡自由与探险的关系?

其实我觉得带孩子野外露营并不算是探险,真正意义上的探险会有更多未知的部分。但咱们现在的生活基本是已知的,未知的部分很少,虽然有些人觉得危险,充满神秘色彩,但我觉得还好,就是我们和大自然的融合,其实没有危险,只要我们自己注意基本的安全问题,户外露营或自驾的危险都是可以预知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规避。

独立的人生像做陶 每块泥都不撒谎

许亚芸:

“允蕥集”工作室主理人。前媒体人,北京七年之后常居人理已逾八年,现为自山做陶人。

走出舒适区

如果硬要找个“为梦而活”的临界点,应该是11年前。

那时的北京雾霾很严重,恰逢我所在的部门来了位新领导,没过多久管理团队大换血,我就在这种职场风暴里首当其冲被迫离职。在此之前,我是某个时尚新媒体的主编,上班的地方是北京城最高档的写字楼,周遭的一切都光鲜繁华。虽然我拥有名牌包和奢侈品的数量都够不上圈内人标准,但也算有眼界、有不错的成绩和能力,也有猎头用年薪级的薪水诱惑过跳槽,但我一直忠诚于为此已经认真努力了很久的领域,也确实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的资历与成绩应该不会轻易被“动”。

事实证明,我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结局是我被迅速清除出场。身边的同事、上司、朋友全都一夕之间换了脸色,日常每天在茶水间一起吃饭聊天的HR成了冷若冰霜和我谈赔偿数额的人……如此一遭,虽然我并没有到崩溃的程度,但一下子着实对真实的人心人性有了地震量级的新认知。对于一个还不到30岁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居然如此轻易就完成了职场幻灭的人来说,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试试别的路?至少可以看看风景,想停的时候能自由停下来,想开多少速度可以自己做决定,想去哪里也可以自己定导航……做做真正有价值的事,不去仰赖一个组织一个规则,自己能独立操作而且能干到老死的事。

去哪里?不知道。

第一步,先离开。

第二步,不知道。

靠着之前工作N年的积蓄和见识,离开北京后并没着急再工作,先去游历了一番曾经想去的地方,去学习曾经想学的东西,交交朋友谈谈恋爱……这段经历很珍贵,收获很多,格局扩容也很多。

重新校准自身能力

重新将自己立起来的过程是缓慢但坚定的。

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感觉。就像新换了一条跑道,所有从前的所得都归零,没人认识你,自己是小人物,要从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建设。心态上的转换倒不算困难,但成就感层面的失落却需要做很多的心理工作。对自己能力的重新校准,无法以曾经所服务平台的光环为基准。

这个过程像极了做陶。手里的每一坨泥都不会撒谎,它的基点就是你自己的手,无所凭借,能成就它的只能靠你自己。从不成器的丑,到成器后的美;从待售的一个物品,到购买者手里使用之后的价值循环完成。从普通的水准到娴熟的手法,这中间是时间和努力一点点换来的,都是不虚不空的。真正独立之后,要克服的不再是外界的环境与人际关系,而只是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无知傲慢等等。

发现最佳合伙人

特别是后来生娃之后,要克服的内容还要加上生活中具体的柴米油盐,生娃带娃吃喝拉撒与夫妻关系平衡的具体琐碎。虽然它们就是生活本身,但质量巨大,有些时刻幸福,有些时刻痛苦,彼此交织,日日承担。庆幸的是,画家老公的思想与价值观都与自己同频,在独立做事、育儿甚至是创作上他都是理解支持的状态,而且带娃遛娃的家务事他也都尽力分担,算是我“独立”事业的最佳合伙人了。

很多人说有了孩子后不敢再“为梦而活”不能再冒险了,也能理解,但是一个真正认同“冒险”精神的父母,不会接受自己爱的人去走一条自己都不屑于走的路,父母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后代,都在以身作则地活。

很多妈妈其实也是在生了孩子之后慢慢坚定一要为自己而活。当然,为自己而活的概念不是指不负责任、不好好养孩子的那种自私,也不是不考虑柴米油盐只顾风花雪月的短期行为,而是此刻的路未来的路,即使孩子像一件很重的行李,也要带着一起走。即使一开始速度慢一点,但加过码的梦想也要一起实现。比如,我想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那就带着她一起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直到她可以独立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中可以降低速度,但不可以降低质量,这是我们平衡舍与得的方式。

Q:做决定的当下有过怎样的顾虑吗?

顾虑不多,其实“一无所有”之下并不是恐惧,而是某种坦然。就是内心真正下了决心后反而很安全。最难受的是你有想要的东西但无法下定决心去要的时候。跳出圈子的初始有时也难免会被旧规则影响,比如不再是每个月都有工资打到银行卡里,安全感去哪里找?比如无所事事时的个人慌张感,不再有一个组织去让你“归属”,也不再有社会身份上的光鲜认同感,这些最开始肯定都会有,但,走出门看看这个世界上不上班的人那么多,活得好好的人那么多,自己又不差,信心就会一点点再回来。而这种信心,与曾经在一个组织里或在一种身份里的时候不一样,这时候的信心就是全部来自于自身了。这种情况下独立之“独”之“立”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

Q:回过头看,之前还有什么准备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吗?没有,我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Q:之前做的什么准备让你觉得帮到自己实现“为梦而活”的生活?

对更有尊严的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不懈的喜爱,看过的很多书,产生过的很多疑问,缠绕灵魂痛苦过的问题,经历过的感情,接受过的质问,守住自己原则的能力……这些都是背后的推动力。还有,就是对这个世界更大维度的内容保有好奇心和学习的能力。

王远兮:

现年11岁,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师从山东艺术学院曹克恩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金爱平教授、王笑寒教授、王天阳教授,曾获2015年珠汀·凯撒堡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星海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起开始学习长笛,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长笛演奏家刘晔;2019年以优异成绩以考人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我有88个小伙伴

我的名字是老爸取的,他总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你得上下而求索。对于小小年纪的我来说,求索现在还没有结果,可是琴路漫漫,上上下下我倒是经历了不少!

我的妈妈是一名钢琴老师,好吧,她其实是一名非常严厉的钢琴老师,算上我,她已经有十个学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所以打小我就被寄予“厚望”,幼儿园开始就无奈进入了半天上学、半天练琴的疯狂模式,好朋友不再是洋娃娃和毛绒玩偶,而是换成了八十八个黑白分明的小伙伴。其实还好,这群小伙伴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无趣和枯燥,我总能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话题。老爸说,我十个月大的时候玩点读笔,点到小提琴的图片时会放一小段哀伤的旋律,我听了就会流泪抱住点读机安慰它,老爸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我会和音乐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想老爸说的是对的,我的理想就是和美妙的音乐为伴,现在钢琴和长笛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会告诉我,巴赫大叔像是一条条交织在一起的严谨的数学公式,肖邦老师张嘴就是一篇篇轩昂的唐诗宋词,而海顿爸爸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时不时地吓你一跳,可是我一直告诉我的乐器朋友,在我这里,音乐家们都是弟弟,我的音乐我做主,在我的音乐里我说了才算,不过,因为这个原因,我可是没少挨批。

Keep Trying!再坚持一下

果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让你摔跟头,6岁那年我拿到了珠江杯比赛的山东赛区第一名,可是到了广州的全国总决赛,我坚持不按比赛要求的曲目顺序演奏,结果可想而知,没有拿到名次,只得到了优胜奖,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灰心:在随后开始的北京求学过程中,几位教授的要求无比严格,回课总是被批到石化,有一条299练习曲几个月都过不去,好多次让我无所适从……这些都让我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这个时候,老爸送给我一枚小印章,上面写着Keep Trying,还画着一只目光坚定的射箭怪鸟,他说我应该像那个锁定目标的射手一样,一直努力向前,勇敢地坚持自己。虽然我觉得射箭的人里还是丘比特比较可爱一点,可是老爸的话我却不敢不听,他是一名专抓坏蛋的刑警,负责全市的命案和大要案,就他训我的时候那大嗓门儿,即便是晚年的贝多芬住在我们家楼下也能听得一清二楚。不过呢,每次他吼完,仔细想一想,他说的话都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的道理。就像每次我遇到挫折,想把钢琴砸了的时候,他总能找到理由先把我給修理一顿,等我的嚣张气焰下去,再像哈农指法练习一样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给我讲道理,我竟然也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坚持了下来。

现在我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完成了一年多的学习,紧张、充实而又快乐的每一天,让我慢慢体会到了老妈老爸的良苦用心,特别是跟随刘晔老师学习长笛以来,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音乐梦想。老爸常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曲子要一点一点地磨,Keep Trying,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音乐巨人。拜托,我的理想是成为刘老师那样的美女演奏家好不好,才不要成为像老爸那样的200斤的巨人!

养育孩子,不如被孩子养育

都说游戏是孩子的功课,对于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呢。生孩子之前,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自己就像只活在二维空间的蚂蚁,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的视野,对沿途的风景毫无感应的能力:生孩子之后,在一次次体力的透支与情感的起伏中三观被重塑,对生活、人生和生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当父母看似是自己在养育孩子,其实是自己在被孩子养育。是孩子,召唤出了我们新的自我,或者说让本来的自我苏醒了。

曾经那些看似重要的名声、地位、财富看起来更像是设置在人生早期的路障,如果一门心思为了得到它们,反而会在重要的人生路口迷失方向:而一旦我们能够像孩子一样,找到内在的游戏力和创造力,名声、地位、财富就会像Bonus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惊喜。

是生育孩子这件事告诉我,我们参与的应该是自

己的游戏,而不是世界的这场游戏。

开启妈妈专属的进化之旅

当然,并不是有了这样的醒觉,养孩子就能变得云淡风轻。相反,养育孩子的情感损耗并不会因此减少一分一毫,但恰恰是每一次的挑战与突破映照出我们真实的模样,也折射出我们内心工作的重点。

我常常在想,从我自己呱呱落地到我的孩子呱呱落地的这30多年间,我是如何一步步被父母、朋友、同学、工作、同事、文化塑造成了今天的模样呢?可能正是这种不自知造成了自我认知的盲点,而孩子的出现就像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会戳破大人的伪装。

曾经跟朋友感慨养孩子与拼事业的不同:以前上班考验的是做事的能力,而带娃考验的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育儿過程中夫妻间的争吵不睦、隔代育儿的权力之争、自我价值的重塑,甚至还有社会文化潜意识中对全职妈妈的轻视,每一个点看起来很轻,落在生活里却很重。我并不是说全职妈妈每个人都是

“82年生的金智英”,但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曾经是过“金智英”。

以上靠做事的能力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因为所有的事情看起来不过是养大一个孩子:只有带着解决问题的智慧,才能像妈妈一样运用到自己体内的女性特质资产,看到问题表象掩饰之下的旧有行为模式的障碍。

盛开:

前资深媒体人,现受训中的荣格心理分析师候选人。少年得志,历任杂志主编及运营总监等职,30岁辞职去异国他乡花光全部积蓄,却因缘际会立志投身严肃占星学,现养育四岁白羊座男孩的同时,从事占星咨询、心理分析及写作。(公众号:Miss_Ms_PM)

做自给自足的人生追梦人

心理分析界有个普遍的认知,就是重男轻女文化下长大的女孩都会过度发展她们的阳性特质,即追求社会地位、名利、成功、物质的能力,而常常忽略发展她们内在的女性特质。要知道,我们当今世界的社会文化,几乎都是父权文化。

不当妈妈,不当全职妈妈,我可能还需要花更久的时间才有机会看到自己女性特质发展的不足:而养育孩子这四年给我最好的礼物,是让我有了时间去慢慢发展自己的情绪体,去让自己内在的女性特质,即接纳、柔软、滋养他人也自我滋养的能力,去追上被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赞赏、所激励的阳性特质的发展步伐。

所以,日常生活里我毫不吝啬表达对孩子的感谢,经常对他说:“宝宝,谢谢你!”感谢他的出现,让我可以换个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的执迷,也坚定自己的价值与使命。“过往不恋,当下不杂。心无所着,物来顺应。”便是此刻最佳写照。

我相信,每个小孩的出现都是为了唤醒自己的父母,作为父母,也争取不要让他们等得太久,快点从世界的这场游戏中醒过来,在孩子的引领下,成为人生这场大梦的追梦人。

Q:哪一件事情促使你下定“为梦而活”的决心?

其实我一直是“为梦而活”、“为自己而活”的一个人,即使是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出发点也绝不是为了孩子,而是因为全职妈妈的生活看起来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想看看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Q:迄今为止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

孩子是个全新的能量体,他要生长,必然需要我们给予他食物和爱作为营养。但他同时也需要真实,特别是真实的父母。在成为真实的父母的过程中,我想我和我的先生也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成长,需要彼此付出更多的爱来克服困难。

Q:之前做的什么准备让你觉得有帮到自己实现“为梦而活”的生活?

应该是活在当下的能力吧。现实层面的话,全职妈妈意味着家庭收入的锐减,那之前所做的最大的准备当然是我像刘玉玲那样在辞职之前存了一笔“F**k U Money” (去你的基金),可以让自己有底气边带娃边旅游边进修。

Q:在为梦而活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悟到并坚定了两点与孩子互动的原则:一是让他懂得自己任何时候都有做选择的权利,二是无条件呵护培养他内在的力量感。

结婚十年。当妈八年。

此间种种,有巨大的喜悦,也有十足的崩溃,慢慢也琢磨出了一点相处的小诀窍。作为妻子和母亲,可能我们身上承担着太多的责任与使命,但是最终需要活出自己。

夫妻之道:你无法改变任何人

生宝宝之前,我记得和爱人最高频的争吵源于“今天吃什么?”

均不擅厨艺的两人经常流连于家附近的那条美食街。京川湘鲁粤,应有尽有,本是一件乐事,却也成了我们矛盾的来源:射手座的他喜欢尝鲜,希望每次去不同的餐馆试试新菜,而巨蟹座的我执着于一家湘菜馆的几款固定菜式,屡吃不厌。每一次的讨论,都以对方的满腹不解或者满腔怨言而告终,我极不理解在我已经确定哪家菜馆的什么菜好吃时,为何还要冒险去尝试大概率我不爱吃的新菜。而他更理解不了,就那几道湘菜,翻来覆去到底有什么好吃的?!

随着宝宝的出生,新手父母的慌乱以及诸多育儿琐事迅速掩盖了我们之前的矛盾,但是我心里知道,根本问题并未解决。而宝贝的成长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她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记得有一次大宝烦扰到了爸爸,爸爸脱口而出一句——“滚”。而这句口头禅曾多次引发我们的争吵,我极其讨厌这种表达方式,每次我都会质问他:“这是我的家,我为什么要滚,滚到哪里去?!”而他则觉得我上纲上线不可理喻而更加生气。

敏学:

80后二宝妈妈,企业职员。如同每个职场妈妈一样,渴望寻求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努力在负重前行的同时,经营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小岁月静好。

但是那天,大宝只是愣了一下,继而开怀大笑,“哈哈,我才不滚呢。”而爸爸也随之一笑,一场以前一触即发的战争消弭于无形。那一刻可以用“醍醐灌顶”形容我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执念和行为惯性,要想改变对方真的太难了,唯一破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而当自己的行为改变时,很可能就自然而然改变了对方。

而后我开始用心思考过往的矛盾种种,渐渐愈加发现:夫妻之间,没有对错,只有适应。要想改变对方,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可能很多人會用心地对待领导和同事,而把所谓最真实的自己和坏脾气留给了另一半,其实夫妻关系更需要用心经营,因为家是每个人灵魂的大后方、身体栖息的港湾,一个有爱而温暖的家庭将持续给人以稳定的滋养。

亲子关系:你最需要的是对自己负责

“这道题必须这样改!”我几乎是狂吼着说出这句话。

“我偏不,老师说让改我才改!”我家大宝同样怒发冲冠。

“那我再也不管你了!”撂下这句狠话后我摔门而出。

坐在沙发上仍感到心脏砰砰直跳,这时小宝朝我踉跄跑来,我马上抱住他,给出一个最大的微笑。

那一刻我一阵心惊,曾经何时,我和大宝也曾如此温情互动,那个曾经自豪于自己“温和而坚定”的“不吼不叫”的妈妈哪里去了?现在只剩下“快去刷牙”、“快去睡觉”、“怎么还不去写作业”、“这么简单的题竟然做错了”的催促与唠叨、怒火与战争。

始自何时,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家长的样子。

那一刻,我在想,终有一天,我们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去选择朋友,更没有可能去替她在职场征战。那我们到底能给孩子的是什么呢?也许,是教会她在面临问题时的态度,是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是一个温暖的童年底色。

想到这里.我推开大宝的房门,她依然气呼呼地不肯理我。

“妈妈想了一下,这道题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不按妈妈的想法也可以。”

她几乎是马上笑了,“妈妈,其实你说的也有道理。”

慢慢地,我学会控制自己不去催促孩子收拾书包,不主动去检查作业,除非她来求助。偶尔的分数波动也不再耿耿于怀。与其倾尽全力去打造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如先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留给自己,去健身,去工作,去整理一个整洁干净的家,都好过全身心地盯着她的作业与学习,否则一旦她出现一点成绩波动,就会触发那个导火索——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你还是这样?!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这一句话是隐藏在每一个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同事之间最深刻的矛盾根源,一旦宣之于口,都是对彼此最深的伤害。对方99%可能在想“我又没有让你这样做”,而自己则会因这句回复彻底崩溃。

其实,大可不必。

为自己而活,其实是对爱的人最大的馈赠。

猜你喜欢

妈妈孩子
孩子的画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