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真的好幸运
2020-11-28张树民
张树民
战国中期,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世。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撕破脸皮,你杀我戮,大行霸道。武力征服,掠夺地盘,是通行手段。动不动诸侯国就强强联手,弱肉强食,打群架,瓜分弱小诸侯国,残酷而冷血。整个神州,战火绵延,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就在此时,弱小的邹国,出了一位与孔子齐名的人物——亚圣孟子。孟子者,孟轲也。人逢乱世,乃大不幸。然而,对于孟轲来讲,却很幸运。乱世出英雄,乱世亦造就思想家,孟轲即为名满天下的“意见领袖”。
孟轲真的好幸运。生于乱世,长于乱世,周游列国,顽强推行自己的理想主张,至六十有二方罢。然遗憾的很,竟没有一个诸侯国采纳“仁政”“王道”的主张。原因很简单,一是孟轲的主张不合时宜,太超前,太大胆,“有价无市”;二是孟轲的主张,与诸侯争霸思想背道而驰,利益相悖。即便如此,孟轲所到之处,还是礼遇有加。即便呛了诸侯的肺管子,也无非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那态度大约是“您随便说,骂我也没关系,不过说说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孟轲高寿八十有四,而寿终正寝,汗毛未因意外少一根,更未因言而获罪,真的好幸运。
孟轲描绘了理想社会蓝图——天下统一,政治清平,君圣臣贤,礼法完善;君爱民,民拥君;民风清纯,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孟轲的理想社会,正是芸芸众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战国时候的现实反差强烈,属乌托邦无疑。孟轲坚持向诸侯君主鼓吹,君权乃“天与之”,而“天”即黎民百姓。所谓“天意”,要通过百姓的言行来体现,“天意”即民意也,“得民心者得天下”。还要求君主与民同忧,与民同乐。还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仿佛社会上的不仁不义,歪风邪气,根子全在“君”。我若为“君”,有人对我鼓噪这些,必然令其闭嘴,打入牢狱,咱气狭量窄,不爱听。然孟轲宣扬数十载,各诸侯莫不洗耳恭听,尽管这耳听,那耳冒,并不入心。大有“您想说啥就说啥,我该做啥就做啥”的味道,但仔细品品,还是觉得孟轲好幸运。
孟轲一身傲骨,藐视诸侯,觉得权贵没啥了不起。官位不过是“人爵”,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天爵”,高“人爵”一等,更值得世人尊敬。他主张,诸侯要珍视“三宝”,即人民、土地和仁政。农民有田种,拥有“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保护中小商人,反对奸商垄断,反对“市贾不贰”,凡事“以德服人”,若此,百姓当安居乐业,天下可太平。孟轲的“以民为本”,得罪了权贵和大商贾,却没人下黑手,能安然无恙,真是好幸运。
倘若孟轲活在明朝,那脑袋瓜子早搬家了。朱元璋读《孟子》,看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心里已生杀气;接着又读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禁勃然大怒:“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朱元璋恨孟轲恨得牙根儿疼,鼓吹什么“民贵君轻”“平等相待”,如此大逆不道,岂配称之圣人?于是乎,对孟轲下起狠手——把孟轲踢出孔庙,灭其塑像,撤销“配享资格”;将《孟子》一书进行阉割,一下砍去三分之一。这还不解气,放出狠话,这老家伙若活到现在,砍脑壳算是轻的!孟轲真的好幸运,偏偏未活在明朝,而是活在思想多元化的战国中期,那时没人打压不同声音。
要说这孟轲也的确胆儿肥,总有惊世骇俗的主张。齐宣王问他,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甚至臣子杀掉君王,这怎么解释?孟轲居然说,桀纣施暴政,暴虐百姓,尽失民心,称其“独夫”“民贼”并不为过,杀掉他也不叫“弑君”。甚至认为,君主屡次犯错误而不听劝谏,就可以“易其位”。这话句句诛心,令人听了觉得心惊肉跳,真揣测不出当年的诸侯是怎样容忍的。难怪朱元璋恨之入骨。然而,孟轲一辈子竟然未遭人害,真是幸運之至!
韩愈评价孟轲说:“孟氏之功不在禹下。”也就是说,孟轲对中国社会的贡献,不比大禹小。细细想来,孟轲的主张尽管在封建社会不合时宜,亦属于异类声音,但是,就如同高悬的镜鉴,时时提醒执政者应向以民为本之路靠近;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同声音的存在,并没坏处,只有顺民心合民意,才能走得安稳而长远。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大约与“言者有功,闻者受益”有很大关系。
总之,孟轲何以这般幸运,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