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

2020-11-28李灿荣王浩刘景华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必要性课程思政高校

李灿荣 王浩 刘景华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面对学科之间融合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不高、课程思政育人资源运用不足问题,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因此,通过用党的创新理论作指导、打造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坚持思政课核心地位、提升教师的意识与能力,以此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必要性;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他特别指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书记这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本质的规定要求,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和教育者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也是检验教育者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正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要求所有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主动肩负育人责任,种好“责任田”,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显性教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相结合,使课程思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场地。

2.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于激烈的变革期,着眼于未来,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教育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提高自身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而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行不通的。所以,高校实行课程思政,通过各课程之间的有效对接,既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中国与世界发展变化形势提供方法论指导,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各高校在教育部文件的指示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一些成效,然而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之间融合度不够

当前,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各自为阵,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有调查数据显示,65.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一般[2]。究其原因,专业课老师在思想方面对课程思政存在消极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要通过思政理论课传授,而他们只需要负责好各专业课的授课。此外,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又要推敲其隐含的思政资源,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教学难度。所以,高校应该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专业课为基本载体,打通各学科的交叉性,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贯通。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不高

首先,从高校思政理论课开设时间来看,大多高校的思政课开设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而大三、大四不再开设思政课,总书记所要求的“全过程”育人就难以实现。其次,思政理论课一大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与单一,授课内容缺乏生动性与吸引性,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再次,思政课所采取的大班教学形式造成学生“抬头率”、“出勤率”不高,而且人数过多使得师生互动较少,教师难以对个体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所以,从整体来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并不是很高。

3.课程思政育人资源运用不足

育人资源包含了教师资源、课程资源以及地方资源。在教师资源方面,各高校配备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数量是不足的,并没有达到中央文件所要求的1:350的师生比,再加上各高校追求博士化率,师资出现供不应求。在课程资源方面,课程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与人文价值,教师不仅要做到“授业”,更要“传道”,所以教师在授业的过程中,忽视了课程理念的宣传。在地方资源方面,地方资源赋予了思政教育的实践载体,如地方红色资源、名人民俗资源等,都可对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这一方面的资源是缺失的。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分析

1.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课程思政建设

理论指导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作指导。首先,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需要外界的刺激,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场域的影响下,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所以,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抓好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补足学生“精神之钙”。其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关青年群体健康成长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要营造一个和谐、友爱、向上的校园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创新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之情,增强爱国信念。再次,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素质教育。这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各专业领域要形成教育合力,使素質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打造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

课程思政特色专业群是探索思政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不同课程有不同特点,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也就不一样。对于文、史、哲类课程,教育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理论教条化”。对于经管类课程,要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培养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修养。对于理工类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公共基础类课程,开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系列课程,如借鉴上海大学开设的《大国方略》,上海师范大学的《闻到中国》等。

3.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思政课程这一核心地位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牢牢把握思政课这一核心地位,这既是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需要,又是为学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的需要。从高校办学方向看,国内外复杂的社会环境为高校意识形态带来诸多挑战,其中一大挑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如何应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青年群体历来是社会思潮争夺的目标,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正确引导,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敏感性与辨别性,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从人才培养层次看,要“抓好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基础。”[1]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特点,课程思政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依然离不开思政课这一核心课程,因此,要借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

4.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的“六个要”,同样也适用于其他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具体实施可通过加强教师职前、职初、职中培训,增强教师自觉树立德育意识的能力。其次,充分吸引各方面人才,如各高校的专家学者、社会先进人物、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等,组建一批可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讲团队,以此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不足状况。再次,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德育意识、育人能力作为教师职称评比、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此外,还可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精品课、优质课的研发,并给予更多的政策优势支持,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v.40;No.201、113-115

猜你喜欢

必要性课程思政高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