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实践途径
2020-11-28刘玲
刘玲
摘 要:社会心态是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新疆各族群众社会心态的变化,提出新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新疆;社会心理服务;实践途径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环节[1]。社会心态是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2]。良好的社會心态,能深入推进新疆社会治理,营造新疆社会和谐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新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加大反暴恐力度,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连续多年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心态日渐向好。但新疆同全国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调整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矛盾多发叠加,社会心态失衡且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点。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要全面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重、难度大。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新疆社会、民族、宗教、政治等各方面问题相互交织,导致新疆各族群众社会心态错综复杂,既影响新疆社会和谐稳定,也不利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在社会转型及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当前新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构建新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同体。
一、加强党委领导、部门分工协同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多元。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要建立自治区党委总抓,政府负责、政法卫健应急牵头,各部门(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信访、民族事务等部门)交流合作、信息共享,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结构清晰、职责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让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协调统一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制度平台
政府从顶层设计上注重安排共建体制部署、提供共治制度,支持共享机制,以此调动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因素[3]。
1.发挥智库作用,影响公共政策
自治区政法卫健应急部门牵头成立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专家组,研究社会心理对新疆的重要影响,发挥心理学和心理学专家在公共政策研究与咨询中的重要作用。
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从心理学及各分支学科研究新疆各族群众的心理,为新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方法、技术支持和指导。首先通过调研把握新疆各族群众心理需求及社会心态变化趋势。其次针对新疆多种文明交汇,多种宗教交融共存的现状,以民族、宗教工作作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突破口,从社会文化心理入手,以动态和整体的文化视角,研究现代化进程中,新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变迁给新疆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形成各民族共享的价值导向,提升新疆各族群众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第三,社会治理是情感治理,关注典型的社会情绪的特点和变化,比如因就业、扶贫或出现重大事件引发的恐慌、焦虑、浮躁等消极负向的社会情绪。尤其要重视在新疆因社会负向情绪的积累和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引发民族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发挥社会情感联结社会成员的团结功能,凝聚民心[4]。
2.完善运行机制,落实政策保障
在法律层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保障机制,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没有社会心理服务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可根据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编制科学的地方立法规划。在研究和把握新疆国民心态变化趋势时,完善运行机制,指导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升心理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为新疆社会稳定提供长效的支持机制。一是健全社会心态的监测、预警机制。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整个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对民众社会心态进行监测、分析,协调、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满足社会大多数甚至全体成员的需要和利益,提升民众对公共政策的满意度、信任度,使政策的推行成本得以降低、政策的社会效益能够放大、政策的获得感得到提升。二是建立专业的社会心理干预机制和机构,提高危机干预和疏导能力。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脱贫攻坚及一些重点工作,分门别类对领导干部、基层执法干部及社区干部;弱势群体,即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低龄犯罪青少年、脱贫人员以及重点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就业群体等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有效的心理干预,避免群众因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带来的不良心态,影响社会情绪,带来社会危机。尤其着重培育各民族群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鼓励重点人员重建信心、融入社会[5]。
3.健全服务机制,夯实服务平台
建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机制。如宣传政策发布、解释和引导机制,稳定民众的心理预期,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在平台建设上,主动加强社会成员的心理咨询,引导其将自身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借助各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人力资源部门,探索心理干预新疆范式。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心理咨询网络,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保障。除了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危机干预热线等电话热线,也可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建立双语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如互联网咨询平台,公众号等为民众提供危机介入和心理救援服务。
4.优化服务结构,提升专业水平
社会心理服务作为一种特别的公共服务,服务者既包括政府部门公检法司相关公务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社会组织相关人员等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关人群,也包括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即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各类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和培训的心理服务工作者。各类专业人才对应于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优化服务力量,制定不同人员的相关政策。对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各民族专业人才,借助援疆优势,联合高校及大型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构,如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泰能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加强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实地观摩等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如加强民语远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增强职业认同度,畅通职业发展渠道,从而提升各民族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参与社会心理建设的志愿者,基层党组织可将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志愿服务者、全科社工等纳入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之中。
5.借力社会组织,进行纵向衔接
社会组织进行优势互补,承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对上辅助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制约公共权力,对下疏导基层矛盾、调节社会关系。在治理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个体层面
社会要关注个体发展,推进个体心理建设,帮助个体调整心理状态、丰富心理营养,用正向积极的心理,提升个人的幸福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及形成良好人格。同时个体自身更需要借助当前党和政府在新疆创造的良好局面,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内生动力和察省能力,关照心理需求,提升认知水平,学会管理情绪,培育共享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人格,以个体的心理和谐稳定奠定家庭、社区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
以上即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为新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提供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卢俊、陈宇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J].红旗文稿,2019.24
[2]祝卓宏.从政策语境视角试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J].心理学通讯,2019.01.11-16
[3]金成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格局.人民网
[4]王俊秀.社会治理也是社会情感治理[J].领导文萃,2017.15
[5]贺培育.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19.01.22.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