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卓事件”之后,愿每一个考生都不被辜负
2020-11-28王言虎
王言虎
6月12日,歌手仝卓高考身份造假事件有了调查结果。山西省教育厅发布通报,宣布2013年仝卓高考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同时,临汾市纪委监委也发布调查通报,仝卓的继父仝天峰,以及临汾市教育党组书记等14人,因嚴重违反组织纪律被处分。此外,中央戏剧学院通报称,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依法撤销其取得的毕业证书。
就在这两天,另一起高考舞弊事件也被广泛讨论。山东冠县农家女陈秋媛在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时,发现了自己16年前被人顶替上大学的秘密,多年来,她对此一无所知。为此,这个命运已然被改变的农家女走上了维权之路。
一个仝卓,一个陈秋媛,他们同样经历了高考不公平事件,但因为两人身世、背景不同,他们站在了“不公平”的两端,一个成了破坏规则的受益者,另一个则沦为了不公的牺牲品。这样的两起新闻同时出现在眼前,让人五味杂陈,不知伊于胡底。
规则自有其力量,一切违法乱纪、破坏公平的行为,都在暗中标定了价格。仝卓及一干人的下场告诉人们,谁利用规则制造不公,规则也会让谁付出代价。而经陈秋媛举报,当年的顶替者被停职,当地也已介入调查。
高考现在仍然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仝卓事件”只是事后惩戒,一些影响、损失注定无法挽回。就像有人发问:“被仝卓挤掉的孩子还好吗?”这是个让人心痛的追问,也是在叩问相关部门:应该如何避免下一次的不公?
从临汾市纪委监委对仝卓身份造假调查结果来看,在教育、户籍、学校等部门,在转学、报名、录取等环节,都存在身份信息审核漏洞。另外,仝卓的继父仝天峰不过一处级干部,却能跨部门甚至跨省份调动各种资源为其子修改身份,这种权力的能量让人忧惧……
凡此种种,都是涉及各种高考舞弊的根本性命题。
在规则越来越被认同的时代,高考公平应该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制度性的补缺,应该将监督关口前移、下沉,让每个环节依法而不是依关系行事,让高考制度像大理石一样坚硬。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考公平,每一个考生才能不被辜负。
(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