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2020-11-28肖承娟
肖承娟
摘 要:数学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并非仅仅是积累数学知识,学习生活常识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数学,并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的重任。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却受到诸多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限制,导致教学工作收效甚微,且难以深入推进。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更加优质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呢?接下来,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具有知识点抽象,且逻辑非常严谨的基本特点,而小学生主要依靠感性的、直观的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此导致学生想要快速、高效的消化并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非易事。鉴于此,教师需要及时的转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思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感性的教学内容,以此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信息技术具有“声光形色”四位一体的特点,能够非常有效的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数学教学工作的深入推进产生着强力的推进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更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并未真正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否拥有学习兴趣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站在学生发展的长期角度上重新审视这种教学方式,其中包藏的单调、死板等弊端会逐渐暴露,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会快速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够思路明确的把几何图形拆解为熟知的基础组成部分。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PPT等软件制作一套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操作课件,将课件中的各个几何图形拼成一个生动的卡通形象,如行走的小人、炊烟袅袅的小屋等,并制作简单的动画,让组合图形动起来。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顺利地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观察到组合图形的组成部分,动画的形式也能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之中投入更加充沛的精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生活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经常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鉴于此,教师想要更好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就需要抓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特征。为了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境。并通过合理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其中,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在情境之中设身处地的思考情境内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技能。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算方法,提升运算能力。在课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下载一段“商场购物”的视频,并制作课件,将各种商品的图片放到课件之中,并标注出相应的“价格”。在课堂上,教师播放视频,展示课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情境的创设,使情境更加真实。在情境中,学生们分别扮演消费者与售货员,尽可能合理的使用手中固定的预算,从而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并熟练的使用与价格相关的数量关系。不仅如此,在情境的影响下,学生也能初步萌生金钱意识,学会合理用钱,节约用钱,产生一定的德育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思维环境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教学习惯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三重影响,在课堂中往往会不自觉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将数学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处在完全被动的境地之中。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心理依赖会越来越严重,使学生“不会自主思考”的情况进一步恶化。鉴于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主思考的环境与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教具,同时准备好授课所需要的使用的课件。在课堂上,教师将实物圆形教具拆分为四、六、八等分的扇形,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厂房形。此后,向学生提问:“是不是扇形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呢?”同时,向学生展示课件,随着扇形的数量逐渐增加,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发现,这个近似长方形正在无限的接近长方形。接下来,教师再次提问:“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对应了圆形的哪些部分?”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一来,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集思广益的环境,学生便能够畅所欲言,进而更好的进行自主思维,促使自主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普教育
在当今的时代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与途径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鉴于此,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特点,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开展科普教育,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与教室空间中接受更多信息。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时。在课堂上,可以请学生尝试一笔画出一些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师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浏览“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之中“七桥问题”的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学会判断几何图形是否能够一笔画成的方法,进而反馈于课堂,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抓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之间的共通之处,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新招.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江西教育,2018,(36):77.
[2]喻天官红.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途径[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