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用建筑物坍塌事故消防救援
2020-11-28
(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重庆 401121)
0 引言
近年来,民用建筑物坍塌事故不断发生,由此造成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巨大。此类坍塌事故一般具有预测难度大、人员伤亡大、救援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对消防救援队伍的处置能力和水平提出更了高要求。
1 坍塌事故成因
(1)房龄因素。中国绝大部分住宅都是最近几十年建造的,尤其是商品房改革之后,房地产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从理论上说,这些房子普遍房龄不长,其安全性应该是比较好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原材料质量、建筑工艺、施工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通住宅的实际使用寿命普遍偏短。许多楼房建设年龄已陆续达到30年,一些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了“质量报复周期”,进入了报废期,成为危房[1]。(2)建设因素。“高楼大厦平地起”,如果地基不牢、软弱没有处理到位,建筑倒塌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勘探时没有考虑地表下土层的性质、复杂的地质状况;在设计时,拟建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设计错误、荷载取值偏小、安全系数低等;在施工时,不按图施工,很凝土、砂浆配合比例不达标,偷工减料,使用劣质钢筋、砖石、水泥等建筑材料,这些都可能造成建筑物坍塌。(3)人为因素。在我国,私自改动建筑结构,破墙开店、野蛮装修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房屋使用者在对建筑物结构没有完全认识的情况下,就对建筑物进行随意的改造,破坏了建筑物原本的结构平衡性与稳定性。要知道,建筑物的结构性伤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对房屋进行了毁容,再重新填回去也虚不受补,为日后建筑物坍塌埋下了隐患。(4)外力因素。建筑物坍塌受到的外力因素主要有地震、泥石流、强风、撞击等,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建筑物超过自身强度极限或因机构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 坍塌事故特点
(1)现场情况复杂,人员容易被困。1)现场混乱。建筑物在几秒钟内整体或部分垮塌,建筑结构损毁,有的人员被困,有的可能自行逃离,场面混乱,给前期排查核实人员信息造成极大困难。2)获取被困人员位置信息难度大。现场大量被破坏的建筑构件交叉堆积,人员埋压位置不确定。使用雷达生命探测仪时,复杂的建筑物构建吸收雷达波,造成信号衰减,侦测器材性能发挥严重受限。3)楼板墙体滑落叠加,被困人员生存空间极小,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易造成人员因伤而亡。
(2)风险隐患叠加,实施救援困难。1)存在安全风险。一方面坍塌建筑物结构变形扭曲、位移偏差大,往往存在二次坍塌风险;另一方面现场有限的作业面内密集分布各类大型工程机械以及氧炔焰切割机、风镐等设备,大量使用油、火、电、气,同时楼内大量电气线路断裂、燃气管道破损,存在触电、燃气泄漏爆炸危险。2)协调指挥难度大。现场环境嘈杂,对救援指挥、确定被困人员位置带来不利影响,现场参与救援的部门、队伍众多,社会人员多,协调指挥难度大。3)施救难度大。坍塌建筑物构建堆积密实、犬牙交错,作业空间狭小,大型破拆器材在黄金救援期间很难展开使用,只能靠救援人员手动或简易破拆器材救援;如果是山体滑坡导致的泥石流、建筑物倒塌等复合型灾害,救援场地完全被泥石流包围,深度无法估计,救援行动难度大。
(3)社会高度关注,舆情引导困难。该类事故发生后,往往社会影响大,民众和各级媒体关注度高,媒体记者蜂拥前往现场使用航拍、连线、走访等方式进行直播报道;周边居民及围观群众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迅速传播现场情况,处置引导稍有不当则极易酿成重大舆情事件。
3 事故处置程序
(1)快速响应启动预案,全面掌握现象信息。1)结合灾害特点和实际制定预案,一旦发生警情第一时间按事故等级前往处置,并向上级报告灾情,报请政府启动联动预案。在灾害现场迅速成立指挥部,下设搜索组、营救组、侦察组、警戒组、通讯组、政工宣传组、后勤保障组,按照“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明确“全面排查人员信息、快速确定埋压位置、合理划分救援区域、全力展开搜索营救”的行动原则,确保救援工作快速全面展开。2)一次性调足力量装备。接警后应根据灾情一次性、成建制、模块化调集重型救援队、轻型救援队以及应急通信分队等充足力量,携带生命探测仪器、搜救犬和破拆、顶撑、起重、洗消等各类型特种救援装备奔赴现场投入救援。3)广集信息辅助决策。竭尽所能收集信息情报,为正确研判灾害事故现场情况、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随时掌握地质、气象等发展动态,把握救援工作的主动权。第一时间与现场逃生人员、单位负责人核对人员信息,确定被困人员数量,并通过图纸标会大致位置,再通过人员排摸、现场喊话、仪器侦查、搜救犬闻嗅、手机信号定位等多种手段快速定位被困人员位置[2]。
(2)统一指挥协调并进,科学精准安全施救。1)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现场公安、住建、卫健、电力、通信和武警部队等相关力量到场,协同救援参战人员数量多、成分杂。政府领导到场后,应迅速成立现场总指挥部,明确由负责人,现场统一指挥调度,最大化减少指挥层级、压缩指挥流程、强化协同配合,确保指令最短时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合理编程分块搜寻。通过调取坍塌建筑平面图,询问知情人将事故现场划分为若干救援区域,分区分组、分片包干、协同作业,利用搜救犬、雷达生命探测仪等分批次、分区域进驻现场,结合知情人提供的线索、搜救犬搜索和生命探测仪探测结果后确定被困群众方位。3)先易后难精准施救。采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交叉搜寻定位、工程机械逐层剥离表层构件的战术措施,在24h和72h救援期间分别采用人工为主、机械与人工、清障与破拆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挖掘搜救。
(3)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严防次生灾害发生。1)加强个人防护。在人员防护方面,一线救援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穿着抢险救援服、佩戴护目镜、防护口罩和防护头盔;在作业区内设作业安全官,督促现场人员做好全程防护工作;救援结束后,要及时对人员、装备器材实施全面洗消。2)遵守操作规程。在灾情侦察、人员搜救、物品起吊、现场清理等各个环节作业过程中,要与工程技术人员、结构专家紧密配合,做到现场情况不明不盲目行动,器材装备不检查、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不实施作业。3)落实安全措施。关闭燃气供应和现场电源,防止危楼倒塌、燃气爆炸、触电伤人,设立安全观察哨、安全检查点,确定紧急撤离信号和路线,对事故现场进行不间断观察和监测。
(4)第一时间遂行保障,确保服务全面到位。1)应急通信要到位。快速搭建灾害现场指挥部,形成一主双备格局。通过单兵4G图传、布控球、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建立横通纵连的稳定通信网络;利用无人机执行高空拍摄、三维建模、系留照明等任务,搭建“公专兼备”传输通道,实现无人机图像在互联网和指挥调度网不间断推送,为各级指挥员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撑。2)联勤保障要到位。第一时间调派宿营、淋浴、饮食、洗消和装备抢修等保障模块参战,搭建移动卫生间,依托附近酒店设置物资储备点和休息洗漱区,确保一线装备器材、饮食、被装、休息得到充分保障。安排装备厂商、技术人员驻点维修,做好油料保障,器材登记在册、参战队伍共享,最大限度发挥装备效能。
(5)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完善联勤联动机制。1)强化对社会救援力量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从人身保险、伤亡抚恤、救援补助等方面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应急力量发展。2)联合应急、民政等部门调查摸底社会救援力量情况,进一步掌握辖区地方救援队、工程机械力量的人员装备、职业资格、技能资质、专长领域、资金保障等情况,优化调度模式,细化调度程序、创新组网方式、统一通信渠道,构建立体救援体系;战时动员属地社会应急力量收集、甄别和校验灾害信息,为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支持。3)在“全灾种、大应急”要求下,建立党委政府、应急部门协调下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公安、住建、卫健、自然资源、交通、环保、民政、电力等相关联动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业务特点,上下衔接,内外协调,做好救援辅助支撑,为圆满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有力的保障[3]。