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洛克认识论的继承与超越
2020-11-28王天娇
摘 要:以洛克为首的唯物经验派不但对唯物主义哲学与18世纪法国掀起的启蒙运动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更对当代的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欧洲近代哲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在整个哲学领域当中都无异于一次轰动,其建立不但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延续与发展,更是对全世界哲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所有有意义的思想的梳理、升华的过程。所以在近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也有洛克的唯物经验主义思想。本文是以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为线索,分析梳理马克思认识论对洛克认识论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洛克;认识论;主体能动性
一、洛克认识论主体能动性思想
洛克在对个体的认识能力的思考重点集中于对认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的讨论。洛克全面认可了主体能力的关键作用,承认主体力量的意义是洛克认识论的重要基础。洛克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论,并论证认识来源于经验。洛克认为“凡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我们的一切知识建立于经验,来源于经验。”同时也以亚里士多德“蜡块说”为前提指出了“白板说”,也就是一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非常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一样。必须要经过经验的积累才逐渐形成个人观念,一个人的经验是他观念的唯一源头。洛克提出的“白板说”并不是抛弃了个体的主体机能的内涵,洛克是非常肯定认识人的主体能力能够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洛克认为,人的经验能力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开篇中就隐约地指出人类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洛克将理解问题提升为哲学的核心问题,认为“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心灵中最崇高的一种官能。”而且,在探讨人类的知识时,“应先考虑自己的能力,而且看看什么物象是他们所不能解决的。”在此暗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界限的。他的哲学进路与后来的康德是一致的。洛克还将理解比喻成了人的双眼。人在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的同时,更是把其自身看作了分析的目标,观察自身和世间万物的关联,探寻人类个体的运动规律。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世界的本质。这说明洛克早已深深地认识到合理的认识主体能够让我们更加正确的的认识和分析客体,承认人的主体能动性是正确理解世界的关键基础。
在洛克看来,个体实际上是经由主体感知外界物质而导致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的展现,主体的感知和经验则来源于人内心当中较为直观的与复杂的观念。洛克认为,人类是依靠主体的能力得到了外界物质和内心的简单观念,最终建立了复杂的观念。简单的观念来自于心灵通过对外界物质的直接感受或反思得到的经验与体会。洛克认为:“要明白了解我们知识的本质、方式和限度,则我们应当在自己的观念方面,仔细注意一件事,就是说,有的观念是简单的,有的观念是复杂的。”[1]
洛克还指出,简单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本要素,有了简单观念,人的内心就有能力建立起復杂的观念系统。他说:“理智一旦储备了这些简单观念,它就能够重复它们,把它们加以比较,甚至于可以用几乎无限多的花样联结它们,因而能够任意制造新的复杂观念。”[2]洛克认为,人们常说的复杂观念,实际上就是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他写道:“由若干简单观念结合而成的观念,我就称之为复杂观念——例如美、感激、人、军队、宇宙等等。”[3]在洛克看来,人们通过自己的内心拥有了三种能力,也就是抽象、对比与重组的主动能力,进而有能力运用简单的观念组成诸多复杂观念。其一,依靠重组作用,能够产生有关切实存在的物质的实体观念或物体特征的样态观念;其二,依靠对比作用,将两个观念进行对比、观察却并不会把它们融入到一起,进而产生有关两个事物关联的观念;其三,依靠抽象作用,最终得到概括性的观念。所有的复杂观念都可以被概括到上述观念中。
而观念的获取的基础是两种主体能力,也就是人对内心的反思能力与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举例来说,主体对外界物质的感知通过感官展现,最终结果是苦辣酸甜等。有关内心的反思能力则展现为崇拜、信仰等。外界物质和人的主体能力之间的认识、被认识关系,促进人们得到更加正确的简单观念。洛克指出,复杂观念是诸多简单观念互相影响的成果,且复杂观念常常与主体的复杂能力共同出现。经验基于简单观念建立了复杂的观念,促进个体拥有更强的能动性,也让内心活动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但外界物质对人类个体能力的刺激并非都可以得到个体的反馈,过程当中还涉及到诸多客观因素的作用。假如外部事物不能刺激主体的感官,或未能引发主体能力的关注,那么主体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简单观念。所以,主体对外界物质的能动性是有选择性的,全面的了解主体和外界物质的能力与关系,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知物质的影响,进而发挥内心的主体能动性。
洛克在有关主体能动性思想这一问题上指出,主体在受到外界因素和自己内心的复杂观念的协同影响下形成自我观念的过程当中,还表现出论证、推断、直觉的能力。直觉也即未经过研究、解析直观感受外界物质的能力,例如红玫瑰在颜色鲜艳的同时往往都带有花朵的芳香,经过主体的视觉与嗅觉我们感受到了红玫瑰的基本特性,这就叫直觉。推断能力的前提是直觉能力,且感知到诸多有关外界物质的本质特性的简单观念,在主体能动性的推动之下让诸多简单的观念转化成复杂的观念与内心直觉相作用协同得到新结论的能力。在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感知能力互相影响的过程被叫做论证。所以,个体的感知会被外界物质所影响,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将个体得到的观念在内心进行关联,经过内心的判断得到新的简单观念,洛克把这个过程叫做反省。
二、马克思对洛克主体能动性思想的继承
首先,马克思继承了洛克关于认识的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思想,以及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也深刻意识到了主体在认识这一行为当中的重要意义。能懂得主体是认识的基本前提,且存在于认识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关系到认识的方方面面,重点集中于概念的产生和形成上。马克思继承了洛克的认识论思想,将认识过程分成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互有不同,又有一定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联。展现为下述几个特点: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只有通过具体事实才能够发现物质的本质,才可以产生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必然不会有理性认识。坚持此观点,也就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支持了唯物论。感性认识需要逐渐过渡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单纯的对物质外部特点的展现。认识的最终目标是利用感性认识,发觉物质的本质与基本规律。坚持了这一点,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是用概念、判断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 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成分,理性认识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在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4]
三、马克思对洛克认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具体阐释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涵盖了实践能动性与意识能动性两个类别。意识能动性一般被反映于思想中,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经过自身的思考和判断去认识、掌握世界的基本规律。简单的将主观能动性视作意识能动性并不合理,意识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之一。人是主观能动的切实存在的物体,表现出思考的能力,人类有能力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动物无法认识的、无法理解的世界规则,能够将大自然当中的一切变化融入到认识范畴中。经历过无数次的理性与感性的发展之后,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将抛弃物质最表面的特点进而把握住一切物质最为本质的特性与规律。意识能动性的作用是协助人类掌握物质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特点,便于人类对世界上的物质进行推断,重点体现在思想上。若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作是单纯的意识能动性,那么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将只是思想上的变化,会变成被思想玩弄的事物。
相比洛克的认识论马克思的主体能动性更加侧重于现实性与实践性。也即人类的主观性并非只是描绘或是记忆的主观性或是实践的、创造的、能动的历史事实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在马克思看来,主客之间的联系是存在自身的一类辩证变化过程的体现,是和主客分离出去的别的对象性关联。这样的对象性关联是在一类主客体不停的互相影响的过程當中产生的、应该站在主体的角度上,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上进行反思的事实关联。人是能动的人之主题,从认识发生时就将所有的外物纳入到了自身的认识范畴当中,之后对外物产生了能动的反馈。在反馈过程当中,人并不是像白板或是蜡块一样只能被动的感受外界对自己的刺激,人利用自己拥有的思考能力不停的对外部物质进行深入的反思,历经理性与感性的双重作用,得到了物质的本原属性。物质的本原和主体的认识能力在此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完美的互动与统一。不仅如此,理性认识并非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作为认识主体,一定要将理性的认识展现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实践当中证明理性认识的正确性。人经过认识过程不停的发现客观物质的实质,在意识到物质的本原之后经过实践对客体进行改造。人的客体身上展现自我能动性与意志的过程也就是改造客体的过程。“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主体和客体两者的区别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客体永远不会自动的遵从主体的需求与想法。面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并未抽象的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客体融入到主体的认识当中,而是另辟蹊径,以实践为前提完成了主体和客体的最终统一。正是因为其理论前提为实践,自我认识与物质之间不断互相印证、影响,最终让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趋于统一、共同发生变化。马克思处理问题的办法并非简单的忽视主体和客体的区别,而是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在其理论当中,客体的内在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协作,最终建立起了全新的世界。
洛克认识论的主观能动性观点,并未涉及到重要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马克思与洛克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此。马克思不但让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征为观念的能动性,更让主体和客体的实际也就是实践的能动性达到统一。因此,马克思的主观能动性理念不单展现在对观念的否认和批评上,更展现在对社会历史实际的否认和批评上。无论是以往的哲学观念简单的自然本能实践还是细致的思想活动都无法和马克思提出的实际的物质生产实践相比较。在马克思看来,实际存在的人的活动展现也就是物质实践并不是特立独行的、与外界不相关的,物质基础以及外界实际是物质实践最为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支撑。同时,物质实践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的、笨拙的,这是由于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思考和认识物质规律的能力。物质实践让客观世界和认识主体之间不停地互相影响、印证,更赐予了物质实践最为重要的任务,也就是对历史实际展开批评与改进。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和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起来之后,物质实践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再困难。这样的交流并不是在思想上的概念,更不是自然概念上的观察,这样的交流的深入体现就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完成了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对主观能动性的解释是马克思世界观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其主观能动性思想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脚踏实地投入到物质实践活动当中,要不停的打破原有的社会历史对人的限制,要努力追求真正的自由。
四、结语
洛克有关人的内心由简单概念产生复杂概念的理念,已经关系到或者最少涵盖了从感性认识怎样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问题。洛克提及的通过组合、比较所得到的观念,尤其是经过抽象获取到的一般概念,本质上讲已经属于认识范畴内的概念。但洛克形而上学的思想办法让洛克将理性的观念看成知识将感性认识进行强硬的解构、融合、对比产生的,并未真正解释感性认识怎样演变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洛克只是解释了人们对理性认识的掌握是从浅薄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而马克思在洛克有关认识的主体能动性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思想。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人们的认识问题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洛克的认识论观点没有把握到实践是将主体、客体相连的中介,更是认识的前提,马克思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实践的层面理解事物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必须要在实践过程中客体才真正变成了主体的认识目标,同时主体的能动能力又是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反复实践中,即不断提高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又逐渐克服主体在认识中的局限性,求得认识的日益完善和知识状况的改进。
马克思以现实为支撑,站在主体、客体统一的角度上解释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为支撑证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实际作用,进而彻底改变了洛克认识论理念当中存在的不足与落后之处。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观能动性理念表现出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以及其与其它哲学思想相比的先进性所在。
注释:
[1]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4
[2]洛克.人类理解论[A].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369
[3]洛克.人类理解论[A].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381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9
作者简介:
王天娇(1996--)女,汉族,河北徐水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