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与长效机制

2020-11-28鲁华君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实事民生机制

摘 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日常吃、穿、住、用、行等切身利益问题,是政府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责任重大。浙江省各级人大从2017年开始推行了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度。“票决制”体现了党委决策、代表票决、政府执行以及公众参与,从原来“为民做主”转向“由民做主”,是一个改善、发展民生的制度典范。本文尝试对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长效机制进行剖析。

关键词:民生;实事;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讲:“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生涉及普通民众日常吃、穿、住、用、行等多个方面,是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现实利益。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政府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责任重大。浙江省各级人大从2017年开始推行的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度,就是一个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制度典范。

一、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理论意义

关于“民生”的相关解释,《辞海》表示就是“人民的生计”,充分的展现了民生思想和人本关怀。从古至今我国就经常将“民生”和“国计”放在一起,如宋代的知名学者程颐,其表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另外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也阐释了“民生”,所谓民生必须要对人民的物质利益进行满足,并且也要对人们的政治权利进行实现。若对于公民来说,民生可以看做是经济权利。民生具有动态发展和层次发展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民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满足人民利益的过程。人民利益是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等利益的结合体,当然现实中物质利益在民生建设中往往首先被关注,它们构成了民生的基本内涵。如今我国已经迈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更多民生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可以对人们生存发展的需要可以进行一定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对人民在各个方面的利益进行保障,比如政治、文化等权利,以提高民生绩效。

從2003年开始,“十方面民生实事”已成为浙江省内包括省、市、县(市、区)各级政府的“规定科目”,并规定了民情收集、民主决策、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监测考察等五项工作机制建设,而且它们相互之间是影响和关联的,只有这样民生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成效。2017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为了确保民生实事切实得到落实,在全省的市县乡三级积极推行了“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所谓“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征集由政府和人大共同提出,项目形成体现公益民生,项目确定由人大代表差额票决,项目实施由政府负责落实,并由人大代表合力助推,建设成果向人大代表报告的人大工作制度[1]”。该制度是以民生实事项目作为中心,通过政府和人大代表一起提出相关的实行项目,并且通过差额票决的方式确定到底要不要实行该项目,人大代表共同推动该项目的实施,并且将建设成果报告给人大代表的工作制度。换句话说,“以人民为中心”便是“为民办实事”的思想根源,而采用票决制度就是对该理念的更好优化,确保其能够持久稳定发展,也是真正办好了群众所需、所盼、所忧、所虑之事。

事实上办好民生实事需理解其内在的理论依据,一般可以从理论层面审视,办好民生实事、解决民生问题,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一起发展方面开始,加大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发挥国家各种政策的作用,进而实现促进民生发展的目标;另一种则是是从制度保障方面进行探讨,也就是如何通过发展和保障民主政治,从制度上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民众可以将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利,确保人民能够提高获得感、提升保障以及具有更大的幸福感等。

二、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实践价值

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积极转型,当基础性、生存性的民生诉求如衣、食、住、行等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到了社会转型的中后期,发展性和权利性民生诉求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这也体现了民生问题的发展性和历史性特征。当今中国的发展阶段而言,已到了社会转型的中高级阶段,权益型民生诉求成为主要目标。只有不断的把握社会中民情、民需以及民意才能真正的了解他们需要,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可以解决群众问题的有效政策措施。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政府在教育医疗、城市景观、交通工程、消防安全、保障就业等方面对民生需求的满足。

以某区为例,2019年由区人大全体代表票决产生了区政府10件民生实事项目,主要包括道路贯通、小区改造、饮水保障、公交优化、垃圾分类等,涉及医疗、生态、环境、就业、健康、出行等多个重要民生领域。为进一步合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发挥人大代表在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中的民主监督作用,区人大专门下发了《关于对2019年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开展专项监督的通知》,对监督的具体要求以及时间等都进行了明确,建立了代表监督小组,由区人大常委会各位主任带队、各个委办牵头、全体代表参与,落实一季一监督、半年一报告、一年一测评+听取审议报告、专题检查、代表视察等举措,共同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加快落地生效,切实解决了一批与群众需求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达到了预期目标,兑现了政府承诺,更好的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安全感得到提升。

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可以突显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政府每年都会在网站、媒体等途径向全体民众征集民生项目,扩大了人民群众对民生实事的参与和高度的关注;二是发挥地方人大和人大代表作用,充分的将意见表达出来,人大代表必须积极主动的做好“调研员”;三是在实施民生项目全过程中,推进票决公开、程序公开、预算公开,体现了社会的公正性;四是民生项目的实施绩效受到地方人大、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民主监督,特别是人大代表需要更加主动当好项目的“监督员”。另外,在人大代表大会期间由于票决制的存在,政治参与平台较有效,为代表活动建立了一个具有实质性的载体,并且很好的沟通了群众与政府,使得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认可大大提升。“票决制”履行的是党委决策、代表票决、政府执行以及公众参与的权利,将原来“政府为主唱戏”的形式大大进行了转变,切实实现了“党委管、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并且也真正转变了民生实事项目,从原来“为民做主”转向“由民做主”,使得决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得到提升,确保地方基层民主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长效机制

要做好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达到“政府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的效果,提升实事项目的实效,在项目的遴选、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要充分借助于各方的力量,互动共赢,在公共性(供应公共产品)、回应性(及时面对民众)、便利性(提供便捷服务)、经济性(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形成政府实事项目的长效机制。

1.加强制度保障

解决民生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各级政府的制度和职能创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各级地方政府的自主创新。想要实现民生实事项目必须转变原来的被动形式,形成主动形式,将全新的思想理念、技术以及手段等运用在政府治理系统的重新建设上,确保政府效率得到提升。在这一阶段,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尤为重要,一是要提升地方政府干部的民生意识,增强其将问题解决制度化的意愿和能力,针对问题找准症结,仔细做好分析研究,倒排时间挂图作战;二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民生政策时需要一种及时的、负责任的态度去回应和应对公众各种诉求的能力;三是要制定和实施推进地方创新的配套制度、政策,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创新提供自我强化的制度环境和营造为民办实事的政治生态,同时加上在人、财、物力上的保证,从而使民生实事项目顺畅运转、奖罚分明。

2.强化内部协调

地方政府不仅仅在于行使行政权,提供有效及时的公共服务更是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有效创新是地方政府民生实事的重中之重。在一个民事实事项目的链条之中,地方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如农村饮用水保障工程中,管道途径多个乡镇,涉及大量政策处理工作,需要沿线乡镇协调等。要进一步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强化分工职责、注重通力合作、加强统筹谋划,想要确保健全的考核机制能够实现,那么必须在考核考评中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具体状况纳入其中,充分调动相关单位积极性,加快民生实事项目完成进度。目前,地方政府关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创新主要是在民生、公益事业服务等具体工作,而关于如何更有效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民主监督的制度创新不足,特别是在公共服务责任追究制度、有效的财政支持制度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在社会公共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

3.优化细节管理

民生实事项目一般要求当年能够完成,也有部分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全面监督控制项目中工程的质量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如果完成了一些项目,那么必须将后续的配套工作或者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跟上。工程项目讲究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民生实事项目更是如此,要认真总结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存在的经验做法和问题不足,做好已完成项目的验收、交接、后续运营管理等工作,坚决杜绝实现建管脱节为问题,保证建管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一起,形成长久有效的管理。必须确保后续的监督管理能够得到强化,及时帮助解决后续运行中产生的系列问题如资金保障不到位、缺乏业务能力等,最低的目标便是项目的全寿命成本,形成长期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能够切实保证项目得到长期的效益,必须确保民生实事项目是可以经群众以及历史的考验的,形成真正的民心工程。

4.鼓励公民参与

地方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持续推进离不开社会自身的推动,而要想真正激活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社会动力,就必须增强民众进行利益表达的机能,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凝聚城乡居民有效参与基层民生治理的协同作用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居民切实的需求作为基础,真正实现民生得到改善,并且处于主体位置。政府应让多元利益主体也参与到这个民生决策中来,民生实事该实施哪些项目,并不应该有政府一方确定,应该结合区域内市民的意愿和公共精神进行确定,一起进行决策实现利益有效分配。政府在这一环节应畅通公民公共需求意愿表达渠道,公民也要调整观念,必须主动的参与进来,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将自己的建议也提出来,很好的融合居民“想要的”和政府“提供的”,并且通过民生建设发展民主,将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其中主要有监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注释:

[1]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鎮人大主席团,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人大,2018.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贺伟军.“票决制”的探索创新和实践价值[J].浙江人大,2018.17

[3]李瑶.地方政府实事项目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王智勇.提升政府实事项目实效的机制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10.9

[5]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人大主席团.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人大研究,2018.8

[6]周靖祥、彭国云.基层协同治理推进路径和生成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7]夏琼、罗颖.为民办实事的内涵及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8]水华.民主与民生:杭州民生实事的理论逻辑[N].杭州日报,2019.3.12

[9]王翌佳、林培妍.民生工程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缺失问题[J].工程研究,2018.6

[10]朱小玲.中国共产党论发展民主与改善民生的辩证统一[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1]王小锡.保障民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J].伦理学研究,2018.9

[12]刘金祥.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民主才有生命力[N].北京日报,2018.8.27

作者简介:

鲁华君(1977--),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党校高级讲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实事民生机制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群众办好实事
把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里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民生实事更有“温度”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