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深入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思考和建议
2020-11-28王正坤刘岩邓宏斌候玉婧
王正坤 刘岩 邓宏斌 候玉婧
张掖是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中央即发布《十月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以解决战略靠背问题,四方面军21800人陆续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但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宁夏战役计划被迫取消,渡河部队于11月11日组成西路军西征,转战河西走廊,到1937年4月底余部进疆,在甘肃境内的活动共半年时间。张掖是西路军征战时间最长、牺牲人数最多、战史最为悲壮的地区,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境内有较高价值的革命遗址遗迹46处,红色纪念馆6家,保存有馆藏革命文物2000多件,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雄厚基础。这是张掖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新时代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张掖市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全市红色文化旅游工作取得了新成效。2019年,全市红色文化旅游接待人数共计300万人次,同比增长36%。但与丰富的资源状况相比,与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有四點:一是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投入不足。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滞后和陈旧破损,实用性下降,利用率不高;有些红色景区(景点)虽然年接待量达到几万人次,但是文旅收入却几乎为零,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缺乏造血能力。二是红色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加强。宣传载体和宣传方式单一,局限性较大,宣传效果不够明显,对游客的吸引程度不强,影响了文化旅游客源市场的深度拓展。目前开发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对红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包装,还停留在遗址遗迹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红色资源底蕴内涵挖掘不够,没有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更加专业化的方式来展示高尚的精神内涵,没有将革命精神以生活的形式、旅游的形态表达出来。三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度不够。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单调,同质化倾向严重,几乎清一色的由纪念碑、陵墓与纪念馆组成,观光内容多为静态、文物的陈列与展示,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低层次开发,产业化运作水平比较低。红色文化缺少创意,吸取精华不够,植入到教育、体验产业的深度不够。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基本没有体验性设施和项目,游客停留时间较短,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影响到了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四是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储备开发不足。现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培训,人才培养不足,懂规划、开发、建设的人才不足,经营管理人才不足,搞策划宣传促销的人才不足,知识面广、表达准确生动的导游讲解人才培养不足。张掖市现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讲解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大,不能满足日常讲解需求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他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利用和发扬好红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思想指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力量,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再上新台阶,为张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坚持统筹指导,加大红色文旅资源保护力度
张掖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坚持和贯彻相关法规或文件精神,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下,科学规划,严格程序,及时维护与整治,严禁红色文物毁损甚至破坏性开采。要以河西地区革命战争史为指引,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和红色历史珍贵史料、文物、图片的征集,成系统、成体系的掌握全市红色文化资源。要探索成立张掖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专门机构,负责对全市各县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统一普查登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修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修缮,逐步完善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对分布在镇、村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要注重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项目,及时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遗迹或建筑,可采取原地树立标志或碑刻的方式作为纪念。
二、实施重点项目,完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通过项目建设调整红色旅游产业结构、拉动红色旅游投资,实现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多元循环发展。按照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重点实施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红西路军战场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能力;实施高台县红色文化小镇、红西路军主题公园、焉支山-军马场文化产业基地和艾黎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项目,加速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红色旅游+”效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策划包装一批红色文旅融合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增强红色文旅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同时,加大红色文旅项目申报国家和省级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省级文物保护资金的争取力度。将“厕所革命”延伸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实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加快红色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开通主要景区交通专线。
三、实施“红色+”战略,推出多元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提升“红色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红色+绿色”、“红色+非遗”、“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会展”、“红色+户外”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涵盖全境集红色传承、教育培训、观光旅游、深度体验为一体的经典旅游线路。比如:开发高台县红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县红色记忆-像章纪念馆-红军营-肃南县石窝会议纪念馆-高金城纪念馆-龙渠乡革命战斗遗址-山丹县艾黎纪念馆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天两晚红色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山丹军马场-焉支山-艾黎纪念馆-大佛寺景区-高金城纪念馆-公航旅汽车自驾游基地-芦水湾旅游景区-七彩丹霞-汪家墩战斗遗址-临泽县梨园口战役纪念馆-高台县红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大湖湾四天三晚复合型红色旅游线路产品。
四、加强顶层设计,聚集红色文化整体效应
张掖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甚至在一定地域之内,也同样有分散的特点。如果各自为政进行开发,势必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产生一些恶性竞争。因此,市县区应当主动联合,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分层次、有特色地进行建设,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做到一地一品、相互衔接。要依托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真正实现全域红色文化开发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得,推进张掖红色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五、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红色旅游服务质量
把旅游教育培训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将红色旅游培训纳入全市文化旅游培训年度计划并作为重要内容,积极选派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讲解员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地观摩学习。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为重点,采取集中办班、现场示范、赴外考察和举办导游(讲解员)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加强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着力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塑造规范专业、热情主动的红色旅游服务形象,进一步加强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旅行社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六、延伸产业链,促进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西汉时设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张掖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的同时,还应注意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资源相配套,延伸链条,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就目前来看,张掖以黑河湿地为主的“生态文化”,以大佛寺为主的“佛教文化”,以祁连山黑河为主的“山水文化”,以裕固族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开发得比较好,但是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开发相对滞后。因此,要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佛教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统筹融合,做到红、绿、古、俗等多种类型的结合,综合开发,既有利于传播红色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文化转变为经济发展资源。通过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形成资源优势,把张掖打造成为河西走廊的红色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