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的好乡风也是一种生产力
2020-11-28
湖北省松滋市姜家岭村,村民们“不比做屋,只比读书”。全村仅有282户1058人,可这些年考出了11个博士、32个硕士、108个本科生,被称为“荆州博士第一村”。
姜家岭家家户户都以子女金榜题名、学业有成为荣,是一种“晴耕雨读”的精气神。在漫长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耕读之风,曾赋予很多地方不凡的精神气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晴耕雨读”既可学做人、也可学谋生。今天,时代已然不同,社会更加丰富、价值更加多元,但继承和发扬“晴耕雨读”等好乡风,依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不振兴,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乡风好不好。好乡风不仅是一地乡土文化健康文明的基础,也是地方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保证,是一个地方发展活力的重要来源。姜家岭“20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现在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生态村、文明村”,这说明,读书可以读富全村人。好乡风不是虚的,它与家风、学风、世风紧密相连,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的前程。
好乡风的形成与历史积淀有关,但最根本还在于后天培育。姜家岭的好乡风是当地以文化宣传、价值引导、制度安排等慢慢积累而成的。一二十年前,为了遏制攀比盖房之风,村里把“不比做屋,只比读书”的标语贴满全村各组,村干部大会小会上宣讲“执政目标”:用20年时间,每家培养一名大学生。给困难学子提供帮助,让大学生假期回乡义务辅导,对金榜题名、学业有成者给予隆重表彰,以走出去的博士生、硕士生为榜样激发村民的教育投入积极性……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润物无声中最见精神。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荆州博士第一村”赓续了“晴耕雨读”的传统,并且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启示意义在于,好乡风虽然看不見摸不着,但只要把准方向、悉心培育、孜孜不倦,它就可能于潜移默化中立起来,继而生发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
(摘自《光明日报》 本文作者: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