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该不该下架?问题没那么简单
2020-11-28杨鑫宇
杨鑫宇
近日,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新一轮抵制和反思种族歧视与社会偏见的社会运动在美国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加入其中。美国视频平台HBO Max响应表示:将暂时下架1939年上映的经典电影《乱世佳人》,为其专门制作批判性的注释,之后再将其重新上架。
这一决定随即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社会讨论,也在远隔万里的大洋彼岸吸引了中国网民的注意。一时间,“应当如何看待经典文艺作品中的过时观念”的问题,脱离了文艺批评领域,变成了备受关注的公共议题。
电影《乱世佳人》曾经创下美国影史票房纪录,在其上映的年代,一度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然而,倘若以现代视角对其加以审视,其中出现的南方奴隶主形象确实过于高大,黑人形象也确实不堪。对美国南方“旧秩序”(即奴隶制度)有意无意的美化和对黑奴的无理贬低几乎贯穿影片始终。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电影受到今人的批判,并不令人意外。
然而,在那些为这部影片“辩护”的人看来,这些过时的观念与偏见虽然并不正确,却是作品所处时代社会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对特定时代的真实还原。对这些问题过度苛责,就脱离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因此他们才不赞同对经典作品“事后追责”。
事实上,不仅是《乱世佳人》,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著都在不同方面存在一些现代意义上的“价值观问题”。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便因为美化暴力、粗俗嗜血的内容备受诟病。《聊斋志异》中的怪力乱神等,同样不时受到社会批判。
对待这些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当然不能只把名著“一禁了之”,而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必要的引导。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读者很有可能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阅读体验投射到现实空间。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阅读《乱世佳人》时,从未接触过任何黑人,因此他在前往美国留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把自己在书中读到的负面形象,代入到真实的美国黑人身上。对于这种影响的担忧,绝不是纯粹的杞人忧天。
为此,我们固然不应以过于简单粗暴的态度,否定经典作品的思想价值,但同时也应跟随社会观念的发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给少不更事的读者提供足够的提示。
如今,HBO Max要对《乱世佳人》进行注释,旁人不论是否赞成,不妨对结果拭目以待。这有望成为一个“社會实验”,让我们能够探索对待经典作品的更好的方式。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