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体适能培育探究
2020-11-28陆国珠
陆国珠
摘 要:开展少儿体适能教育,最终目的是养成孩子从小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活动渗透到生活并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而不是为了把体育锻炼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少儿;体适能;培育;探究
1引 言
随着学校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过去认为孩子长大了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已逐渐被抛弃,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因为少儿的身体、心理、适应等特点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并不适合在少儿中开展集中教学活动。因此,少儿体适能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的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不断普及,学龄儿童的人数比例逐年上涨,整个教育领域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高等教育體育类学生的招生人数有增无减,但是针对幼儿阶段教育的师范类毕业生供不应求。
2少儿体适能培育的特点研究
少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参与动力、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的意识和感觉,而不是为了一定要掌握动作和完成考试,培养兴趣爱好和体育精神才是主要目的。少儿阶段可以比作白纸一张,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顺其自然的养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因此,在这个阶段开展体育教学较为容易形成习惯性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3少儿体适能培育的策略研究
重视青少年体育这个方面,日本采取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特点是:从学校、社区、综合俱乐部等都具备了覆盖到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和空间的场所需要,而且家庭支持力度比较高,这也是日本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世界都排在前列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程设置。幼儿教育与体适能融合发展,应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为主,校外培训机构为辅。少儿体适能教育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且要保障课程实施的安全性。少儿处于一个好奇、简单、直接的状态,毫无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需要:教师确保学生个体的高度安全;教学场地设施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坚决避免出现尖锐物体、碎石、坑洼、油渍、梯井等安全隐患;针对适龄儿童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方法、器材、强度是否适合;教师需要提前引导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和预防撞伤、碰伤、摔伤等情况。
内容设计。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学习能力和潜力也不可忽视,这是不可忽略的天性。少儿体适能和常规体育课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少儿的身心发展实际需求为主,以娱乐、趣味、活动为主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不以学习动作和考核为目的。例如:将故事、道具、游戏、表演等融为一体的扮演角色活动,儿童既能积极参与、也能大胆表现自己、也得到了活动的目的。
政府扶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校园体适能的开展和普及并不理想,大多数孩子还是通过校外的培训机构来补充这一内容,这就类似于其他学科的校外辅导班,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一来增加了家长的时间、精力、经济方面的负担,二来也增加了孩子时间、空间、精力的负担。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成为社会一种负担,使家长和孩子都会产生抵触和反感。常规的体育课程和少儿体适能的教学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应用到少儿身上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专业的少儿体适能教师来完成,目前,我国的幼儿体育师资的培育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政府对幼儿园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这也导致大多数幼儿园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采购适合开展体适能课程所需的器材、设施、道具等教学硬件。
家庭参与。要引起家长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不能总是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或者把哪个运动项目学精作为主要目的,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目的,避免以专项学习为导向的参加或者重复选择学习内容。少儿的心理、生理、智力都处于一个成长和成熟的阶段,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会造成少儿的反感和抵触,这样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体育活动需要合作完成,因此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相应的体育互动,不仅给孩子造就了一个和谐的环境,也为孩子做出了一个积极的榜样,让孩子爱上体育。
参考文献
[1]冉建,徐明.港澳地区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研究及对大陆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92-93.
[2]董旭.四川省幼儿园体育师资需求和发展策略研究[J].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14-15.
[3]王云红,黄芳.中日幼儿园体育教育比较分析[J].今日科苑,2009:222-223.
[4]李俊梅,周庆波.学前体育与学校体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07).
[5]陈娜娜等.学前体育教育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
[6]吴炼.高校开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内江科技,2011(10).
[7]史瑞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职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体育论坛,2009(03).
[8]徐彩莫.体育教育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J].考试 周刊,2008(10):231.
[9]张智颖,王延奇.新世纪幼儿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07(0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