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号名字玩“谐音梗”,亲民接地气
2020-11-28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所在地区的政府办事平台的“大名”,引发网友纷纷跟帖。
比如,湖南的政府服务号叫“新湘事成”,广东叫“粤省事”,安徽叫“皖事通”,江西叫“赣服通”,广西叫“壮掌柜”……
这其中,最多的是“办”系列,浙江叫“浙里办”,河北叫“冀时办”,湖北叫“鄂汇办”,重庆叫“渝快办”,天津叫“津心办”,贵阳有“贵人服务”,开封有“汴捷办”,深圳有“深i您”。
还有些政务号名字,既融入了当地简称,也体现了公共服务应有的宗旨,如上海的“随申办”,意即“随身办”;河南的“豫事办”,遇到事情就办;郑州的“郑好办”,正好办了,而且真好办;吉林的“吉事办”,及时办……
这些政务号名字玩起“谐音梗”,都有着良好寓意,在舆论场收获了很正向的反馈。
诚于中而形于外。数字政务对接的更多是年轻群体,“脱俗”的名称,是重视用户思维和善用互联网思维的体现,是与时俱进,让人看到各地政府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体现出的诚意。
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商品、各种优质内容要获得关注,需要懂用户思维,懂得营销,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政府办事平台。
通过务实的互联网服务,让更多有需要的民众使用政府办事平台,才能让政府办事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民。
此前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赶时髦,纷纷开通政务微博、政府官網、政府APP等,结果却变成了一阵风,沦为了“僵尸网站”。鉴于此,这些政务号需要将这些“谐音梗”的美好寓意落实到行动中,切实提升在线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既让这些政务号“实至名归”,也让其“指尖上的公共服务”能对接民众需求。
通过为民众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政府办事平台的管理与维护,不断升级便民服务理念,继而更好地引领数字政务发展,推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那样“谐音梗”才不会只是花架子,政务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摘自《新京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