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2020-11-28史守剑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产力

史守剑

摘 要: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和以人民生态诉求为中心的生态民生观的集中表达,也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内蕴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和民生兼顾、人与自然协调的辩证思维,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应以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指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等。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产力;生态系统;自然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如经济发展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建设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等,这些拓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形成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现代生产力理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内蕴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和谐发展理念,资源、环境和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生态保护和民生建设相融合思想等,体现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所以说,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习近平敏锐洞察到了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弊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重大理论主张。显然,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生产力,它体现了生产力发展从掠夺自然资源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思维转型。

1.传统生产力理论以掠夺自然资源为要义

传统生产力理论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哲学依据,它更加重视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等,将生产力的定义表述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1]显然,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即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物质能力、科技能力、精神力量等。首先,传统生产力理论重视人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吹和膜拜人的主体性力量,将客观世界、自然环境等看作被动的、任人索取的对象。在传统生产力理论看来,在人类面前大自然是无言的“他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人类的摆布,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创造能力将大自然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其次,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大自然是上帝赐予人类的财富,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人类可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不用为自己的野蛮行为付出任何代价。传统生产力理论只看到了大自然的经济性、工具性、被动性等,主张人类以经济增长至上、物质利益最大化等理念开发自然,并对围湖造田、浪费资源、毁林开荒等破坏自然的行为大加赞赏。这种“零责任”、无顾忌的改造自然思想必然会放纵人类的行为,导致人类肆无忌惮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

2.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

在传统生产力理论指导下,人类疯狂地掠夺自然、破坏环境,导致垃圾围城、生态失衡、气候变暖、雾霾多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渐严重,也导致人与自然关系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應运而生,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就是生态生产力理念的集中表达。从理论渊源上看,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对以人类为中心、以掠夺自然为目的的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反思、批判和扬弃,也是以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内核的现代生产力理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包含以下内容:大自然是先于人类存在的自在自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外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等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物质家园”,我们不仅应当保护被人类破话的生态环境,还应当改善不利已人类生存的恶劣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承认人类的认知局限性、能力有限性等,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性、稀缺性、能动性等,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而使人类的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等拥有了更多的人道主义色彩。显然,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不仅推动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当代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所以应当以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绿色经济发展等,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二、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习近平指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等发展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对工业文明理念的扬弃,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所以应当以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赢发展。

1.传统生产力理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科技水平、认知能力、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人们将大自然看多至高无上、孕育万物的存在,完全屈服于大自然的“淫威”之下。在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实践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类不再敬畏大自然,而将大自然看作上帝赐予人类的财富,肆意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在传统生产力理论下,人们多从直观的、感性的、主观、局部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不能深刻把握自然生态系统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和深层规律,比如人们往往只看到土地、森林、河流、矿产等自然资源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未看到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等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人们只重视大自然的客观性、自然性、被动性,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资源视为自然环境,反而忽视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直接影响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从而产生了重视自然资源、忽视生态环境的错误认知。[2]

2.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大自然不过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大自然的存在价值就是被人类所开发和利用、满足人类的需要等。这些意味着人类不用对生态系统负任何道德责任,不必为破坏生态环境、掠夺生态资源而感到内疚和不安。在这种片面的生产力理论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渐严峻,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深刻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意义,并就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比如2004年胡锦涛在江苏考察时就指出,生态环境建设是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前提;2013年习近平在考察中指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充分说明国家领导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3]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价值目标的生态文明观,它不仅包括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还包括人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认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都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说明生态环境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比自然资源更具有价值,比如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孕育更多的森林、草原、河流、新鲜空气等自然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生产资料;能够更好地接纳和消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等。习近平指出,与自然资源相比,生态环境是间接的隐性的,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所以应当以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4]

三、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以人民生态诉求中心的生态民生观

传统生产力理论只是从能力维度审视生产力的本质,将生产力视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反而忽视了生产力的价值维度。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从民生建设审视生产力发展问题,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转型。

1.传统生产力理论以发展生产为中心

生产力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价值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民生问题的内容、形式等并不相同,比如在经济非常落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传统社会中,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经济发达、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中,民生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不一样的。传统生产力理论片面地认为,自然只是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良好的生态环境上自发生成的,保护自然并非人类必须承担的义务,人类没有必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付出太多代价。不可否认,传统生产力理论在经济落后、生产能力有限的传统社会中有较大的可行性,因为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物质匮乏问题,亟需在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生产资料,同时人类的实践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非常有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总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无视”往往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

2.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以生态民生为中心

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国都面临着物质资料匮乏、温饱问题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所以党和政府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生产总值、解决物质匮乏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基本国策,实现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但我国也为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付出了生态环境代价,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等。当前我国许多区域都面临着生态环境超载、生态系统紊乱、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国家将生态权利、生态利益视为民生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回应民众对生态民生的深度关切,将“生态环境就是生產力”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建设的融合发展。习近平就提出,环境就是民生,生态环境保护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关乎民生人民福祉的重要问题。所以应当坚持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还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民生建设的价值诉求,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经济转型等方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生产力和生态民生。[5]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扬弃,也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所以应以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思想指导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建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徐水华、陈璇.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多维解读[J].求实,2014(11)

[3]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经济,2013(6)

[4]张磊.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兼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2018(4)

[5]马欣、刘建涛.中国共产党环境生产力思想发展过程论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猜你喜欢

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产力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方法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对提升乡村文明旅游活动的研究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